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当然”撞上“想入非非”
2021-09-24闫彩燕
闫彩燕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在“分数大小的比较”综合练习课上,教师认为的“简单”撞上了学生的“不简单”,只有沟通才能完美解决这个“不和谐”。
[关键词]分数;比较;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53-02
“简单”撞上“不简单”
对于“分数大小的比较”,北师大版教材按照“同分母分数比较——同分子分数比较——异分母、异分子分数比较”的顺序进行编排。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顺序亦然。
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的方法很简单: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相同,比分母。而比较的本质都在于分数单位的比较,所以复习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不在比的结果,而在比的过程。
【教学片段1】
师(复习了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之后,出示“[13]○[19]”):分母不同,如何比大小?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师(选择了一位嘴角有笑意却不举手的男生进行交流):你觉得这两个分数哪个大?(男生不说话)
师:谁来帮帮他?
生1:假如你很饿,有一张大饼,你愿意和3个人一起吃,还是和9个人一起吃?
男生:我想一个人吃。(哄堂大笑)
生1:你说这两个分数谁大?
男生:无法确定!
(笔者反思:学生是故意的吗?怎么办?继续交流还是放弃?)
师:说一说你的想法。
男生:万一[19]的饼很大,[13]的饼很小呢?
师:哦?谁懂他的意思?(学生有着急举手的,有若有所思的,有与同桌讨论的……)
师:有意思。同一张烙饼,[13]大于[19];大小不同的烙饼谁大谁小还不一定呢。大家说说看,1和2比谁大呢?(板书:1○2)
生(大部分):那当然是2大了。
师(在板书中增加单位,变成:1吨○2千克):这样呢?
生2:不带单位时,2比1大;带上单位后,1比2大。
生3:那可不一定,万一单位一样,或者是2的单位比1的大呢?
生4:那就无法确定了?
师:大家觉得数的比较要有个什么前提条件?
生5:不带单位时,就默认单位是一样的。
师:好一个“默认”。当数不带单位时,只有默认1个单位同样大,才有明确的大小关系。对于[13]和[19]而言,1个单位是指什么?
生6:是指单位“1”,问题就出在单位“1”身上,单位“1”一样了才有办法比较。
生7:对啊,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要默认单位“1”是一样大的。
话题尽,而余音未了。教师认为的“简单”撞上了学生的“不简单”。简单的方法触发不简单的思考,不简单的思考演绎简单的道理。大道至简,却需恍然大悟。站在教师的立场,笔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比较两个分数应该在单位“1”相等的情况下进行,理所当然地给学生两个相等的单位“1”,让学生去比较。但当“理性的分数比较”遇到了“感性的吃饼问题”,教师的“理所当然”也就撞上了学生的“想入非非”,撞出了火花,撞出了道理。多美妙的“想入非非”!学生的“想入非非”完胜教师的“理所当然”!
“不简单”撞上“简单”
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最通用的方法是“先通分,再比较”。对于通分而言,出于計算简单的需要,教师经常提倡学生选择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教学片段2】
出示比较练习:[34]○[57] [38]○[512]
生1:[34]和[57]的分母是互质数,通分时用4和7的乘积作为公分母,然后比较;[38]和[512]通分时,公分母选择8和12的最小公倍数24最简单。
生2:我觉得,直接用3与12的乘积和5与8的乘积比就行了。
师:谁明白生2说的?
生3:我明白了,他也是在通分,用8和12的乘积作为公分母。但是公分母有点大,我觉得有点麻烦,不那么简单。
生2:怎么不简单?比如说……比较两个大的分数……嗯……就[380]和[5120]吧,在你找80和120的最小公倍数的功夫,我早用120×3和80×5比较出来了。
生4:可是用你的方法通分时,120×80的计算数据大,也容易算错啊!
生2:我没有算120×80呀!
生(齐):不算怎么通分?
(有些“简单”不“简单”,有些“不简单”却“简单”;“想明白”不一定能“说明白”,中间差了点什么?)
师:计算120×80的目的是什么?
生(齐):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生(齐):让分数单位统一。
师:看来120×80已经表达了这个意思,那么……
生(齐):不算也行。
师:是啊,不算又何妨?多举几例,感受这个方法。
出示:合分术。
生5(看了电脑屏幕中搜索到的关于《九章算术》中合分术的描述“母互乘子,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我们用的就是合分术!也可以叫交叉相乘法……
学生的想法和《九章算术》中的记载不谋而合。是巧合吗?是也,非也。化干戈为玉帛的关键在哪里?华应龙在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差错对于学习就像沙粒之于河蚌,起初是拒绝,不愿意接纳,但又没法排斥,后来改变策略,分泌汁液来包容沙粒,反而培育出了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珍珠。策略在哪里?笔者觉得首先是耐心沟通。就这节课而言,拒绝了沟通,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沟通,有沟才有通。
有人总结沟通真谛:沟通,80%是倾听,20%是表达;90%是尊重,10%是方法。课堂就是一个庞大的沟通磁场,在这个磁场中,“理所当然”会撞上“想入非非”。何以解忧,唯有沟通!何以沟通,唯有倾听!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