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分析

2021-09-26张春妹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慢就业对口态度

邱 琳,张春妹,李 强

(河北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21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1]慢就业”现象在毕业季成为一种潮流。与传统的就业模式不同,“慢就业”一般是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继续求学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2]毕业就业现象从就业困难转向”慢就业“,给 ”稳就业“和”保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选取4所河北不同层次的高校(包括省属重点大学、二本院校、专科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从大一学生到大四学生直至毕业生,涵盖普招学生、对口学生和“3+4”学生。制作问卷《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调查》,向样本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发放,收集整理获得数据。其调查内容分为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对“慢就业”的认知、影响因素等。调查对象涵盖工科、理科、文科等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4份,占发放问卷的90.44%,其中男生占46.56%,女生占53.44%。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人数的分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慢就业”现象的认知

调查结果中显示35.63%的大学生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慢就业”的概念,46.31%的学生对“慢就业”的概念听说过,但并不了解;15.23%的学生听说过,周围就有慢就业的大学生;2.83%的学生承认自己就是慢就业的学生。因此大约80%的学生不是很了解“慢就业”现象。

从表2中的数据来看,大一学生中有60.81%的人听说过“慢就业”现象,大二学生中有59.12%的人听说过“慢就业”现象,大三学生中有61.54%的人听说过“慢就业”现象,大四学生中有60%的人听说过“慢就业”现象,毕业生中有68.62%的人听说过“慢就业”现象。由此可见,毕业生群体对于“慢就业”现象认知比较清晰,而低年级群体相对认知模糊。反映出低年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现状及专业发展认知不明确。

表2 对“慢就业”现象的认知

(二)对“慢就业”现象的态度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23.71%的学生看好“慢就业”现象,认为将来是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26.04%的学生不看好此类现象,认为是大学生就业的不良现象,还有36.98%的学生保持中立,12.0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不太关心此现象;1.23%的学生不了解此类现象。由此看来,学生对于“慢就业”现象的认可程度较高。

1.不同性别对待“慢就业”态度差异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在对待“慢就业”的态度问题上,男生更倾向于反对“慢就业”,女生持中立态度的比例显著高于男生,而样本中大部分人对待“慢就业”现象目前处于观望态度。

表3 不同性别对待“慢就业”态度

2.不同生源对待“慢就业”态度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对待“慢就业”的态度问题上,普招生比较看好“慢就业”,对口和“3+4”学生反对的态度略高于赞同的态度。对招生类别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态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值等于0.0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可见,招生类别和对待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 不同生源对待“慢就业”态度

3.不同专业对待“慢就业”态度差异分析

从表5可看到,工科类、理科类和文科类以及其他类大学生对“慢就业”持赞成、中立、反对态度的比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推测不同专业对“慢就业”看法存在差异。工科和理科生对待“慢就业”现象反对的态度高于赞同的态度,而文科生在态度上支持大于反对。对大学生专业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态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P值等于0.0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由此可见,专业类别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态度是有显著影响的。

表5 不同专业对待“慢就业”态度

(三)对“慢就业”选择差异分析

在“如果您属于慢就业一族,以下情况您会选择?”这道题目中,选项“考事业单位、公务员”占比33.91%,位居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考研”,占比21.62%,排名第三位的是“支教”,占比16.34%,接下来才是“考察市场,为将来创业做准备”,占比12.41%。说明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路狭窄,追求稳定职业。

如表6、表7、表8所示,在对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生源和不同的专业进行“慢就业”的选择差异进行比对时发现,女生在考研和考公务员的选择比例上高于男生;在考察市场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方面,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对口和“3+4”生源选择比例高于普招生,说明男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对口和“3+4”学生在就业创业积极性上较高。而同等情况下,文科学生创业意识低于理工科学生,但是在考研和考公务员方面的积极性较高。

表6 不同性别对待“慢就业”选择差异

表7 不同生源对待“慢就业”选择差异

表8 不同专业对待“慢就业”选择差异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本次调研的学生都是95后,受到家庭成长环境和新时代的背景影响,他们比90后思想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敏捷,自我表现欲强,行为更加独立。他们个性张扬,有自己的想法。[3]然而,这些好高骛远的想法,加速了“慢就业”现象的蔓延。因此要针对学生特点,制定相关策略。

(一)进行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应鼓励95后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确认职业目标。[4]辅导员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对“慢就业”群体的就业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职业认知。可以通过朋辈交流,使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朋辈之间相互督促、交流和分享;利用积极心理学所激发的积极人格特质引导他人改变。[5]比如,通过邀请投身西部计划、教育基层的毕业生返校进行交流,聘请行业精英现身说法,为“慢就业”的学生树立目标,提升他们对于未来工作的向往和期待。

(二)规范就业市场,改善就业创业环境

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在对“慢就业”态度问题上,高校女生保持中立的比例大于男生,且文科生中“慢就业”人数较多,说明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和专业的歧视,因此,需要政府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引导高校学生顺利择业。例如,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要求在招聘时,不得限制性别,或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6]用制度保障了女性择业的权利,给予每位大学生公平合理、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最后,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实现更充分的就业。特别对于有创业潜力的对口生和“3+4”生源学生,利用学生的活力和热情,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等,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清晰职业目标

在调查“在就业方面,您觉得您期待哪些方面需要辅导?”时,54.3%的学生选择了职业生涯规划,59.21%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解读”,54.05%选择了“求职技巧”。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中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取全程化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指导,全过程、多方位开展就业技巧培训,[7]积极组织关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辅导等方面的讲座,及时发布招聘信息,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分类分地区地推送就业信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四)扎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慢就业”问题,学生需要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扎实专业基础,以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8]本次调研中涵盖了“3+4”学生和“对口”学生,通过日常访谈发现他们学习基础薄弱,自律性差,对于专业学习不够重视,畏惧就业,在面试过程中自信心不足。而“对口”学生是通过职高考试过来的,同样存在上述问题。高校应该为“3+4”和“对口”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条件,如建立专属小课堂、自习室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专业指导,为未来的择业做好资源储备。

(五)加强挫折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就业形势选择上,31.2%的学生选择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30.47%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没有优势,害怕失败。培养大学生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改善“慢就业”现象的有效路径。

首先,提前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挫折是必修课,它可以激发人的斗志,考验人的意志。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可行的活动内容,比如户外拓展训练、日常空间打卡分享励志故事等,构建抗挫折教育的立体网络。最后,帮助学生学习抵抗失败、调节挫折的技术,学习如何合理的发泄情绪、转移情绪,形成高水平的人际交往能力。

(六)加强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就业

在家长对待“慢就业”的调研数据中,保持中立和支持的比例之和远远大于反对的比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提升,父母对于子女“慢就业”的包容度提高,因此要改善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需要家校联合,协同共管。

作为父母,首先不能过度迁就孩子“慢就业”,应该积极与学校沟通就业情况,一起参考招聘信息,做好孩子求职过程中的引路者。其次,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不要仅仅将目光集中在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这样的“铁饭碗”上,要积极关注子女的个人兴趣、专业能力及就业意愿,了解当前的就业现状和国家就业政策,鼓励孩子到基层就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最后,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岗位。在就业道路上,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心理障碍,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态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高校要引起足够重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慢就业”现象的增长,不仅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解决高校学生的“慢就业”问题,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慢就业对口态度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对口帮扶这一年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态度决定一切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