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三类乐歌集研究
2021-09-27刘小担
刘小担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引言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伴随着乐歌的产生,学堂乐歌三位代表人物,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三人相继出版了学堂乐歌唱歌集。根据编印出版时间顺序来看,曾志忞于1904年4 月在日本编印出版《教育唱歌集》;沈心工于1904 年5 月在国内编印出版了《学校唱歌集》;李叔同于1905 年6月在日本编印出版《国学唱歌集》。三类唱歌集的编印及其出版时间如此之接近,不禁令笔者联想翩翩。本文将对这三类唱歌集进行研究,深刻剖析三种唱歌集产生的原因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笔者将按照三类乐歌集编印出版的时间顺序展开陈述。
二、浅析三类乐歌集
《教育唱歌集》是曾志忞于1904 年4 月在日本编印出版的,是一本相当完备的乐歌教科书。曾志忞曾在日本留学,其《教育唱歌集》的创作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先进的思想性。此书与沈心工先生的《学校唱歌集》初集出版时间极其接近,为中国乐歌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志忞先生将此唱歌集取名为“教育”唱歌集,其实与曾志忞个人生活学习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曾志忞出生于上海巨商家庭,其父亲曾铸,是有维新思想的爱国商人。1901 年曾志忞和夫人曹汝锦去日本留学,曾志忞进入早稻田大学,并遵从父亲的意愿学习法律,而其夫人曹汝锦则在女子实践学校学习绘画和音乐,许是出于其夫人的影响,曾志忞萌发了学习西洋音乐的念头。故而1903 年曾志忞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1905 年于《乐理大意》中指出在学校中突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远自欧美,近自日本,凡言教育者,莫不重视音乐。而其于小学校唱歌一科,更与国语并重……学校中不可少之科目也”。因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所以1907 年曾志忞回国后主动开办了一些音乐教育活动,如他在上海开办的“夏季音乐讲习会”、在北京举办的“中西音乐会”。除此之外,曾志忞还特意为贫困儿童创办学习的场所,即“上海贫儿院”,不仅如此,曾志忞还提倡学校音乐教育,主张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曾志忞的音乐教育理念及其教育事业贯穿他人生整个历程。
《学校唱歌集》由沈心工于1904年5月在国内编印出版。初集一共收录乐歌24 首,且把乐曲划分甲、乙、丙三种类别,三类歌曲的划分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如序言中所说“甲种曲调平易,歌意浅显,语多言文一致,更参以游戏期合乎儿童之心理,凡幼稚园及寻常小学堂均可用;乙种之曲抑扬曲折较难于甲,宜于高等小学及中学堂之程度;丙种为礼式上特用之歌,故别之”。而沈心工将唱歌集命名为“学校”唱歌集,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其一与沈心工在南洋公学任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沈心工1902 年曾赴日本留学,于1903 年回国,在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乐歌课及音乐课,在南洋公学共任教24 年,他对这所学校存在着特殊的情感;其二《学校唱歌集》编著大意中提及“近今各校增乐歌一科,歌集不一而足,专以陶融学生之性情为宗旨。有为幼稚园用者,有为男子用者有为女之用者……是集共著有四十三首,无分男女均为学堂内必须之科目,最属普通”。沈心工感慨并无适用于学校的唱歌集,故此将他的歌集命名为《学校唱歌集》。
《国学唱歌集》是李叔同于1905 年6 月在日本编印出版的。一共收录歌曲21 首,其中15 首采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昆曲等古诗词歌曲,其余6 首乐歌类型则较为杂乱并无具体划分。笔者以为李叔同编印《国学唱歌集》的初衷可在《国学唱歌集》的序言中找到蛛丝马迹。李叔同在《国学唱歌集》序言中清楚提到:“《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爨摧。三稔以还,沈子心工,曾子志忞,绍介西乐于我学界,识者称道毋少衰。顾歌集甄录,佥出近人撰著,古义微言,匪所加意,余心恫焉,商量旧学,缀集兹册,上泝古毛诗,下逮昆山曲,靡不鳃理而会粹之。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颜曰《国学唱歌集》”。所以,李叔同倍感“古义微言,匪所加意”,故编印《国学唱歌集》。可见,李叔同一方面肯定了三年来沈心工、曾志忞介绍西乐的功绩,另一方面也强调他自己有意弘扬国学,他备感“古义徽言,匪所加意”,从而“余心恫焉”,于是便有了他的《国学唱歌集》。
学堂乐歌三类唱歌集都相继编印出版于20 世纪初,与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动荡的社会环境极其相关。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逐步发生变化,社会的动荡不安致使人们的思想引发巨大的变化,众多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在当前社会现状下必须做出改变,只有改变才能寻找新的出路,正是这些先进仁人志士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出现。而康有为、梁启超是其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改变首先需从新式学校开始,从新式教育开始。其中在音乐方面,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认为中国要向欧洲学习、向日本学习,学习西方的教学体制与教学制度。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明确提出“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众多仁人志士纷纷建议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尤其是“唱歌课”也即“歌乐”一科,更应得到重视。梁启超曾强调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然而开设“唱歌课”就必须需要相应的学校乐歌曲目及教材,学堂乐歌三类乐歌集由此应运而生。
三、比较研究三类乐歌集
(一)相同点
1.三类乐歌集的编写具有自主能动性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三人并非专业音乐工作者,且无深刻交识,然而三人竟然在如此相近的时间内编印乐歌集,并相继编印出版了《教育唱歌集》《学校唱歌集》及《国学唱歌集》等乐歌集,一方面可见学堂乐歌集的编写具有个人自主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见其三人为中国乐歌课建设的热爱,故而相继编印出版乐歌集。从三类乐歌集的产生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情况下,人们对乐歌集的编写并无具体的要求,乐歌集的编印者们大都为具备音乐知识的音乐爱好者。钱仁康在《学堂乐歌考源》中曾讲“清季末年和明国初年,新兴的学堂乐歌引起音乐家和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大家随兴所至,踊跃从事乐歌(主要是歌词)的创作,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每作一歌,通常不署姓名,当时出版各种歌集,也常常不署作词、作曲者为谁,作者对此也不介意。”乐歌集的编印出版得到了当时人们的传唱与喜爱,自从这三类乐歌集在学校以及社会上广为传唱学习以后,大量的乐歌集也随之问世。这些乐歌集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三类乐歌集编排模式相同
三类乐歌集的编排模式分为三部分:序言、目录、乐歌。且三类乐歌集为方便人们学习与传唱,一首乐歌大都排版一页,这页唱完下一页是一首新的乐歌。乐歌的歌词浅显易懂,乐歌音域也大都在八度以内。值得注意的是,三类乐歌集中,除序言、目录、乐歌编排模式相同之外,其中还有在乐歌集中增设其他内容的不同之处。如1904 年沈心工出版的《学校唱歌集》初集中把乐理摘要、风琴的使用方法等增设其中,但这部分的内容较少,且在乐歌集结尾处出现。
3.三类乐歌集的创作方式相同
沈心工、曾志忞和李叔同三人创作的乐歌多数都是以选曲填词的方式编写的,且大多选用日本或西洋曲调,填上中文歌词,自己作曲作词的歌曲较少(见图1-1)。且三类唱歌集歌颂的内容也十分相近,如赞颂祖国的美丽河山,宣扬富国强兵,启发人们解放封建思想,宣扬民主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等(见图1-2)。除此之外,他们还考虑到乐歌为适宜儿童学习,在歌词的选用上结合儿童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选择贴切儿童的歌词进行填词。尤其黄炎培在《重编学校唱歌集》序中称赞沈心工为“我国教育界良导师”“尤以其所制小学用歌词,大注重儿童心理”。
图1-1
图1-2
(二)不同点
三类乐歌集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对歌词的要求上。沈心工与曾志忞乐歌歌词较为相似。在歌词的使用上多采用简单易懂,趋向于口语化并且便于学习传唱的语句。如曾志忞在《告诗人》——《教育唱歌集》序中指出,“今吾国之所谓学校唱歌,其文之高深,十倍于读本;甚至有一字一句,即用数十行讲义,而幼稚而不自知。以是幼教幼,其何能达到唱歌之目的?”因此他提倡“要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与其砌也宁自然,与其高古也宁流利”。所以,他的意愿是创造出儿童妇孺皆能理解的乐歌,如《体操—兵操》的歌词:
“男儿第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军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这首作品歌词通俗易懂,向青少年传递了“富国强兵”“少年自强”的目标。
李叔同与沈心工、曾志忞在歌词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国学唱歌集》属于含蓄和典雅的风格类型。他的唱歌集作品中歌词崇尚“典故”“雅言”。就古诗词歌曲配曲来说,李叔同可谓现代第一人。他的乐歌作品中的意境受中国传统诗词曲赋的影响较深,如《哀祖国》中的歌词:“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豺狼当途兮,人类其非矣。凤鸟兮,河图兮,梦想为劳矣。冉冉老将至兮,甚矣吾衰矣。”这首乐歌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这首歌词中充分透漏出李叔同对祖国的担忧之情,但其文言文似的歌词较为晦涩难懂,而李叔同偏爱诗词性的文言文,所以他的《国学唱歌集》中大量的乐歌都是采用这种歌词写成的。1906 年春,李叔同似乎认识到他的《国学唱歌集》乐歌文辞高深,不适于儿童学习与传唱。他在日本编《音乐小杂志》,在杂志上有一篇题为《昨非录》的文章,说道,“去年余从友人之请,编《国学唱歌集》,迄今思之,实为第一疚心事。前已函嘱友人,毋再发售并毁版以谢吾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沈心工的唱歌集以唱歌之形式,启发少年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李叔同的唱歌集旨在弘扬国学文化,所以在他的《国学唱歌集》中诗词比乐调更为重要;曾志忞则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尤其注重音乐教育对人精神方面的作用,提倡用音乐来唤醒国民自强奋发,为振兴民族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三人在的乐歌集的编写上,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总体来说三类乐歌集的编写目标是相同的,三类乐歌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音乐教育和学堂乐歌的建立,发展符合时代的新的音乐形式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②沈心工:《学校唱歌集(初集)》,上海:务本女塾出版社,1906 年版。
③李叔同:《国学唱歌集》,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1905 年版。
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第49 页。
⑤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