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缺失与培养
2021-09-23陈燕
陈燕
摘 要 中国学生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阶思维能力。语文学科教学应侧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培养高阶思维的主阵地,本文对一等奖录像课《秋天的怀念》进行分析,提出高阶思维缺失表征与培养策略。
关键词 阅读教学;高阶思维;优质课反思;教师作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科学精神”中“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中“勤于反思”,“实践创新”中“问题解决”都指向高阶思维。语文阅读教学应立足基础知识,重视高阶思维培养,培育学生发现、建构并运用知识能力。本文从一等奖录像课《秋天的怀念》谈起,寻绎高阶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 一等奖录像课设计框架呈现
以下课例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天的怀念》,该课获2017年全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录像课评比一等奖。下文呈现该课设计框架及课堂片段。
主体框架:①直接如题、导入新课;②缘题入文、理解母亲之苦;③批文入情、感悟母爱之深;④联系生活、读出自己;⑤深情朗读、体会深爱。
教学目标:理解母亲之苦;感悟母爱之深。
阅读方法:追问探究,对比揣摩。
①追问人物行为;②换位对比思考;③对比揣摩词语。
课堂片断摘录:
师:可以由题目提出什么问题?
生:什么是怀念?怀念的是谁?
生:懷念是对已经逝去的人或物的思念。作者怀念的是他的母亲。
师:“怀念”可以换成“思念”吗?
生:不能。因为作者怀念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师:这两个词表达的感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怀念”表达的感情比“思念”更强烈。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上怀念的感情齐读题目。
(生有感情齐读题目。)
二、诸多教师推崇这样的课堂,原因何在
《秋天的怀念》是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经典课文,相关公开课和教学设计材料不难找到,要上得有新意、让学生有新收获,并不容易。这堂录像课获得好评,获得2017年全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一等奖,原因大概有二。
1.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不同于传统课堂明显“设计”,这堂录像课偏向“即兴”。由于《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经典课文,不排除一线教师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方法、重难点把握、学生困惑十分了解。因此,课堂环节设置、问题数量和难度把控,教师都能提前布置好,学生的任务便是回答教师预设问题。这样的课堂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灌输给学生,而按“剧本”进行的课堂授课,很难带来“惊喜”。
反观这堂录像课,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提前设计,主体框架安排五个环节,目标指向理解母亲之苦,感悟母爱之深,阅读方法明确——追问探究,对比揣摩。不同的是,教师在设计之外给学生一定自由度。“缘题入文”:教师由学生审视标题后提出问题,又由学生来回答,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层层深入,教授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母亲之苦;“批文入情”:教师在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基础上,让其选择一则自己感动的细节进行赏析,感悟母爱之深,教师从旁关注学生是否将阅读方法运用到位,做到适时提醒——“我想追问一下”,课堂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段,行为主动,思维活跃,教师只要做好目标设定,在学生“偏航”时及时纠正。因此,教师认可这堂课,是因为学生收获的不单是方法,更是对知识主动地,有意义地建构。
2.教师带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1]本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思维创造条件,由标题《秋天的怀念》出发,学生提出诸多疑问,“什么是怀念?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怀念母亲?”“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等等。学生迷惑不解时,正是教师的“最佳讲授区”,这位教师就是如此。
例如:生1问:什么是怀念?怀念的是谁?生2回答:怀念是对已经逝去的人或物的思念。作者怀念的是他的母亲。
表面看来,学生问题得到解决,明确“怀念”定义和对象。实际是,学生只是理解“怀念”的含义,并没有深入语境理解“怀念”的深刻内涵,对文本解读停留表面,情感上没有与作者联通,对无法深入体会母亲之苦。显然,授课教师发现问题所在,马上提问:“‘怀念可以换成‘思念吗?”学生立即关注到文本中“母亲已经去世”的事实,紧接着教师追问:“这两个词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让学生关注词语感情色彩,深刻感受作者“强烈的思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授课教师发现学生问题后没有强行灌输,而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两个问题一步步带领学生贴近文本情感内核,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接受,重建思维图式,一点点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情感波澜。
三、这样的课堂有什么缺憾
本堂课中,教师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带领学生走向知识,开启学生思维,破除思维定势,学生在教师示范引领下,掌握“提问”和“删词”阅读方法,熟练运用解题“三步骤”,清晰把握文章主题,无疑是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然而依旧有缺憾:本堂课更多停留于浅层教学,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引领还不足。分析如下:
本课阅读方法三步骤:1.追问人物行为,为什么这样做?人物的言行举止体现了怎样的情感?2.换位对比思考,把自己的心理、做法和作者的心理、做法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不寻常处。3.对比揣摩词语,换词或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第一步,追问人物行为:为什么这样做?学生通过研读文本细节便能推断原因,“为什么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为什么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是他太敏感了。”人物言行举止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很沮丧,极其暴躁,很悲观……”学生只要“理解”文本,根据已知材料说明作者言行举止与情感之间因果链,即可得出答案。
第二步,换位对比思考:把自己心理、做法和作者心理、做法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不寻常处。“史铁生的母亲得的病是肝癌,会经常吐血,疼痛很难忍受。人生病的时候最希望什么?”——“需要亲人在身边”;“我竟然不知道母亲病了?”——“因为母亲不想让我担心。努力想让我从痛苦中走出来”。教师让学生换位思考,作对比,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母亲行为背后的动机,体会母亲的苦。依旧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合乎逻辑地推断。
第三步,对比揣摩词语:换词或删除行不行?为什么?“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狠命地”和“可恨的”删除或者换成另外的词可不可以?为什么?——“这就表现不出作者的绝望与痛苦。”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记忆”两个词意,进而“分析”两个词与文本语境的关联,最后“评价”能否删除并给出理由,这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察。
从布鲁姆弟子安德森修订的“新版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由“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层次构成。[2]前三个层次指向“低阶思维”(lower-order thinking),后三个层次指向“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其中,“分析、评价、创造”三种高阶思维能力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可阐释为:分析——区分材料类型并建立起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解构材料背后的观点、意图等;评价——检查或发现材料中矛盾、错误的观点和语段,作出评论、判断,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创造——根据任务和情境,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进行全新产品的建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包含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计划和生成三个部分。
本堂课中,阅读方法是重心,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所在,但三个步骤更多指向“低阶思维”中“理解”能力,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后半节课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找一处最让你感动的母爱细节赏析”,是“提问法”和“换词法”的迁移运用,巩固加深,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察,对“分析”“评价”“创造”高阶思维能力训练还有提升的空间。
《秋天的怀念》虽然经典,但只是个例,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文章应对此类所有文章的分析,难度很大。教师此时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样本”,选择不同视角、不同身份人群的“怀念”类文章供学生“分析”比对异同点,让学生去“评价”人物,围绕主题去“创造”新篇章,才能更好锻炼学生高阶思维。例如,在本课最后一个环节,将朱自清《背影》、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季羡林《怀念母亲》与《秋天的怀念》进行群文对比阅读,让学生分析判断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和写法,掌握“怀念”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从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分析”“评价”能力。而高阶思维中“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强调学生在条件不完备情况下,调用知识储备和经验,有计划、有条理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例如,以“怀念”为主题创作一篇文章、采访一个人物、完成一篇画作等都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综合锻炼。
四、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与教师作为
教师应该剔除传统课堂教学浅表化、碎片化弊病,重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度学习的热情。正如哈蒂所说“我们需要作出重大的转变,从过分依赖表层知识到降低对其的重视程度,要将教育目的转变为形成深层理解或发展思维能力,达到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之间的平衡,帮助学生成功地构建正当合理的有关知识和事实(概念层面)的理论”。[3]观诸教学实践,教师在学生高阶思维培养中,作为有二。
1.目标维度:聚焦目标分级
阅读教学需进行目标分级,重点培育学生高阶思维。没有目标分级的教学,学生很难把握重难点,更难评价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本堂课中“缘题入文、理解母亲之苦;批文入情、感悟母爱之深”是本课重点目标,有导向但不清晰,缺少目标细化和分级,学生很难评判是否掌握高级思维,也不利于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元认知”策略。因此,课堂上,教师不单要明确目标数量,更要分级。首先,区分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例如,一般目标:使用“理解”“掌握”“欣赏”“认识”“体会”“喜爱”等含义较广的动词来描绘;具体目标:行为动词加上文本内容。其次,在具体目标中区分低阶思维目标和高阶思维目标。低阶思维目标设置为:圈画文中优美语句;说说句子表达的情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对应“记忆”“理解”“应用”能力。高阶思维目标设置为: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请围绕主题评价文中某一人物行为;请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作者情感脉络补充文章结尾,对应“分析”“评价”“创造”能力。以七下第三单元为例,对目标分级。
七下第三单元是有关“小人物”的故事单元,分别为《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和《骆驼祥子》,“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阿长有诸多陋习却关爱“我”、老王穷苦卑微却心地善良,《台阶》中父亲结局悲壮,却难掩其勤劳、坚韧品质,卖油翁身为劳动者却不卑不亢,骆驼祥子在麻木、潦倒之前亦有老实、坚忍的优良品质。教师授课时明确本单元一般目标——“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其次,完成具体目标中低阶和高阶思维目标设置。低阶思维目标:例如,根据标题、篇幅等要素识别详写与略写,确定写作重点;阅读文章谈谈感受;根据情感特征、变化找寻对应语句。高阶思维目标:例如,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原因,如《阿長与〈山海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这个人物?成年后作者和文中人物情感是否一致?《老王》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何会感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分析总结本单元“小人物”的异同点,并分析其中形成原因。要求:①用一句话,说出你的观点;②用具体的事例来佐证;③条理清晰,逻辑自洽。
2.过程维度:介入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经由个人与情境的互动,而不是透过教师的教导而得到”[4]。高阶思维培育需要真实情境“土壤”输送养料,“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或多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5]学生无法深入解读文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脱离真实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境有多种方法:1通过图像或实物创设情境;2通过活动创设情境;3借助语言创设情境;4借助新旧知识关系创设情境;5借助人物或事件“背景”创设情境;6借助问题创设情境。《秋天的怀念》教师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深挖细节,避免浅表思考。教师在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可以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阿长”“老王”“父亲”“祥子”与学生生活有隔膜,较难深入理解人物情感,容易死记课堂“答案”。不如将学生放置真实情境,与现实“小人物”亲密接触,缩短情感距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例如,从低阶到高阶设置三个活动。活动一“听听他们的故事”,让学生采访身边的“小人物”,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采访者生活情况、工作性质、生活愿望等;活动二“说说他们的故事”,模仿“朗读者”节目,由学生自定主题,自选名家笔下感人“人物”文章,朗读、展示、交流;活动三“写写他们的故事”,小组合作将采访文稿整理成篇,在班级交流。活动一,学生只需“记忆”采访内容,不出现偏差即可,属于“低阶思维能力”训练;活动二,学生要想说出人物故事,需“回忆”采访内容,对内容“分类”和“区别”,有序地“组织”,属于低阶思维中“理解”能力训练,如想效果提升,则要调动高阶思维“分析”和“评价”采访对象;活动三,写写他们的故事。想让写作有条理,合符逻辑,主题鲜明,生动感人,须有明确目标、写作计划,才能生成作品,是对学生高阶思维“创造”能力的考察。活动过程中,学生低阶和高阶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重点在于高阶思维训练。
一般认为,在传统接受性学习当中,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低阶思维能力,而在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探索型、自主型和协作型学习中,主要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但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忽视、无视高阶思维培养现象。想要改变此种现状,教师必须明确高阶思维培养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性,其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领悟“高阶思维”内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课题“中学阅读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教学成效研究”(课题编号:JAS1954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1.
[2]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
[3][新西兰]约翰·哈蒂(John Hottie),金莺莲,洪超,斐新宁译.可见的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6
[4]周新富.教学原理与设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45
[5]崔允漷.學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04):1.
[作者通联: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
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