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单元评价工具 有效实现“教-学-评”一致
2021-09-24李勤华
李勤华
摘要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通过“设计·实施·分析”的方式,引导全体英语教师开发设计单元评价工具,有效实现了“教-学-评”一致。单元评价工具的设计应遵循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容易被儿童采用、能够实现有效检测、呈现方式多样化等原则,按照从课程标准到学习目标、从学习目标到学习任务、从学习任务到评价工具的流程设计评价工具,将评价工具嵌入学习全过程,实现全程导航。
关键词 单元教学;教学评价;单元评价工具;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8-0036-04
评价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但是如何设计有效的评价方案,如何使评价更好地引领教学,仍是需要一线教师持续探索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基于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有效性、开发好用的评价工具的初心,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首先展开探索,通过“设计·实施·分析”的方式,引导全体英语教师开发设计单元评价工具,在持续探究其可行性与适切性的过程中完善其评价功能。从设计到上课,从课堂观察到观察报告,从收集证据到数据分析,全体教师完成了评价工具从第1稿至第N稿的打磨,最终实现了“教-学-评”三者完全一致,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
一、单元评价工具的内涵及设计原则
在认真分析学校当前的课堂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通过一个课时的学习无法有效形成一个完整的经验。上完某一节课,学生还不会基于所学知识完成一件比较复杂的任务。但是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就可以处理复杂而具体的任务了,即可以拥有一个完整经验。所以针对单元学习情况开展评价,能够更加精准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完成效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我们发现仅靠一张单元试卷,是无法系统评价学生对于某一单元的整体掌握情况和素养积累程度的。我们需要更为有效的评价单元教与学成效的工具。基于这样的评价工具,学生应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教师则可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评价信息,并将其进行处理与优化,从而改进教与学。
那么这样的评价工具到底是什么样的?首先,评价工具是一种工具,是有使用方法、可以被“使用”的。当某项学习任务附着了一定的规格要求,使得教师可以依据这样的规格要求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进度、效果进行评价时,这样的学习任务就同时成为一个评价工具。
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 Seasons这一单元为例,教材中“Make a postcard”(做一张明信片)只是学习任务,但在教师为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设计匹配两个评价要点后,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就有了进行自我对照与测评的标准,这样的任务就成了这个单元学习的评价工具(见表1)。
在设计这样的评价工具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评价工具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而设计的,评价功能的开发要与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保持一致,因此它指向学科素养,突出核心素养在学业评价中的“C位”,重点关注学生在学科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维度的整体表现与协同发展。如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信片”的评价工具就聚焦了学生“画、写、读”等英语学科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单元目标直指学科核心素养,且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趣味性与指导性较强。
2. 容易被儿童采用
工具是以被“使用”为目的而制造的,因此评价工具必须方便被“使用”。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因此评价工具必须具备可以被“儿童”使用的特质,即它是好玩的、有儿童性的,否则儿童可能会因为兴趣不足或者能力不够而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任务;同时评价工具必须匹配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要在学生能够完成的基础上带有一定挑战性。上述案例中,儿童天生对画画这项活动有不可抗拒性,因此教师通过设置“画一画”的任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主动性、条理性与生动性,同时降低任务难度,由此提升了评价工具的使用效率。
3. 能够实现有效检测
我们开发设计评价工具,就是为了不断优化教与学,因此评价工具必须能够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和学生要能够一边使用评价工具,一边基于评价结果对学习过程、效果进行随时查看与核对。所以评价工具必须要匹配评价目标进行设计,其评价要点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达成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如从上述单元“评价要点1:你画了哪个季节?天气特征明显吗?主要活动符合季节特征吗?”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画了天气和活动的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单元目标之一,学生能画、会写、会读这些内容,就能有效反馈出其对于单元目标的掌握程度。
4. 呈现方式多样化
评价工具是学生单元学习与评价的新方法,是促进单元学习的有效途径,更是聚焦主题与学习过程的衡量工具,因此,要尽可能全方位地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具体表现。除了指向综合能力的质性评价,如针对写作、演讲、思维等能力,设计英语创新绘本、英语主题班报、英文主题演讲、思维导图绘写等任务,我们也需要设计量化评价,让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直观地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对照学习任务设计详细的评分规则,用数据来核算结果。不同的工具解決不同问题,实现不同功能。一个单元可能使用一种工具,也可能使用一组工具。为了更加完整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主张尽可能以多元视角设计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
二、设计单元评价工具的系统流程
设计单元评价工具要遵循一定的流程,且其中各关键因素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的。
1. 从课程标准到学习目标
单元评价工具的设计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分解到单元学习中,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如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会被融合进单元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会学习(聚焦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学会做事(聚焦知识与能力的理解与迁移)、学会做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的单元特有学习目标。如在译林版《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这一单元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学科素养和语篇教学中有关该年龄段学生英语学习中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设定如表2所示。
2. 从学习目标到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确定后,接下来应该考虑如何将学习目标转换成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这一步最难。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考虑什么样的任务既能“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且愿意完成;同时又能达成单元学习目标,承载单元学习内容,给学生综合运用单元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机会。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将表2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如表3所示的单元学习任务。
3. 从学习任务到评价工具
学习任务设计好后,下一步是基于学习任务设计有效的评价工具,即给出任务的评价标准。只有任务而没有任务达成的相应评价规则,那任务始终只是任务,而不能有效测量学习效果。透过这样的标准,教师可以清晰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对照评价标准反思自己的任务完成程度,更加全面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例如:表4为针对表3中的“子任务3”设计的评价标准。
三、用好单元评价工具的基本步骤
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用对用好评价工具,不仅自己要会用,还要教会学生用。总之有一个基本遵循,就是将评价工具嵌入学习全过程,实现全程导航。单元评价工具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第一步:教师呈现-学生理解
教师的任务是呈现评价工具,学生的职责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评价工具,即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学生只有事先明确“目的地”,才能更好地使用并发挥评价工具的导航功能。如上述Unit 4 Seeing the doctor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时,教师呈现的评价工具“Medical Record(处方单)”详细附上了“Describe the illnesses描述病人的病情、Give your advice给出你的建议、Report your case汇报你的病历”的评价细则。评价细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第一是写出病情及病因,第二是给出“应该”与“不应该”做的相关建议,第三是要准确、清晰、优美地汇报整个病例。
2. 第二步:学生学习-教师取证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评价工具开展学习,教师则使用评价工具来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各种信息,这是教与学的证据,取证过程也是教师改变已往教学行为的表现,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做到“让学”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上述评价工具开展学习,教师需要不停地取证。以我校五(1)班为例,教师对于班级48名学生使用评价工具进行学习的情况的统计取证如表5所示。
表4内容显示,学生前面两个环节都表现非常好,但是在汇报病例的环节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评价准则完成任务时,都倾向挑战最高标准而没有充分时间进行最后的汇报。以上现象就需要教师反思评价工具的设置,完成基于反馈的整体调整和细节优化。
3. 第三步:教师反馈-学生调整
教师将收集的证据及时向学生反馈,并进行交流与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做出学习策略的适当调整,以期下一次更好地理解与学习。如针对表4中汇报病例环节未达预期的情况,我们及时向学生反馈,让其明白汇报也是评价的一部分。同时,我们对这项任务完成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整,增加3分钟的小组汇报时间,且将原定的4人小组汇报活动改为3人小组。在不改变小组活动形式的条件下,通过对人员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学生能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
单元评价工具的引入,有效提升了教和学的质量。一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完整了。评价工具重在评价学生将单元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的能力与水平,因此能引导学生跳出教材的“板块学习”,构建单元内容的“知识脉络图”,形成单元学习的整体思维模式。二是学生的学习有了深度。评价工具在“强制”教师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同时,其不同“刻度”还指引着学生不断调整、不断进阶。三是评价更加全面了。不同学生使用工具开展学习都能收获基于自身学习效果的丰富而又有个性的反馈,这些反馈信息既是课堂学习的补充资源,又是学生调整与优化学习的证据,有效解决了“以标准答案一把尺子量所有”的评价弊端。今后我们希望能基于单元的性质、小學生的年龄特点,不断丰富评价工具种类,优化工具的“教-学-评”性能,制定“儿童版”评价标准,让评价更好地贯穿教学、更好地驱动学生开展单元学习。
(编辑 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