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理念下区域性肝脏病理中心科研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1-09-25朱颖炜陆忠华
汤 鸿, 朱颖炜, 陆忠华
1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a.病理科, b.消化内科, 江苏 无锡 214002;
2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感染科, 江苏 无锡 214011
科研体系建设是医学学科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同型模式在现有科研项目、论文、成果获奖三大评价体系方面进行创新,并倡导、推荐和协同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效果[1]。源于企业成功发展的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ve)理念目前成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实现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主体和重要途径之一,其率先应用于高等教育、科研探索、实验室建设等方面[2-3],在医学领域中有医学国际合作[4]、医学实验室发展[5]、肝病[6]及肾病[7]诊治与研究等相关报道。肝脏是人体内功能最广泛的重要脏器之一,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肝脏疾病和肝脏肿瘤仍是严重威胁我国及世界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危害性大,疾病负担沉重[8-9]。肝脏病理在疾病的精准识别、精细分类、有效指导治疗等方面仍具有“金标准”作用,尤其在不明原因肝损伤的诊断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肝病基础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0-11]。医学多学科的协作模式对肝病的诊疗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区域性肝脏病理中心组建更有助于提高本地区肝脏疾病的诊治能力[12],探索与应用创新性方法对建设基于肝组织学的科研体系将起到推进作用。笔者在区域性肝脏病理中心科研体系建设中应用了协同创新理念并取得了初步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区域性肝病病理中心于2017年10月成立,收集成立前(2014年1月—2017年9月)204例肝活检标本为nⅠ组;区域性肝病病理中心成立后第1年(2017年10月—2018年9月)241例肝活检标本为nⅡa组,第2年(2018年10月—2019年9月)426例肝活检标本为nⅡb组,第3年(2019年10月—2020年9月)375例肝活检标本为nⅡc组,考虑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故nⅡc组不列入数据统计。所有数据均由医院病理信息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准确、详实。
1.2 研究方法 对nⅠ组、nⅡa组、nⅡb组的肝活检标本数量、肝活检标本增长率、内部协同科室数量增长率、外部协同单位增长率、协同创新科研体系评价共5项客观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
1.3 伦理学审查 本研究方案经由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无锡二院2016XY-4、无锡五院2019-002-1,所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肝活检标本病理检测量持续性增加 nⅡa组与nⅡb组较nⅠ组在肝活检数量和肝活检标本增长率上持续增加,尤其是nⅡa组尤为明显(图1),其与医疗体制改革组建普仁医疗集团并成立区域性肝脏病理中心有关,nⅡb组是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创新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图1 3组肝活检标本量的比较
2.2 内外协同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内部协同科室与外部协同单位在nⅡa组与nⅡb组均有增长(图2),其中前者在nⅡb组与临床各科室间协同更为密切;后者在nⅡa组内的高增长率与本阶段组建普仁集团后形成医疗资源优化、诊疗能力提高相关,而nⅡb组在周边区域与多家医疗单位形成协同,已有良好的影响力。由图3可知,科研体系中联合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创新在主攻方向、技术路线、新技术开展、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获奖等方面均呈现增长。
图2 不同协同方式在nⅡ两组标本量变化中的比较
注:数字代表各不同颜色区域内的数量。
3 讨论
我国人口多、肝脏发病的基数大,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伴随“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实施,创新科研体系建设促进基础研究深入发展已形成共识。高润霖院士团队[13]在分析世界医学强国的医学科研体系建设情况及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时,提出了优化研究体系顶层设计、建立资源协同共享有助于提升医学研究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建议。2020年2月国际脂肪肝研究领域知名的Eslam、George和Sanyal教授协同20位专家成立了国际脂肪肝命名小组,提出为了更合理的诊治和科学研究,呼吁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14]。MAFLD是一种主要的慢性肝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并最终导致死亡,现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而肝活检病理可确切判断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并能客观评估MAFLD的严重化程度。同时也应认识到肝活检为有创检查且存在抽样误差,在治疗中反复肝活检进行组织学评估是不切实际的,故需通过多学科领域的协同努力,研究体液特征相关指标和影像检查以有效进行临床诊治[15]。国内李兰娟院士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知名大学多学科优势,汇聚人才力量对感染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早期预警、病毒性肝炎等不良进展机制探索、人工肝合并肝移植的应用原理、感染微生态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获得大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提出了“中国共识”“中国技术”[16]。
相对而言,区域性肝脏病理中心的临床与科研平台薄弱,表现为领军型人才少,基金资助获取困难,短期内快速发展困难,故只有审时度势联合区域性多学科弥补缺陷、协同发展方可创建出一条新型发展之路。
协同创新起源于企业之间的协同制造,2003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Chesbrough教授[17]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是协同创新理念的先期。其概念概括为创新资源与要素的有效汇聚,并经突破相互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完全释放出“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达到深度合作。实现协同创新的途径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前者主体是自身,其实现依靠组织内的核心要素和支撑要素之间的互动、创新;后者主体围绕相关横向、纵向主体间的协同,横向协同创新主要是同一大类中各小类主体之间的协同,而纵向协同主要是同一目标中不同环节主体间的协同。协作创新有其理论研究价值,尤其在企业的实施中效果显著,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019年李兰娟院士团队[6]报道了应用协同创新的方法,建立以社区医疗资源服务为基础的网络管理策略,可更有效掌握HBsAg在固定人群中的流行状况和HBV的新发感染率并及时实施干预,同时能够分析出流行趋势和评价干预效果。2018年美国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Poyan等[7]倡议协同医学实习人员、肾病学家、病理学家和研究人员等之间的交流,并在多位点研究中密切合作,可有助于克服在肾小球肾脏疾病领域发展的一些障碍,从而获得突破性进展。上述对于区域性肝脏病理中心临床发展与科研体系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协同创新是当前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在肝脏病理中心科研体系建设中应用与实践具有可行性。笔者前期通过SWOT、波士顿矩阵理论研究有效促进了区域性肝脏病理中心的临床检测建设,标本检测量已从2017年的72例增长至2019年的426例,已制定常规检测及疑难复杂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肝淀粉样变、血色病等病理HE常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技术路线,从而进行精准诊断,并已建立自身免疫学肝病、MAFLD、药物性肝病方面的区域内病理临床多学科研究小组,有效促进临床诊治及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多学科、多单位协同创新的优势在于:(1)视角宽广,不同学科和单位的立足点不同,研究人员主攻方向不同,但能互相交流,共享新进展,激发新思维,形成新共识;(2)资源广泛,各学科和单位拥有各自不同优势资源,协同后可资源共享,互补缺陷;(3)方法多样,不同学科和单位有各自独特人才与设备优势,可实现方法学上时间与效率的优势,协同后能实现多样化;(4)效率提升,现有状态下各学科和单位科研任务具有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有紧迫感,协同后能加快实施。同时源于基础研究薄弱、协同合作时间较短,笔者团队目前仅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尚未取得国家级和省级课题。
目前科研协同创新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弊端包括各协作单位之间人员属性不同,团队建设困难,资料共享有局限性,相关检测费用结算困难,基金项目申报有限制,相关科研成果分享未达成共识等,影响了肝脏病理科研工作的开展,也是协同创新理念下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Hinrichs等[3]通过对201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关于团队科学状况报告的分析发现,多方面、多模式的跨学科协作创新实现了在科学突破方面的数量显著增长,但在实施过程中需明确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各主体间的责任,实时评估团队运行有效性,科研成果客观公正评价,并有激励机制。故需在协同创新中进一步优化内部、外部体系构建,定期更新共识。
综上所述,实施协同创新理念下肝脏病理中心的科技攻关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可在现有临床检测优势基础上入手,快速形成有效协同机制,明确研究方向与技术路线,汇聚人员、设备、资金集中攻关,达到“小焦点聚大能量”效应,力争在近期内有所突破,成为以无锡为中心的区域性肝脏领域科研引领者,从而促进学科深入发展。
利益冲突声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伦理委员会成员、受试者监护人以及与公开研究成果有关的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汤鸿负责课题设计,资料分析,撰写论文;朱颖炜参与收集数据,修改论文;陆忠华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