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体系的建构与解构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

2021-09-26王振艳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区资源文化

王振艳,陈 思

(1.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2.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自雄安新区成立以来,一系列文件将创新理念和文化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指出,要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在文化领域,《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就保护与合理利用文物古迹,保护与发展历史古城、传统村镇,以及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明确指示,成为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内在遵循。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推进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意涵,旨在探讨一座在文化滋养与机遇眷顾下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如何实现饱有现代气息之魅力城市与古香古韵之文化乡村的繁荣与共,推动雄安新区城乡文明的不断演进,在文化传承中抒写未来,进而助力雄安新区争创国家乡村振兴引领区的新征程。[1]

一、雄安新区文化基因的梳理与剖析

雄安新区文化资源丰厚,内容生动、样式繁多的文化因子不仅如同佳酿一般散发着历史的醇香,而且蕴含着推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文章将雄安新区核心文化分为历史遗址文化、名人事迹文化、红色记忆文化、民俗非遗文化、雄安时代文化。

(一)历史遗址文化

2019年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在新区范围内对包括传统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大量勘察和测绘,调查记录了263处历史文化遗存,[2]三县的历史遗址文化各具特色。雄县瓦桥关,自唐代穿越而来的古老雄关,往昔震慑北辽,如今是雄县生命力最震撼的守护,是国内外罕见的大型防御性地下军事工程。容城县的晾马台遗址为这座具有包容气魄的城市增添4 000多年历史,其中还有传说中由武则天提名的明月禅寺。安新县的历史文化遗址贯穿仰韶文化始末,梁庄遗址大致处于仰韶文化早期,留村遗址为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共同深厚了这方沃土的历史底蕴。雄安新区历史遗迹目前多数处于保护阶段,如何平衡好历史遗迹的原生态保护和产业化开发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名人事迹文化

与雄安新区有关的名人事迹,不仅包括坚守瓦桥关舍身卫长城的杨六郎,筑塘泊建“水长城”的北宋何承矩,钢筋铁骨、忠良正气的杨继盛,经世致用、敢于担当的孙奇逢和以修身而为后人称赞的元代刘因静合称“容城三贤”,更有“外柔内刚,外圆内骨”的书法家潘龄皋,一出戏劝散一营兵的老调梆子名家周福才,精通武艺且爱国爱民的陈子正,大抬杆痛击日寇的雁翎队,血战台儿庄的孙连仲等。[3]而且有渔民诗人李永鸿,“荷花淀派”孙犁以及荷花淀派滋养的白洋淀诗群,《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等。雄安新区乡村里的事件一桩桩之始末,人物一枚枚之故事,需要基于细节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弘扬。雄安新区的名人英雄繁多,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之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磨炼为精华。

(三)红色记忆文化

雄安大地的红色印记不可磨灭,英雄人物辈出,英勇事迹连连。例如,被毛主席称为水上荷叶军的“雁翎队”精神永存,跟随贺龙将军歼敌700余人的高士一部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老红军旷伏兆、刘秉彦,戎马一生、作战勇敢的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孙连仲,亲自指挥板家窝战斗的余秋里,发动群众共同抗日的八路军冀中区司令员吕正操,在抗战年间徒手作战的鹰爪翻子拳第二代嫡传拳师陈国正,[3]作为民兵队长参加了著名的“痛打包运船”战斗的雄县古庄头村90多岁的赵德斌,纪念碑被立在故乡容城狼牙山五壮士之胡德林、胡福才等。红色文化作为雄安新区的一抹文化亮色,不仅要通过原创舞台剧进校园、进社区巡演等方式宣传和弘扬,更要探寻全龄参与的新路径和在场体验的新方法。

(四)民俗非遗文化

雄安新区的民俗非遗文化众多,不仅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文化信号,更是滋养着当今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密钥。例如,音乐会。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古城村音乐会和安新圈头村音乐会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让宫商角徵羽随着时代观念的转变得以更好的流传,而且在维系村民和谐、维护村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又如,民俗和美食。雄县始于宋代的双堂盒子由专为宫廷娱乐制作到深受民间喜爱;安新县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圈头狮子会热闹非凡;白洋淀的叉捕鱼技术和下网艺术,联袂赵北口鱼汤等佳肴,成为一道弥漫着雄安过往的文化留香的独特人文风景。再如,文玩市场和手工技艺。雄县不仅是“中国仿古石雕文化之乡”,也因500余年的民间收藏雅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容城作为“北方衣橱”,成为闻名全国的北方服装名城和服装出口基地。安新马家寨凭借高超的造船技艺,远有为清朝乾隆游颐和园造船,近有新中国成立后为颐和园昆明湖做画舫。[3]现阶段,在保持本色和坚守底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种类多样、参与性强的非遗民俗文化融入文化建设轨道的有效方式,成为雄安新区民俗非遗文化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环节。

(五)雄安时代文化

雄安新区的文化,不仅仅是对既往历史的文化馈赠和遗存的分类、保护、开发与利用,更应注重抒写新区建设和发展中的时代记忆和文化篇章。雄安新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新区建设进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奉献者都注定被载入史册,汇入历史的长河。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魄与担当,彰显着一座正在崛地而起的现代化城市的昂扬姿态。核心起步区、容东片区、雄东片区等正在进行的工程所散发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表达着这座新兴城市融入未来世界的愿景。还有无数克服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心理,为新区建设的需要而永别自己深深扎根的热土,响应雄安新区征迁工作的每一位无名英雄。由新区成长历程中“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者们聚合而成的雄安时代文化应该得以彰显。

二、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建构

创新生态系统与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和所需要素具有高度耦合性,为盘活雄安新区文化资源打开了思路。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结合雄安新区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走势,构建和完善适用于盘活雄安文化资源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以期更加高效地服务文化资源开发,为雄安新区增添浓厚的人文色彩。

自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学者们围绕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创新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Adner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种协同机制,企业这种协同机制将组织与他者联结,实现客户解决方案的价值输出。[4]具体到雄安新区,作为综合性、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平台核心型地区”,必然富有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提出雄安新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可将主要动力锁定在“创新”上,走创新人才集中、创新资源集约、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路线。[5]

本文建构的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生态系统,是以领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为竞合主体,以转换发展模式、优化创新环境、催生集聚效应、提升新区形象、强化社区氛围为核心目标,以政府部门、文化市场和第三方组织的有机沟通开展战略定位、方向引导和效益测评的可迭代、可持续的动态化运行系统,是推进雄安新区文化建设和文化资源开发多维联动的运行系统。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生态系统依托领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竞合关系推开文化资源开发新思路,重点关注创新生态系统的五大核心目标,即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与现代金融催生的集聚效应、依托创意人才和文化创意培育的创新环境,以及基于文化需求侧的人民需求和文化供给侧的公共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还有基于吸引人、留住人和发展好人而塑造的城市形象。整体而言,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生态系统以政府部门、文化市场和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方向引导、战略实施和效益测评,使得雄安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从布局到落实再到监督测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多维的、有机的运行体系。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建构见图1。

图1 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生态系统模型

三、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解构

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创新企业不断入驻和提档升级注入新动能,通过科艺融合摸索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范式,通过多主体合作为文化再生培植创意新磁场,通过聚合与化合催生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效应,通过社区生活氛围的培育和城市形象的涵育,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疏通雄安新区文化脉络,激活雄安新区文化脉搏,推进雄安文化建设新征程。

(一)创新主体:以企业竞合推开文化资源开发新思路

雄安新区践行的创新发展理念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要通过领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技术转移和企业裂变重组,凝聚和凝练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文化资源的开发进程中,通过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文化开发环节做支撑,逐渐培养一大批瞪羚式企业;依托高端科技和互联网的应用逐渐培养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引领文化资源开发的新向标。同时需注意不断降低企业进入壁垒,[6]充分激发企业活力,政府相关部门在营业执照审批等方面开展具有专业化和针对性的服务配套。在创新主体的实际效果转化过程中,持续开展对文化企业的评估,依据金融市场的量化指标,设计内部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自身特点,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价值评估模型,并充分借鉴外部评级报告,进一步改进业务考评方法,进而有利于建立和完善针对雄安新区在文化资源开发和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业化金融服务考评体系,推进正向激励机制的形成。

(二)创新模式:以科艺融合摸索文化资源开发新范式

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走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资源的开发也要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雄安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是第一个全域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在文化资源开发方面,要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革新倒逼制度创新,推进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建设,为雄安这座智能城市插上腾飞的翅膀。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依托“新的生产函数”理论,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7]给予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以新启迪。雄安新区历史遗址文化、名人事迹文化、红色记忆文化、民俗非遗文化和雄安时代文化五大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应借鉴熊彼特基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视角,探讨技术在文化艺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思考技术与艺术交融的路径,探寻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以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融合的新范式展开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之双翼。例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转化的有机范式、征迁地区文化记忆的存留存储问题等。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还需要进行及时的、定期的监督测评和前瞻性的、前沿性的趋势预判,在文化资源开发的实践中摸索基于雄安大地、服务雄安人民和引领雄安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三)创新环境:以多主体合作为文化再生培植新磁场

第一,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以全球视角广泛吸纳创意人才,关注时代创意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持续转化雄安新区周边高校创意资源,优化和深化雄安大学创意磁极,注重孵化创新活力新组织,增加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力。第二,在地居民的融入与培养。充分协调好当地百姓参与雄安新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过程,让在地居民充分共享文化资源开发与转化成果;有效缓解和破解每户征迁群众从周转过渡、签约、回迁、子女上学等各个环节在文化领域涉及的现实问题和瓶颈阻碍。[8]第三,文化创意氛围的营造和深化。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环境和创意氛围,需要政府、市场和其他组织通力合作,携手营造雄安新区文化再生的新磁场。首先,政府要优化体制机制,深化“放管服”职能,通过现代文化服务的“云平台”建设,开展“服务云”。其次,企业要加强自身迭代和竞合共生,营造健全的文化市场环境,理顺“云经营”。最后,建立健全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组织,推进监管模式,构建合理的创新试错空间;通过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培育新的创新环境,推进雄安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成效,与雄安新区战略定位和未来规划相契合。

(四)创新效应:聚合与化合催生文化资源开发新效应

新兴业态与产业集群催生集聚产生的新效应,一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深度分析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9]特别是系统地分析雄安新区文化艺术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现阶段和未来的、短期的和长久的错综复杂的交易情况,深入分析新区在企业引进、人才引流和文化引导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向,进而通过新业态的企业聚合与产业集群,催生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效应。二是要加强对雄县、安新县和容城县三县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形文化资产和无形文化资产的评估体系建设,深度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机制和转化方式。三是要推进文化资源进入文化金融市场,建立健全文化金融产业征信体系,构建和完善一套开放式的业务模式,引进版权质押、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等多种组合担保模式,创新中小型文化企业信用担保等方式。依据金融资本所支持文化资源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服务于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金融产品。四是要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对称是推进文化金融投融资环境天朗气清的核心问题,雄安新区要在新区管委会的指导和引导下,建立起包括信息披露、登记托管、资金结算等在内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有效地聚集起包含文化创意、金融投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在内的文化产业的金融资源,为雄安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注入金融动脉。

(五)社区氛围:以激活和滋养文化细胞培育新气象

在讨论影响经济增长因素时,不能将目光紧紧放在经济学领域,有时候还要涉及社会学的问题,即人的行为。[10]一方面,雄安新区文化细胞的培育,需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作为重要参考,应有组织、成体系地进行雄安新区文化资源的梳理,有重点、分批次建成一大批文化纪念馆、文化博物馆。另一方面,雄安新区文化细胞的培育,需要构筑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态平衡的文化有机生活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曾经指出,城市应当让每个社区都能为居民提供经济机会和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地区投资不能像挤牙膏一样碎片化投入,而应提供全面的重要社会和经济服务。[11]通过培植社区文化创意氛围,通过在生命、生活、生产和生态等方面的多维布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激发文化底蕴在雄安新区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关爱儿童、青少年、中年以及银发群体的切实需求,不断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商品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12]以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动态平衡重新诠释社区居民文化有机生活圈,以文化和精神推进雄安新区“吸引人、留住人和发展好人”愿景的真正实现。

(六)城市形象:以文化肌理勾勒未来城市新场域

一座能够留住人的城市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雄安新区从顶层设计到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吸引人、留住人和发展好人”的发展思路,通过“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的文化原则推进雄安新区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雄安新区打造和建设成为一座创意创新之城、人才集聚之城和文化包容之城,不断推进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进阶。在未来城市的发展蓝图方面,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认为,未来比“创意城市”发展更强有力的将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城市,要将人的学习和成长置于城市日常生活的核心,个人才能不断培养技术与能力,组织与机构才能发挥弹性与想象力,社会才能够更具潜力与无限可能。雄安新区文化资源的活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通过滋养创意思维、涵养创新氛围、培养创造成果,进而促进人们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习有机体。未来雄安新区的文化场景,是日常生活中的在地居民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世界友人的共栖场,在雄安文化的历史绵延和时代漫延中,通过自我表达与创新创造丰富城市的内蕴,以文化底蕴和审美气韵逐渐推进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潜能、文化动能和文化效能。

迈向新发展阶段的雄安新区,正在为加快实现“新形象、新功能、新产业、新人才、新机制”的发展目标而营造一流的发展空间。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生态系统力求深度对接雄安新区的五大发展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在文化资源开发领域真正实现未来学习型城市形象,优化社区和乡村文化服务的新功能,推进新产业带来的集聚效应,完善在地人民与全球人才共同成长的人才体系,培养文化创意环境孕育的新机制,逐步在文化资源开发领域实现“五新”发展目标,进而在文化资源开发领域,顺利推进党中央赋予雄安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大任务。

猜你喜欢

新区资源文化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