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制度史教学策略探讨

2021-09-24李林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李林虎

[摘   要]制度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为例,提出制度史教学的基本策略,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体验到政治制度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进而让制度史教学更具魅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制度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5-0070-02

制度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平铺直叙、就事论事的问题,缺乏对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变革历程、相关制度的比较和制度的现实意义等问题的深度思考,使得制度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论述制度史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追溯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任何一项政治制度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产生和发展的,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只有充分理解政治制度产生的条件和背景,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感悟古人的智慧之光。当我们在探索和把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要高屋建瓴地站在全局的角度,采取横向联系的方法,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来分析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进而帮助学生对政治制度形成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讲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展开了分析。

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并首创了中央集权制度。那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基于哪些历史条件呢?

(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小组讨论)

生1:统一是一个大前提,如果当时中国依旧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那么中央集权制度就难以确立。

师:除了统一,还有哪些原因和条件呢?

生2:战国以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但其具有分散性,这就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证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

生3:地主阶级迫切地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来维护自身统治,镇压农民的反抗。

生4:法家思想的传播,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和原因。学生结合教材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展开论述,意识到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的产物,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政治局势发展和思想文化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加深了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二、梳理制度的变革历程

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古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古代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从整体上来看,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有前后的继承关系,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可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入手,采用纵向梳理和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完整、清晰的制度变革脉络,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最终助力问题理解。

比如,元朝的行省制实际上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种新形态,教师讲到这一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追溯行省制度的“前世今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时期,国家实行既有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郡,又有分封的王国并行的制度。汉武帝时期,郡国的势力膨胀,威胁到了中央的权威,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抑制了地方势力的增长,维护了中央的统治。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时期,地方的权力又膨胀起来,兵强马壮者可以称为天子。宋太祖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大力削弱地方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使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元朝时期,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出现,对行政區域进行了划分,完全改变了长期以来“山川形便”的做法,明确了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的原则,由此削弱了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等地方割据的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中,教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了元朝行省制度的“源头”,明白了行省制度的产生是中央与地方长期博弈的结果,理清了行省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在把握行省制度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三、对相关制度进行比较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制度史的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要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教师除了对制度“追根溯源”,还要注重对相关制度进行比较。通过对相关制度的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进而对其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在教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进行辨析和比较。

生1:这三种政治制度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生2:其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生3: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师: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呢?

生4:它们产生的时间不同。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时期;郡县制和行省制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而行省制度主要盛行于元朝。

生5:地方权力的大小也不一样。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都是世袭的,封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当中央权势衰微之时,地方割据称雄的局面就难以避免了。在郡县制下,郡和县的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的,可以随时撤换和调动,权力归于中央的趋势大大加强。在行省制度下,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于中书省。

师:它们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生6: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生7:郡县制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等角度对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点展开辨析,使学生明确了三项政治制度的特点,增强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四、感悟制度的现实价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既映照现实,也映照未来。知识源于实际生活,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定的制度之中。学生对于制度的理解不仅体现在对历史制度的理解中,也离不开对现实制度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在制度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历史、观照现实,从而让制度史教学“活”起来,赋予其更多的现实价值。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讲到“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教师让学生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现在的高考制度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并结合课堂讨论,得出如下结论:二者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采用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原则,实现了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二者也有很多不同点,首先,考试的目的不同。科举制度是为国家和君主选拔官员和人才而制定的,是当时学子进入政府最主要的途径,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味;而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是学生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的门槛。其次,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基本上就是写文章;而高考的内容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考试形式多種多样,有笔试、机试、面试、体育测试等。

当历史知识与现实发生联系时,历史就变得鲜活起来,也变得更有意义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科举制度和高考制度相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对当今高考制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客观分析,从而使历史教育的现实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制度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制度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利用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将制度史讲“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体验到制度史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并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而让制度史教学更具魅力!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