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心理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心理状态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021-09-26王丽君胡韶华崔玉华
王丽君,胡韶华,崔玉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介入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方式,具有创伤小、易恢复、安全性高等特点。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知,且介入治疗知识相对匮乏,易产生悲观、焦虑、痛苦等不良情绪,进而对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缓解患者内心痛苦情绪,改善生活质量。随着“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叙事性心理护理已成为近年来护理领域研究的新热点,是医学、文学相结合的护理方式,其通过多重叙事技巧,针对性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各种不良心理问题[1]。本研究选取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研究叙事性心理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36~68岁,平均(52.73±7.55)岁;病变位置前交通动脉瘤33例,基底动脉瘤21例,后交通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瘤9例,其他部位4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23例,Ⅱ级38例,Ⅲ级15例,Ⅳ级4例。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35~69岁,平均(51.91±7.62)岁;病变位置前交通动脉瘤34例,基底动脉瘤19例,后交通动脉瘤14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其他部位6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22例,Ⅱ级37例,Ⅲ级16例,Ⅳ级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变位置、术前Hunt-Hess分级等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头部CT、血管造影术等确诊为颅内动脉瘤;②有明确介入治疗指征,可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③意识清晰,无昏迷症状;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②既往心理、精神疾病史;③认知、视听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④造血、免疫系统功能障碍;⑤术前Hunt-Hess分级为Ⅴ级;⑥合并其他肿瘤。
1.3 护理方法
1.3.1手术治疗 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手术均由同一组高资质医生以相同麻醉方式及操作流程完成。
1.3.2对照组 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将床头抬高约30°,加快静脉回流。术后第1天,确保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指导其进行排便,确保大便通畅,定期拍背并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压疮,同时给予患者适当营养干预;患者伴有严重头痛症状时,遵医嘱给予适当止痛剂,减少精神刺激,使患者尽量保持平静;告知患者限制体力活动1个月,指导其进行科学康复锻炼,出院前嘱患者定期复查。
1.3.3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叙事性心理护理干预:选取3名护理经验丰富且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由护理心理学组导师对护理人员实施叙事性心理护理培训,并进行系统性考核,成绩合格后允许上岗,护理实施过程均由导师进行监督及指导,具体护理方案如下。(1)护理准备:查阅患者相关病例材料,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个体情况,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引导其讲述内心困扰及自身现实问题,同时详细了解患者对介入治疗的认识、对预后的期望等。(2)问题外化:采用具象语言表达引导患者将其自身与问题分离,并协助患者寻找对自己造成严重干扰的问题,将问题命名,通过询问、评估影响、论证评估等步骤引导患者以全新角度面对问题,增强患者客观态度及应对问题的勇气;以“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为干预重点,根据患者个体问题选择相应叙事材料,提炼针对性护理主题。(3)主题式叙事访谈(解构与改写):询问患者“心理状态对自己及家属造成的影响”“周围人怎样看待你的健康问题”“自己的打算”等问题,引导患者倾诉自己内心想法,通过问题解构使患者充分感知焦虑、抑郁、痛苦等负性情绪对自身及家属生活状态造成的影响,同时向患者讲述既往恢复良好病例,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护理人员通过尊重、好奇的态度及共情、澄清等心理咨询及提问技巧引导患者讲述自身经历,拓展叙事空间,使患者发现除问题以外自身富有意义的生活,通过鼓励、赞扬等语言对患者表示认可,使患者发现现实生活中隐藏的价值观及正向力量,并将积极、认同的应对态度转移至自身问题中,改变患者以往对问题的看法,改善应对行为,促使患者接受新生活。(4)外部支持:每周组织亲友、病友座谈会,护理人员积极制造讨论话题,鼓励患者表述内心真实情绪,并讲述自身积极事件,通过外部积极正向反馈使患者感知自身故事的贡献性,从而获取更多情感支持。护理工作共持续1个月。
1.4 观察指标(1)心理状态。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心理痛苦温度计量表(distress thermometer,DT)评估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焦虑、抑郁、心理痛苦程度),SAS评分≥50分为焦虑,SDS评分≥53分为抑郁,且评分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DT量表总分0~10分,≥4分为显著心理痛苦,且评分越高心理痛苦越严重[2]。(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74评估护理前后两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生理、社会、物质生活状态4个方面,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3)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cales,NSNS)评估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4],共包含19个项目,95分为非常满意,76~94分为满意,57~75分为一般满意,38~56分为不满意,19~37分为非常不满意。将非常满意、满意与一般满意计入护理工作满意度。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两组SAS、SDS、DT、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D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比较分)
2.2 护理工作满意度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发病较为凶险,患者缺乏充足心理准备,且对介入治疗方式存在陌生感,易产生一系列负性心理,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因此,采取有效心理护理干预,保证术后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5]。
叙事性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倾听、吸收患者故事,协助患者实现生活、疾病意义重构,同时总结护理主题,进而为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的护理实践方式[6]。叙事性心理护理以患者自身故事为中心,护理理念及沟通技巧与人文属性高度契合,与常规护理相比,具有较强同质性、导向性及现实性,可充分调动患者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的医疗照护[7-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焦虑、抑郁、心理痛苦程度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叙事性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心理状态,促进其生活质量提升,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叙事性心理护理注重护患间交互式沟通,通过叙事方式使患者充分表达内心情感,为患者提供宣泄平台的同时,协助患者将自身与问题分离,使其从客观角度看待问题,重建自我认同感,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应对问题的勇气[9]。此外,叙事性心理护理通过引导患者回顾生命积极事件,激发其自身潜在力量,进而有效调动积极特质及能力,利于患者接受新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0]。叙事性心理护理契合“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转变模式,可直击核心问题,通过放大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患者自身主观能动性,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11]。
综上可知,叙事性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