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题材雕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2021-09-24贺睿智

艺术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摘要:红色题材雕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着坚定的家国信仰,蕴含着鲜活的红色记忆,塑造着人们的红色精神,具有独特的视觉吸引力、艺术表现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对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高校学生来说,是一类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本文通过分析红色题材雕塑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探究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红色题材雕塑,增强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效果。

关键词:红色题材雕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在提升人民精神面貌、端正社会不良风气、助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红色题材雕塑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表現形式,通过历史人物事件塑造和三维立体场景再现等手段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的不朽功绩,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艺术表现力和精神激励作用。将红色题材雕塑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二者的有机互动,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 红色题材雕塑的内涵

雕塑,顾名思义,分为“雕刻”和“塑造”两种创造方式。在《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中,作者吴为山认为“雕者,由外而内,乃减法。如石雕、木雕等。塑者,由内而外,乃加法,如泥塑。加与减,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也折射着审美观”[2]。张建波在《文化透析——雕塑之于空间意识的意义》中谈到,“‘雕的动作是在工艺流程中的削减,而‘塑则是在垒加;这种技巧性的约束概念当然要统筹于艺术家本人的情志状态中,也取决于艺术家对于审美客体的文化心态”[3]。根据对学者们论述的总结,雕塑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是体现艺术家审美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视觉表达能力。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象征着进步和胜利。红色题材雕塑的出现是中国革命和现代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保留雕塑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更伟大的意义。五四运动前后,一批青年艺术家认识到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能力和责任,开始了用西方现代艺术改造国人思想、救亡图存的尝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革命中凝聚的红色思想、红色文艺逐渐与雕塑艺术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独特雕塑形式。改革开放后,红色题材逐渐扩大,不仅包括反映伟大抗战、艰苦奋斗等精神的雕塑作品,同时也包括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为题材的反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精神的雕塑作品。

今天我们常见的红色题材雕塑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是以纪念革命事件、弘扬人物精神为主的表现形式,重现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纪念革命先烈,塑造革命经典,歌颂革命精神,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雕塑《且为忠魂舞》等作品。第二种是以钱绍武的《李大钊纪念像》、庞乃轩的《雷锋头像》、陈绳正的《王进喜》和张锠的《焦裕禄》等人物雕塑为代表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品纪念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弘扬社会主义理念,歌颂民族脊梁,传承时代精神。

2 红色题材雕塑的特点

作为红色艺术作品的种类之一,红色题材雕塑既具有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也具有红色艺术所具有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2.1 审美性

作为一种艺术存在,红色题材雕塑是雕塑的延伸和发展,在基本构成上体现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即视觉冲击力、造型震撼力和精神感染力。首先,红色题材雕塑是实实在在的空间物体,具有直观性和三维立体感,能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给观众带来视觉美的感受。其次,规模适中、线条流畅、人物鲜活、情节完整的红色题材雕塑,在简约与丰富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和谐美。最后,红色题材雕塑不仅在视觉和造型上具有美感,在精神内涵上表达出的中华民族的红色美、爱国美、奋斗美、坚韧美等各种美感,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是红色题材雕塑艺术美的灵魂所在。

2.2 时代性

雕塑家钱绍武认为,雕刻是石头的历史,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雕刻具有永恒的纪念性,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某一时代人们最突出的精神风貌[4]。红色题材雕塑反映的是不断发展的革命风貌,展现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抗战时期的红色题材雕塑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之情,展现了中华儿女为了共同信念与侵略者殊死斗争的精神,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题材雕塑鼓舞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者们在饱受战火摧残的废墟之中建立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即将迎来伟大复兴的今天,红色题材雕塑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仍表现出了极高的时代价值,是我们永葆初心的清醒剂。

2.3 民族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标志,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因素。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制度、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其起源于民族文化又对民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红色题材雕塑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自然继承了其民族性。雕塑凝固了历史中那些难以忘怀的瞬间,充分彰显并升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品格。那些只属于中华民族的记忆,那种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助推了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必将成为中华儿女奋斗的内在血液,流淌在每一个高校学生的身体中。

3 红色题材雕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红色题材雕塑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素材,能够坚定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3.1 承担重要的教育使命

通过艺术的再加工,在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事件和还原革命人物的基础上,红色题材雕塑将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三维立体地展现出来,将历史变成看得见、贴得近、摸得着的存在,具有震撼的视觉效果,能够激起高校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在进一步学习中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的敬畏感。

相较于语言和文字,红色题材雕塑承载的革命历史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可感知性,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转化为具象、从刻板转化为灵活、从生硬转化为生动的重要素材。通过对革命历史细节的刻画与呈现,红色题材雕塑展现出来的革命场景与画面,记录了革命历史的记忆,有着红色历史的底蕴,与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够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觉,促使高校学生自觉将残酷的革命历史与当今的幸福生活进行比较,让高校学生在思想方面和革命历史形成共鸣,在行动方面自觉学习历史经验教训,紧跟党的步伐。

3.2 坚定学生爱国主义信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蕴含着人民对国家的深切爱意。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学生立身、立德、成长、成才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红色题材雕塑追忆历史、面向未来,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体现着爱国主义信念的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精神上容易“缺钙”。要发挥红色题材雕塑的“补钙”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觉,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史践行、明理真信,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坚守初心,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牢记使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3.3 红色文化发扬传播

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探析》中,李倩认为“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凝聚革命力量的革命文物、人物故居等”[5]。红色题材雕塑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不朽的革命历史,蕴含着红色的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进一步发扬与传播,红色内涵进一步发展与深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红色题材雕塑通过艺术手段重现革命历史,展现革命年代的波澜壮阔,将具有生机与活力的艺术美学和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红色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提升高校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红色文化“活”起来,红色文化“动”起来,让红色文化沁润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播,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育才价值。

4 红色题材雕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红色题材雕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从重现革命场景激发学生的红色共情、塑造领袖形象宣扬伟人的红色精神、铸造英烈丰碑坚定学生的红色信仰三个方面发挥红色题材雕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1 革命场景,激发学生的红色共情

相较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和文字,红色题材雕塑具有生动活泼的形式和三维立体的内容,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情景与情感的边界,使学生在革命场景中理解革命历史,在战争环境中感受理想信念,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红色记忆,达到与红色革命历史共情的效果。

作为革命烈士纪念地的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有数量众多的红色题材雕塑,如《独立民主》《解放建设》《无名烈士》《五卅惨案》等等,反映了各个革命历史时期英雄烈士们浴血奋战的事迹。除此以外,在龙华烈士陵园中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的旧址,“天”字号监狱中还有两个特别的雕塑,即反映“特务巡视”和“烈士商讨”场景的雕塑。高校学生走进监狱中,在高耸的城墙和逼仄的通道中前进,在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中身臨其境地感受龙华烈士们身陷牢狱却不屈不挠的斗争场面,能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信念上受到鼓舞,在行动上受到鞭策。

4.2 领袖形象,传承伟人的红色精神

红色题材雕塑中的领袖形象主要用于纪念革命中的伟大人物,他们在风雨飘摇、硝烟四起的年代,在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奋勇向前,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之路。领袖人物身上传达出来的坚定不移的红色精神,即坚守信仰、对党忠诚、胸怀大局、勇于担当、无惧无畏、百折不挠等优秀品格是鼓舞高校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接续红色血脉、肩负红色使命的强大动力。

在河北省的西柏坡纪念馆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任弼时五位伟人的雕塑在这里驻足远望,这组雕塑的名字为《赶考》,展现了一代革命伟人不惧艰难、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气魄。对于对党史有一定了解的高校学生,走到这座雕塑前面,沐浴在红色精神的光辉下,能够自觉传承和弘扬伟人们的红色精神,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发展。

4.3 英烈丰碑,坚定学生的红色信仰

丰碑是一种特殊的雕塑,人们通过铸造英烈丰碑的方式纪念为人民解放而付出巨大代价的英雄烈士,听他们无声地讲述自己的信仰,看他们坚定地传递着革命的火种。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抗敌御侮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不畏牺牲的艰苦奋斗。要让高校学生了解到当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青春热血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铮铮铁骨铸就的,从而激发高校学生对党和人民的红色信仰,并自觉将心中的信仰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上海市的外滩矗立着的一座纪念性丰碑——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这是为了缅怀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建成的,丰碑上的历史代代传承,英烈们的事迹永不褪色。高校学生能够从这些丰碑中学习党的历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坚定红色信仰,更好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自身的学习和行动中,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5 结语

红色代表着革命的信念,雕塑承载着民族的精神。红色题材雕塑的创作,是对历史的借鉴和对未来的驱策,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此之近,需要将红色题材雕塑作为一面旗帜,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坚持“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研究红色题材雕塑,发掘其背后引领思想、立德育人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创作、利用雕塑,使其背后承载的革命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内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推进文艺中国化的进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2] 吴为山.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J].美术观察,2020(09):100-105.

[3] 张建波.文化透析——雕塑之于空间意识的意义[J].艺术百家,2003(04):136-137.

[4] 王树山.把历史写进雕塑把雕塑融入历史[J].美术,2018(10):78-81.

[5] 李倩.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2021(07):36-37.

作者简介:贺睿智(1996—),男,山西阳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