APP下载

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中的动机应用模式
——以作品Op31No2 第一乐章为例

2021-09-27

戏剧之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奏鸣曲谱例贝多芬

张 力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贝多芬的32 首《钢琴奏鸣曲》是其音乐作品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创作的历时长度,技法的日臻成熟,还是思想的逐渐演变都能从侧面反映贝多芬一生的经历。他的钢琴奏鸣曲在演奏方法(比如:音色丰富性、踏板使用频率以及力度层次的鲜明)上,比他之前的作曲家有了很大扩展;在音乐内容上则更加关注作曲家内心,关心人与自然;在音乐创作角度上也是很有学术研究意义。

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乐谱研究中不难发现其作品创作中的一些创作特征。比如:1.冲锋型的旋律织体(Op27 之2 第三乐章);2.三连音的频繁运用(Op57 第一乐章);3.大量使用重复音(Op28 第一乐章);4.动机的巧妙分解扩展与综合(Op31 之2 第一乐章);5.速度力度对比鲜明(Op13第一乐章)等等。本文从拟从“动机”变化这一角度去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探讨他如何运用动机变化使钢琴奏鸣曲在形式上取得统一的方法。

“Motif:(法)(英语为motive;德语为motiv),即为动机。意思是最短的、最清晰而又能独立的旋律或者节奏音型。”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利用调性、音区、节奏、节拍以及和声织体等形式的不同,结合了动机的速度变化、减缩、拉伸、扩展以及分解与组合等方法,巧妙地把一些看似短小的动机加以变化,使其焕发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效果。其方式独特而隐蔽,不仅使整个奏鸣曲变得内容丰富,情绪变化层次多样,又不知不觉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让听众欣赏时总能在崭新的音乐情绪里捕捉到似曾相识的熟悉“影子”,从而在技术层面避免了冗长与乏味,使得钢琴奏鸣曲在篇幅与内容的承载上得到极大地扩充,这正是贝多芬创作上的魅力之一。

本文选取贝多芬著名钢琴奏鸣曲的《暴风雨》——作品31 之2 的第一乐章为例来加以分析,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到贝多芬在创作中的巧妙构思。

一、动机的速度变化

运用不同的速度对比,重复或者变化一个单一主题,使之具有加深、减弱甚至产生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的效果,这是贝多芬鲜明的创作特点。如:

谱例1 中前两小节旋律声部的LA、升DO、MI、LA 分别是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与附点二分音符,而且是广板的速度,音乐形象宽广、深沉。巧妙的是,完全相同音程关系的旋律动机又运用在第一乐章的第21 小节处(谱例2)。不过,这一次旋律被安排在了左手,速度由广板换成了快板。音乐形象顿时由宽广深沉转身变成了坚定与果敢。而且这样的转换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第93 至98 小节,99 到118 小节被再次运用。

谱例1

谱例2

二、动机拉伸

谱例1 中第6 小节,升SO 与XI 之间出现了一个回音,而组成这个装饰音的几个三十二分音符组合恰恰与谱例2 当中高音部分由四分音符组成的著名抒情动机高度吻合。前者仅仅是缓解急促紧张之后的普通回音,放在后面竟然发展成为了奏鸣曲里最为著名的,宁静而充满了抒情意味的主题。这就充分显示了贝多芬对动机的强大驾驭能力。

三、动机分解

第一乐章第13 小节(谱例3)的右手高音部分一连串由八分音符组成的下行小连音群一泻千里,表达了一种冲击性极强的、紧张的音乐效果。而在乐曲的第41 小节最后一拍(谱例4)开始,又出现了一个斗志昂扬,充满了激情与动力的动机。不过,这个听起来似乎崭新的音乐主题,无论节奏还是旋律都完全来自之前一泻千里的小连音组合。只是,贝多芬这一次并没有全段移植,只是截取了当中很短的三拍,重复两次以后再做出综合延长的变化处理,又创造出了另一段让人激动不已的音乐段落。

四、动机扩展

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第17 小节,双手小连音连续进行的段落,见谱例5。

这一段紧接着单手小连音进行而来,起到了既加深语气,又衔接坚定主题出现的作用,是一个连接部分。无独有偶,在音乐进行到122 至129 小节(谱例6),贝多芬同样需要连接部之时,他再一次运用谱例5 这段简短的连接部。不过,这里的音乐非常隐蔽地从简单的两小节直接描述扩展为了8 小节的长连接段。贝多芬运用了扩展的变奏手法,在简单的单音主题里首先加入了音程以丰富音效,再间隔地加入了单音LA,最后又利用这个固定单音LA 作为杠杆,让旋律在高低两个八度做了上下重复移动。这样,在基本旋律并未产生本质变化的同时,乐段却扩展延伸至了4 倍之长,而在听觉效果上,却丝毫没有生涩与违和,衔接自然而巧妙。

谱例3

谱例4

谱例5

谱例6

谱例6

谱例7

五、动机简化

第一乐章第55 小节的多声部进行中(谱例6),和弦的旋律声部由两个四分音符加上两个有连音线的二分音符,再加上两个四分音符构成,这个多声部的和声进行是激烈主题过后的一段缓冲。即便是这样一段普通多声部和弦进行中的外声部旋律也同样被贝多芬又移植到139 至142 小节,作为快板到广板的连接部。但是多声部饱满的进行被两声部同向进行所取代,音乐顿时变得单一、简约。音乐形象则从快速坚定变成了缓慢地思索。

贝多芬似乎不会放过自己创作中的任何一个简单“边角余料”,其魔法般的变化手法丰富多彩。这不仅仅来源于作曲家敏感的内心感悟力与想象力,同样也表现出了其对于音符,音乐结构高超的驾驭能力。应该说,第一乐章前18 个小节所蕴藏的几个短小主题动机就已经包含了奏鸣曲整个第一乐章的主要旋律架构。乐章在形式上统一在一些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动机里,或者说,一些似乎并不显眼的普通动机,在贝多芬笔下,不停地被创造,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使之变成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音乐形象。

如果继续深入地探究,会发现贝多芬利用这些短小动机创作出来的作品的音乐形象远不止普通大众所了解到的“悲多愤”,而是各式各样,异彩纷呈的。他的这种动机运用能力,让一首篇幅宏大的奏鸣曲在听觉审美上不停地带给受众新鲜效果的同时,又总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就在这新鲜与熟悉的转变呈现中,贝多芬的果敢与彷徨、坚定与犹豫、绝望与憧憬、悲愤与乐观以及狂暴与亲切被统一在了那些经典的作品当中。

猜你喜欢

奏鸣曲谱例贝多芬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春天的奏鸣曲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综合性院校西方音乐史教材中的谱例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