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1-09-25胡牡丹
胡牡丹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提出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兼顾“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环节”,建立“适应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毋庸置疑,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适宜、高效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对分课堂是一种重视师生双方主体性、兼顾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当堂和隔堂两种对分形式。本文尝试将对分课堂的两种形式应用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分析对分课堂对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效果,探讨哪一种对分形式更加适宜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
1 对分课堂
1.1 对分课堂的概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1]5,其本质是“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达启发智慧、发掘受教育者的脑力和能动性的目的”[2]。对分课堂结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破解了“学堂or教堂”的困境,重视师生两个主体,均衡“教”“学”权重,实现“教”“学”统一,让学习真实发生,将知识教育推进到能力教育[3]。
1.2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包含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简称“PAD课堂”[1]6。讲授坚持精讲留白的原则,即教师充分而不过分地引导学生了解内容框架,讲解知识重难点,提供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讲授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学习的意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内化吸收是指学生独自思考、独立学习和消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在内化吸收过程中要求禁止交流,完成一份“亮考帮”,即“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内化吸收连接讲授和讨论,是对分成功的关键。内化吸收的内容模块可选“阅读教材和辅助材料、撰写读书笔记、撰写反思性作业、完成常规性作业、回答核心问题和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等”[5]。讨论是对分课堂的分享环节,包括生生间的小组讨论和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在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针对内化吸收的内容,依托“亮考帮”分享各自的收获、困惑,相互学习,共同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师生对话由教师抽查、学生自由提问和教师总结三个过程组成,其目的是解答疑问和解决高层次问题。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内化吸收环节是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的核心。对分课堂根据内化吸收(简称A)是在课内完成还是课外完成,可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两种形式。当堂对分的P(讲授)、A(内化吸收)、D(讨论)三个过程在同一次课堂上完成(如图1A所示);隔堂对分的A则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P和D分别在前后两次不同的课堂上操作(如图1B所示)。
图1 对分课堂形式
2 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上的应用
2.1 教学准备
充分的准备是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第一,确定教材、教学内容和对象。笔者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所使用的教材为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视听说教程》(第四版),共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本校 2020 级大一新生,3个班级共145位学生,每周3次课,每次课 2 学时,每学时45分钟。第二,确定对分形式。对分课堂有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两种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度选择合适的对分形式。笔者对教材的第1、3、4单元实施当堂对分形式的教学,在第2、5、7单元中应用隔堂对分形式的教学。第三,给学生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或水平将学生进行分组。为了达到小组帮扶学习的效果,笔者依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按150分制),将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一组既有高考英语分数比较高的学生又有分数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每组3—4人。第四,让学生了解对分课堂。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的概念、操作模式和流程,强调内化吸收和讨论的重要性,明确作业要求和考核方式。
2.2 教学实施
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实施中,笔者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把教学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教师讲授阶段、学生内化吸收阶段、讨论阶段。
2.2.1 教师讲授阶段
教师讲授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内化吸收和讨论的效果。在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上,教师的讲授应为引导性、框架式、授之以渔式的精讲,注重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宏观层面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传授。以教材第一单元College Life里Part A的News Report 2“Campus Safety”教学为例,笔者利用课堂的第一个30分钟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新闻的“5W+1H”的基本要素和“倒金字塔”文体结构(如图2所示),引入“Campus Safety”的主题,梳理新闻听力的基本出题形式和解题技巧。然后,以此新闻为例子,引导学生一边听新闻,一边完成新闻大意和结构的梳理。由于对分课堂的讲授原则是精讲和留白,所以此部分的讲解不宜太全面、太具体,教师讲清新闻框架和内容重难点,提供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即可。
图2 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
2.2.2 学生内化吸收阶段
学生内化吸收阶段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连接讲授和讨论的桥梁,关系到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内化吸收效果和学生参与讨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在第1、3、4单元采用当堂对分形式的教学中,学生内化吸收在课堂上进行。以上述News Report 2“Campus Safety”为例,笔者在新闻听力课堂讲授之后,将课堂的第二个30分钟留给学生独自学习,让学生内化吸收课堂上第一个30分钟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即英语新闻的基本要素、文体结构和做题思路。为了增强内化吸收的效果,笔者给学生设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方法,完成第1单元Part D Quiz的新闻练习,概括新闻大意,整理练习题的新闻要素,并完成一份“亮考帮”卡片的填写。在“亮闪闪”栏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新闻里对自己有启发的精彩内容表达出来;在“考考你”栏把新闻学习过程中学得不错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准备去考同学;在“帮帮我”栏把独立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或想进一步学习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准备向同学请教。
笔者在第2、5、7单元应用隔堂对分形式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内化吸收。因在隔堂对分中,学生拥有更多的可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根据讲授的内容难易度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采用不同的内化吸收模块供学生课外独立学习。如在第7单元Pop Culture视频3 “Justin Bieber — First Time on Television”内化吸收的任务除了有完成常规性作业,完成“亮考帮”之外,还需要完成一个拓展性口语话题“Who is the person you admire most? And why?”,希望学生把在讲授阶段教师所讲的关键词汇和典型句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2.3 讨论阶段
讨论阶段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对内化吸收环节中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讨论环节包含生生间的小组讨论和师生间的对话。时间安排上,笔者在当堂对分实践中将课堂的最后一个30分钟的前20分钟分配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另外10分钟留给教师答疑和总结。在应用隔堂对分形式的教学中,因学生在课外完成了内化吸收,所以课堂上可供学生讨论的时间则相对充裕。笔者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第一节课45分钟用于讨论,其中小组讨论占30分钟,教师答疑和总结占15分钟;另一节用于讲授新课。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充当着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需组织课堂,管理纪律,引导各小组围绕课程内容讨论,避免偏离主题的无效讨论[6]。在此,笔者仍以第一单元College Life的新闻听力教学为例,分享对分课堂讨论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第一,在生生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讲授阶段老师所讲的新闻要素和结构特征、解题方法和技巧,结合自己内化吸收的内容,依托“亮考帮”,在组内分享亮点,解答疑点,提炼考点,解决组员的低层次的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并整理一份小组“亮考帮”以便在全班分享。第二,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教师主要负责答疑,解决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或存有争议的问题。教师首先利用抽查的方式,请一或两个小组分享小组“亮考帮”,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英语新闻的要素和结构框架,是否掌握了新闻听力的基本解题步骤和技巧,是否能够将所学的关键词汇和典型句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然后请学生自由提问,把前面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未解决的问题抛出来供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和学习;最后教师依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讨论分享进行答疑、总结,并对知识点查漏补缺。
2.3 教学效果与讨论
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笔者向授课的3个班级共145位学生通过问卷星发放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用以调查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回收有效问卷135份;另一份旨在比较学生对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的满意度,回收有效问卷139份。通过SPSS对两份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问卷1的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927,效度KMO值0.902;问卷2 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912,效度KMO值0.88。两份问卷的信度系数均高于0.9,效度值均大于0.8,说明两份问卷的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效度非常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问卷1主要从教学效果和满意度两个方面收集数据,调查学生对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应用对分课堂的意见和看法,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共40个题目,含一个附加的问题,供被调查者填写书面意见。每个题目提供5个选项,采用1—5计分,依次表示“完全赞同” “同意” “不赞同也不同意” “不同意”和“完全不赞同”。为便于讨论,笔者在此列出与调查目的相关的题目(包括正向与反向)以及对应的平均分值,见表1。
从平均值来看,表1正向提问中,平均分值越低,则说明赞同的比率就越高,平均分值越高,则表示不赞同的比率就越高;反向提问中,刚好相反,平均分值越高,表明不赞同的比率就越高,赞同的比率就越低。据此,从表1的1—13题的得分来看,除了反向提问的第4、7、11题的得分在4分以上,其余各项的平均分都在2.5分以下,这些均值直接反映出学生们对在英语视听说课堂上应用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比较满意,对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持认同态度。学生尤其肯定了对分课堂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促进同学感情上的积极作用。
表1 问卷1部分相关题目与均值
经过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的教学实践后,笔者用问卷2调查哪种对分形式效果更好,或者说学生更喜欢哪一种对分形式。共设计了20个题目,另加一个附加的问题,供被调查者填写书面意见。每个题目提供4个选项,为便于统计,同问卷1,笔者给不同选项赋予1—4的分值,1分表示当堂对分,2分表示隔堂对分,3分表示两者都,4表示两者都不。问卷2有关题目的选项频数和平均分值见表2。
表2显示,139位学生中仅有不到10位的学生表示既不喜欢当堂对分又不喜欢隔堂对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对分课堂的课堂气氛活跃,收获大,效果好,对分课堂能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这和问卷1的调查结论是吻合的。然而,从表2的均值和选项频数看,题目1—10的均值都小于2,当堂对分的频数远远大于隔堂对分的频数,这表明与隔堂对分相比,学生们更喜欢当堂对分,更认可当堂对分的教学效果,尤其肯定了当堂对分的小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能更好地提高交际和合作能力。然而,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上,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的得分相当。另外,大部分学生在问卷的附加题目中用文字表述自己更喜欢当堂对分,理由各异,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当堂对分具有及时性。在当堂对分中,学生可以及时地和小组组员展开讨论,有机会趁热打铁,巩固所学知识点。然而,隔堂对分中,虽然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查找资料,深入地复习和扩展知识,但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的自律性不强、惰性大,无法真正做到在课外完成内化吸收的任务,以至于无法积极地参与课堂的讨论。这一点与实验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笔者在调查问卷1中对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高考英语分数和学生每周课外英语学习时间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6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00分以下;61.5%的学生表示自己平均每周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4个小时。这说明,学生拥有充足的课外学习时间和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开展隔堂对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对分课堂模式教学中,内化吸收环节是对分课堂的关键环节,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消化效果,以及学生参与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内化吸收过程,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更无法参与到生生间的讨论和师生间的对话。
表2 问卷2部分相关题目的选项频数和均值
3 反思和建议
笔者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中,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支持,对分课堂的课堂气氛活跃,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交际和合作能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然而,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对分课堂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以期在今后的对分课堂中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首先,笔者认为学生拥有充足的课外学习时间和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开展隔堂对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因此,教师在选择对分课堂的形式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支配的课外学习时间选择适合学生的对分形式。
其次,从讲授时间上看,在对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时间缩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压力降低了。相反,对分课堂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对分课堂的三个阶段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6]。在讲授阶段,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在内化吸收阶段,教师充当着课堂组织者和纪律管理者;在讨论阶段,教师是话题引导者和答疑解惑之人。教师要演好各个阶段的角色,就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和出众的管理能力。
第三,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1]5。然而,笔者认为这个“一半”仅是一个概数,它并不能精确到几分几秒而将课堂一分为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化吸收的情况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自主性,争取最佳的对分课堂教学效果。
4 结语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基础课程,不断改革和完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经之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性,兼顾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具有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两种形式。笔者应用对分课堂的两种形式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中,分析了对分课堂的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并基于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探讨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对分课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交际和合作能力。与隔堂对分相比,实验班的学生对当堂对分的认可度更高。笔者认为学生拥有充足的课外学习时间和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开展隔堂对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并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对分形式,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化吸收的具体情况调整对分时间点。此外,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以求对分课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