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独具匠心”,效果“立竿见影”

2021-09-23李仁文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4期

李仁文

【摘要】数学作业设计,既是教师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更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得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做到内容分层,有“的”放矢;形式分层,有“章”可循;指导分层,有“法”可依;评价分层,有“效”提升.唯有如此,才能照顾到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体现作业设计的艺术性,才能实现作业设计的真正“愿望”.

【关键词】独具匠心;内容分层;形式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

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的“强项”,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各个时段的练习“从不缺席”;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各种练习名目“层出不穷”,再加上家庭作业,让学生头疼不已.学生之所以对作业“讳莫如深”,是因为他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却要跑完同样的赛程,有点强人所难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做到内容分层,有“的”放矢;形式分层,有“章”可循;指导分层,有“法”可依;评价分层,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匠心独运”,才能设计出富有层次性、艺术效果的数学作业,学习效果才能“立竿见影”.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作业分层设计愿景

有人说数学这门科目是小学阶段“不可缺席”的“主角”,是初中阶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中的“三剑客”之一,它和语文学科的“头条”地位“牢不可破”,并曾一度抢了语文的风头而“独占鳌头”.[1]不过当下,小学数学在“赢得语文就是赢得高考”的呼声中已经渐渐走下了“神坛”.

众所周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为了所谓的“成绩”,亦为了所谓的“质量”,教师们绞尽脑汁地从“题山卷海”中搜索,从网络题库中“精选”,基础题、能力题、提高题……各种题型层出不穷,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家庭作业,让学生应接不暇.

其实,“花样繁多”的作业设计只是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都是在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在不断地变化.为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职责,这本无可非议,只是教师在过分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学习的“主角”—学生,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是完全不同的.教师明明知道孩子之间存在着智力、能力、习惯、方法等方面的差距,明明知道他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却偏偏要他们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目的地”,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样的作业设计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面对这样的作业现状,教师要有所思考,有所改变,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区别对待”.与此同时,教师要艺术性地分层设计作业,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让每个孩子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唯有如此,才能助力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实现孔先生“因材施教”的美好愿望.

二、设计策略“独具匠心”,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一)作業内容分层—有“的”放矢

说到数学作业,年级不同,其内容也就有所不同.学生在低年级时,教材内容简单,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到了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加深,难度提高,学生在智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拉开很大的距离,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不能“墨守成规”,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孩子,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方面的差异,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设计.这样,既能让优等生“吃得饱”,又能让学困生“吃得了”,二者兼顾,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运算律”这节内容时,这是中年级数学知识中学生极易混淆的知识点.在上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节内容后,需要设计作业进行巩固练习.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只让他们做几道相关的练习题巩固一下新授课内容就可以,对于那些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作业就过于简单了,此时教师不妨布置这部分学生自学下一节内容“加法结合律”,并在课堂上先让他们尝试着讲解,教师再补充总结.这样,既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交流的兴趣.

虽说都是同龄的孩子,但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性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此时此刻,教师不必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焦虑,也不必为了让所有孩子都发出同一种“声音”而着急.你无法改变孩子,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呀!改变自己,并不是说“自己”就必须要有所“变化”,而是改变作业的设计方式,根据孩子知识储备的不同,有目的地设计符合他们实际能力的作业,让每个层面上的孩子都能“吃得好”.

(二)作业形式分层—有“章”可循

我们见多了这样的作业形式:要么是布置所有孩子都完成教材某一页的那几道习题,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数学题单,或者干脆就是人手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试卷.对于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看到如此作业,自然乐得眉开眼笑,但对于那些基础较薄、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就是最简单的计算,也是他们学习数学的“拦路虎”,不用说是较为全面的试卷了.同时,对于那些“精英”级孩子,只做几道简单的练习题貌似有点“大材小用”,因此,教师不妨在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进行分层,有利于各层面上的孩子都能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授“多边形面积”这一章节内容之后,需要设计练习题进行巩固.但对于那些基础、能力、智力方面都不占优势的孩子来说,即使态度端正地听了一节课,到头来仍然是“一头雾水”.针对此现象,教师不妨就“艺术”一下作业设计:基础最薄的,就布置他们完成最基本的图形面积计算,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中间水平的学生,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巩固新授课内容的练习题,但是难度要稍稍降一下;对于那些基础、能力、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则要在巩固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再设计几道有难度的练习,以此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

教师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更是不可忽视,但他们就是不想让这种“差异性”正常存在.这当中不排除“应试”和“成绩”的利益在“作祟”,但也不排除教师真的不想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完美主义思想的存在.他们明明知道孩子听不懂,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讲解,明明知道孩子不会做,却非要其“提高”,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劳神费力”.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这种差异,分层设计作业,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收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