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三点·设三境·筑三层

2021-09-23杨晞懿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提问意识

杨晞懿

【摘要】问题是联系一系列知识构建的纽带,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起点.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最终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促进对数学的学习.本文围绕“立三点”促思考、“设三境”激兴趣、“筑三层”助发问的“三法”新样式的策略展开研究,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开拓学生的问题来源,提升学生的提问水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关键词】三法促问;提问意识;新样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把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更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起点.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或者单一的提问,很少关注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的提问意识相对淡薄,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并且表达含混不清.课堂上,当教师期待着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就算真的提问了,提出的问题也比较简单,缺乏创新性,甚至有时不符合题目要求,不合逻辑.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小学高段是学生提问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对培养高段学生提问意识新样式的策略展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围绕“立三点”促思考、“设三境”激兴趣、“筑三层”助发问的实施路径展开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开拓学生的问题来源,提升学生的提问水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三者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形成了不同意义、不同方法下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新样式.

一、“立三点”新样式: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立三点”分别是:以教材为起始点,挖掘问题根源;以认知为中心点,连接问题起点;以体验为增长点,触发问题生成.教师要找准提问的最佳时机,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真正认识到学生提问的价值,从开拓学生的问题来源入手,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不断促进其思考.

(一)以教材为起始点,挖掘问题根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知识的载体.研究教材内容,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具体包括:从“课题”提问,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提问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例题”提问,在教授例题的过程中,可利用提问启发联想,分析数量关系,进行未知量与已知量的转换,助推问题的转化和创新;从“练习”提问,练习主要包括课后巩固练习、单元整体练习和根据教材上的练习延伸设计的分层练习.

(二)以认知为中心点,连接问题起点

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具有一定的联系,它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之前的经验认知促进新的知识生成,使新旧知识得以系统化.教师要从新知识的生成处、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旧知识的突破处找到认知中心点,连接问题起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并多样化地提出问题.

例如,下面是“认识年、月、日”的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发现问题.师:关于“年月日”,你知道哪些知识呢?生:一年有365天,一年有12个月,有些月份天数相同;有大月、小月之分,还有平年、闰年之分;2月份我知道很特殊,有的时候28天,有的时候29天;1天有24小时.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不少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接下来我们根据手上这4年(2017~2020年)的年历,认真仔细地观察,选择一个年份独立完成“问题的提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提出问题:一年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一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2月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为什么7月、8月是连续的大月?

上面的教学片段显现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地提问,将问题转化为思维学习的探究材料,选准新知同化或顺应的切入点,连接驱动学生有效思考的问题起点,引导学生再次产生更多的质疑.

(三)以体验为增长点,触发问题生成

教师要以体验为增长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触发问题生成,具体包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课前预测,精准捕捉到学生的主要问题;课前运用前向预测,了解学生初步预习的情况;课始利用“引问材料”,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课中聚焦问题,借助“释问材料”,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不斷增强学生的感知;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提问活动,如“提问墙”“提问小能手”“提问大比拼”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时,学生初步认识分数1[]2后,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分数的本质,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一些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折出每张纸的1[]2并涂上阴影进行前测.教师课始展示学生成果,运用材料尝试“引问”,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纸片的阴影部分都用1[]2表示吗?”教师课中再利用“释问材料”,引导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提问,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既然都用1[]2表示,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大小不相同呢?为什么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都可以用1[]2表示呢?”教师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实践,开展提问比拼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思维点燃和碰撞的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二、“设三境”新样式:开拓学生的问题来源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师要用心选择材料,精心创设“趣味”“问题”“生活”情境,进一步开拓学生的问题来源.

(一)设“趣味”情境,拓宽思维路径

小学生通常喜欢在趣味化情境中学习和分析问题.虽然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但是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改善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猜你喜欢

提问意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提高高中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小议训练学生提问意识的数学教学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提问意识及数学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