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我发展能力:抓牢学生立德成人的枢纽
2021-09-24涂元玲
摘要自我发展能力是学生立德成人的一项轴心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开设相关的自我认知与探索课程,开展基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教研和教学改进。
关键词 自我发展能力;立德树人;轴心能力;自我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8-0049-03
当下在一线教育实践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对于如何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切实落地,仍然存在诸多疑惑。例如:是否对学生进行了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教育就等于立德树人?是否大力抓德育课程、开展好德育课就是做好了立德树人工作?在德育课程之外的学科中,如何立德树人?是否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好,就表明落实了立德树人任务?在课程和教学改革背景下,是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落实了立德树人?对此笔者认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学生个体发展成长的核心枢纽,而这个枢纽就是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自我发展能力是学生立德成人的一项轴心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个体在自己与他人和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自主觉察自己的体验与需要,并从中调整自身的内心想法和外在行为方式,从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是学生立德成人的一项轴心能力,整合着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1]
提到自我发展能力,我们需要将之与当下在中小学普遍出现的“自主发展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目前,很多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但是有些“自主”是教师安排下的“自主”。比如:在班级小干部管理制度的实施中,教师制定好班级管理规则,学生主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去执行,缺乏基于“自我”意愿的沟通与实施。这样的“自主”实质是学生被动执行教师的要求。由此可见,自我发展是自主发展的核心,缺乏自我发展的自主发展不是真正的自主发展。
自我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体验、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创造等方面。在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中,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进而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其中,对中小学生来说,自我体验是一个需要时间去感受的过程,容易被忽略,但是其在自我发展能力中具有将认知转化为自发性行动的作用。例如:在公共场合有人不排队、插队或乱挤在一起,就与人们缺乏相关体验与自觉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学生能体验到排队的美好与愉快,那么他就会坚守自己的选择,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说学生形成了在公众场合遵守公共秩序这一社会公德。反之,如果学生被强制要求排队,但并没有体验到排队的美好,甚至在排队时内心充满抵触,那么他即使在行为上是在排队,其实并没有真正形成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美德。在缺少管理或监督的情况下,这样的人就会违反公共秩序,且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所不妥。因此,自我体验过程是很重要的,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讲授道理,更要关注学生内在的自我体验。
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立德树人的实践落地
自我发展能力在国际范围内被普遍认为是学生的重要素养。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与自我有关的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之一。[2]国际文凭课程在学生发展目标中注重学生自我与人类知识和世界的关系,自我发展能力是其重要议题。同時,自我发展能力也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自主发展”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其中的关键方面。如果学生缺乏自己的体验,缺乏自发的社会情感和进行自主判断与协调的能力,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等就没有落到人的根基上,也就不能说达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自主能力差、实践能力弱被认为是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一些所谓素养是被外在地“安”到学生身上的,学生自身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在有关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研究中,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关注也会带来实践中的相应问题。当前一些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迷茫与其在学校教育阶段缺乏关于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是有关系的。因此,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适应和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应该作为立德树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立德树人的对象是学生,是“人”。首先,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切实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实质性发展,避免教育工作可能是“假”的;其次,将教育工作与“我”连接,与学生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连接,与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具体内容连接,有利于解决“大”的问题;再次,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把握学生生命发展的脉络,可以解决“空”的问题。因此,聚焦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中“培养什么样人”的核心问题。
三、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路径
1. 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在教育实践中,切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需要把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各学科共育的目标,在课程和教学中加以落实。
目前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是根据学科来划分的,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重视普遍多于对学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多强调人的发展中的学科属性方面,表现在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给予较多关注,而对学生的情感情绪、价值观、人际关系与性格发展等这些“人”的属性的关注远远不够。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各学科共育的目标,使各学科课程能够更好地围绕“学生”来实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从主要关注学科教学转到关注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的方向上来,并且有助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整合各个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突破既有学科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使各个学科紧紧围绕人的发展开展教育教学,切实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下,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将自我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经验。例如:“创新、行动与服务”课程是国际文凭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拓展学生的教育体验,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的实施包括调查、准备、实施、反思和展示五个阶段。在调查阶段,学生要调查的是自己、社会和活动。第一步是调查自己:自己的兴趣、能力、天赋是什么?需要通过活动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自己特别关注什么方面的社会问题?自己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在充分了解自己之后,学生才能确定自己课程学习的大致方向。[3]从中可以看出,国际文凭课程重视学生对社会的关切与自我发展的密切结合,这值得我们借鉴。
北京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在与项目学校的合作中,探索把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课程目标,加强国家课程的整合性实施,从着眼学生发展而不只是教学内容传授的角度确立主题,统领学科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学生自我发展关联起来。例如:以“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整合“植物的种子”“和时间赛跑”等教学内容,并且与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认知联系起来。学校以学生的“体验、觉察、唤醒、发现、改变”为课程目标,为校本課程的实施“定调”。[4]
2. 设置自我认知与探索的相关课程
(1)在学校现有课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学校可以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渗透进日常教育教学中,在现有课程中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除了学科课程之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校的班队会及班主任日常工作,也是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具体实施方法和过程不尽相同,但是可以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第一,请学生体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与意愿,具体如“我想做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期望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等;第二,请学生参与选择;第三,让学生落实自己的选择。例如:在前述班级小干部管理制度实施中,学校可改变之前由教师指派小干部并安排分工的做法,转为主要由学生自己选择职务,并且思考和讨论所选择的职务有哪些职责、如何履行这些职责,其中涉及有关自我的体验、认知、选择与调控,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愉悦幸福地投入活动中,由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2)开设专门的有关学生自我发展的课程
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一种尝试。但是,前者对自我的认知与探索主要是在心理层面,关于社会文化层面的自我涉及较少,并且主要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还需要加强;后者目前主要局限于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自我发展方面,且主要在高中阶段。
实际上,人在婴幼儿时期就有主动思考和自觉能动性,可以发展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开发专门的自我认知与探索课程很有意义,也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与探索自我,促进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国际文凭教育在小学阶段有关“自我”部分的课程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我国本土教育实践中,北京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研发了一套学生健康自我成长课程,共八册,具体包括《我的情绪辞典》《我是密码高手》《我的美好时光》《我的幸福法宝》《我会交朋友》《世界因我更美丽》《我在长大》《绽放我的世界》。该课程围绕“自我发展”这一议题,在近二十所小学进行了实验。实验发现,这样的课程对学生发展、对教师形成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3. 开展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教研和教学改进
教研是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基础。学校在教研改进中要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主题而非仅仅以“学科教学”为主题,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改变传授知识为主的情况,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实现立德树人。
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学科为重的情况比较明显,学校教研基本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来组织开展的,鲜见基于学生研究组建的教研组织。在一些教研或公开课的“说课”环节,虽然有“学情分析”,但更多是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少见专门对学生进行分析。将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一个关键。
二是进行跨学科的研讨,如一个班级的教师以本班学生或本班某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主题进行研讨。教师们对某一位或某一类学生进行研讨,将促进教师学生观、教学观的改变,进而迁移到对另一些学生的教育中,改进对更多学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季苹,等.多维目标单元:孕育有结构的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41.
[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5.
[3] 龚凯丽.在体验中探索自我—浅谈IB课程体系中的“创新、行动与服务”课程[J].上海教育,2020(8):68-71.
[4] 魏国民,涂元玲.了解学生与学校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的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1:198-200.
(编辑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