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的编写策略和方法
2021-09-23杨松林杨宇新
杨松林 杨宇新
摘 要 立足中学生认知规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编写的源动力。编写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的目的不仅是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而且希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达到提升中高考成绩的目的。《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以此为重要依据,编撰过程就是践行策略与方法的过程。
关键词 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校本课程;源动力;策略与方法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近年来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考题中传统文化试题占据一定分值,促使传统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编撰需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亦不容乐观,年轻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比较淡漠或知之甚少。由此看来,传统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为例,具体谈谈传统地方文化校本课程读本的编写的源动力、目的意义及编写过程的策略方法。
一、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游学)读本编写源动力与目的
1.语文教学发展趋势是编写读本的国家使命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二是以文化传承来增强国家文化自信。这两大趋势为编辑读本指明了方向,也对编辑者提了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方文化是当地先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地乃至全国学子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乃至大学的中文教师,都必须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巴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巴蜀先贤留给巴蜀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巴蜀学子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游学诵读巴蜀文化,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情怀的重要举措。游学诵读巴蜀文化,既是文化传承的迫切需要,又是当代巴蜀教育人的责任担当。因此,编写巴蜀文化游学读本既适应了语文学科教学发展趋势,又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了巴蜀传统经典文化。全国其他地方传统文化亦是如此。
2.文化传承现状与不足是编写读本拯救文化传承文化的现实使命
(1)现状
西方节日正在偷走孩子的快乐,传统中国节,才是我们该有的乐趣,可是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们却没有重视这些,让传统节日的张灯结彩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让传统节日的喜庆和文化意义淡出了我们的心灵。
过去若干年的圣诞节,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雪花贴纸目不暇接,基本上所有的店铺都会有圣诞节活动,大量商场商家不遗余力的购物宣传和折扣为这一西方基督节日进行了彰显。此外,我国代表情人节含义的是每年的阴历七月七——七夕节,代表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每年的2月14也变成了情人节。每到这个时候,都是情侣们的狂欢。反倒是中华的传统七夕节,过得没有那么隆重。
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文化传承的事情,就目前对于巴蜀地方文化传承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四川各地以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国际高峰论坛等形式,促进专家学者对巴蜀地方文化持续而日渐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研讨。比如扬雄文化的弘扬, 2017年成立了关于扬雄的学术研究平台——四川省扬雄研究会,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各个扬雄研究专家参加,对于扬雄的研究进行动态交流,努力为深入挖掘扬雄的文化价值体系话语以及其在当代的表现传达添砖加瓦。
其二,主要是通过教育让人青少年来传承巴蜀文化。具体表现为升学考试中对中小学生本土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能力考核占据一定比例。本土文化以考试的方式出现旨在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而针对大学生而言,四川地区很多高校开设了“巴蜀地方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期望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有所传承和创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郫都区在政府引领下积极开展“扬雄名篇诵读”“扬雄经典辞赋书法展”和“周年祭祀”等系列纪念扬雄的活动,并印制了相关读本发放到不同学校让学生了解扬雄文化,还将评选和命名100所扬雄文化宣传教育主题学校。
(2)不足
其一,地方文化传承范围需要拓展。其受众对象以政府宣传部门、学界研究专家和学校的学生为主,区域划分以当地人民为主。文化受众传播范围狭窄而封闭,多种社会群体的共同参与不足。同时,地方传统文化隶属于华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华夏文化及华夏文化中的其他文化元素的互动交流不足。其二,传播渠道还需要拓宽。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虽进行媒体推广转载巴蜀地方文化的学术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但是高质量的软文推广还不足。开展历史名人名家的相关纪念和宣传活动多见于“某某发布”和“某某文化”等政务宣传平台发布的官方新闻。传播过程只注重了传播者的发出,而忽略了受众对象的接收和反馈。
这些现状与不足促使着巴蜀人民在弘扬巴蜀地方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而编写巴蜀地方文化游学读本便能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去达到这一要求与目的。
3.中高考命题走向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读本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地方文化作为考试题材,出现的频率增加。
成都市中考题近几年来一直坚持在B卷中,设置一个阅读题大题或者语言运用大题来考察学生对地方文化學习情况。比如2017年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为《合江亭记》,2018年为《扬雄传》,2019年是关于都江堰的一篇文言文《万里桥记》,赋分都是12分。2020年成都中考,更是一次地方文化的盛宴。A卷说明文阅读是《摩诃池,消逝的仙湖》,B卷诗歌鉴赏与“摩诃池”有关,课外文言文是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的《重修杜甫草堂记》,现代文是河满子的《成都记忆》,语言运用是关于成都近几年中考作文的梳理。无处不成都,无处不巴蜀!甚至连今年的英语中考题,也考到杜甫《春夜喜雨》,考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解释。所以本书中关于巴蜀地方文化的文言文增加到40篇,还有大量古诗词楹联,成都和四川各地中考B卷,或多或少都有涉及。
不仅是四川省内,全国各地的命题趋势都有如此规律。上海:2015年语文中考题第三大题,是为宣传推广“上海弄堂游戏”,班级准备设计专题板报,请你完成相关任务。2017年综合运用涉及到上海各种博物馆宣传。把上海地方文化融于综合运用中,赋分11分,濟南:2018年中考题,在综合运用中涉及到“友善济南 和谐社区”济南市首届文化节开幕式,把传统历史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南京:2018年中考语文第5题灯谜、对联,第6题要求比较写出莫愁湖、雨花石、白鹭洲等文化胜地的好处。2019中考语文涉及秦淮河夜景描写语段的临写、传统美食、南京白局、金陵金箔等,如果平时没有深刻浸染于这种历史文化氛围中,是很难完成这些题的。而古文《赏心亭记》和现代文《初游燕子矶》,无不充满着南京地方历史文化的韵味。杭州:2017、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第1题字词辨析选择的句子,不是来自课本,而是来自对杭州历史、文化、风景方面的描绘句子。课外文言文阅读分别是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和《姚长子墓志铭》,两首古诗阅读赏析考查,是关于当地历史人物和江南风景的,赋分20分。北京: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第四大题现代文阅读,前两个阅读材料与“京剧”和“梅兰芳”,这是典型的北京文化考查。赋分也是11分。而作文题二选一,其中题目一:“有位外地朋友来北京,想通过品尝北京特色美食体验京味文化。请你写一段话,向他推荐一种具有北京本地特色的美食(如北京烤鸭、涮羊肉、炒肝儿、豆汁儿、驴打滚儿、冰糖葫芦、艾窝窝等)。”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题基础第2小题是关于北京名人故居分布图的考查,赋分10分。2018年北京中考题在基础运用中根据“学校在圆明园举行“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主题活动。”加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共设计了13分的题。2019年北京中考题更是设置道15分题:“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来考查北京,成都、西安等各地丝绸之路地方历史文化。
4.不忘初心的探索,牢记文化传承的情怀是读本编写的内动力
校本课程读本编写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与编写经验。同时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读物,需要编写者有极厚重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因而这多年来,本着笨鸟先飞的态度,笔者一直在苦苦的探索中。
(1)对巴蜀文化传承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笔者从学生时代起就有游学情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古代,游学是获取信息、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古代的游士,一边寄情山水,一边拜师访友,在游学中实践着“知行合一”。孔子是游学鼻祖。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游学,开启了中国古人游学之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足迹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司马迁为写《史记》,也进行了十来年的考察学习。《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孔子教育学生,询问他们的志向,围在他身边的几个弟子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是多么清爽闲适惬意的学习氛围!我们可否也这样带着一帮学生在寒暑假这样去游学呢?
2015年笔者开始谋划《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的事。那时笔者所写的《大同赋》成为了二十中的校赋,刻在了学校的墙上,秋季开学典礼上,学校师生朗诵了《大同赋》,此后成为学校开学典礼的必备节目。此赋在数十年后可以说是校史文献,发掘、颂扬和保存二十中的光荣记忆,是笔者信心的支撑。2016年确定了编写模式和内容,同时作为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开始实施初中语文的选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5+2”课程表:“5”是教读国家教材的语文课,与其他学校语文课一样。“2”是校本课程,就是在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两节语文校本课程。初一:巴蜀经典导读,汉字书写;初二,巴蜀经典鉴赏,诗文拓展阅读;初三,巴蜀经典与写作,应用文写作或者板块复习。2017年末《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初稿已成,当时参加了成都市对外交流中心组织的熊猫课程——对外交流特色课程评比,《吟诗咏词走巴蜀 文化文明在我心》获得了三等奖。全校语文组共设计了12节对外交流的巴蜀文化传承课,在初中各个年级进行了初步的游学尝试。
根据这些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经验,笔者撰写论文《以巴蜀地方文化传承来助力国家文化自信》,发表在2018年3月的《语文月刊》上,在文章中,笔者“课题研究用校本课程作引领和支撑,课程内容以巴蜀经典文化作品为依托和基础,课程特色以巴蜀经典文化作品畅读为推动和激发,从树立和引领文化自信,传承地方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思想理论已经基本成型。
(2)课题项目研究是编写校本课程读本的科学支撑
为编撰巴蜀文化系列游学读本,编书者进行了多项课题研究。除了成都二十中对外交流熊猫课程以外,编书者对地方文化传承和学生写作的研究与实践,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中:2017年课题《巴蜀地方文化在初中文科类教学与考试中的运用研究》启动:历经三年参与编写《中学文言文释难》,终于在语文出版社于2020年1月出版,其中林安福老师为主编,笔者担任副主编;同时由笔者参与的林安福《文言虚词的前世今身》南充市十三五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研究也为读本的编写提供了科研支撑。
(3)在其他领域的探索,是编写读本素养提升与素材积累
2018年4月28日在招生考试报发表了《取源课文,让你的描写多姿多彩》等作文研究论文,指导学生多人获得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奖。学科建设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2017年在四川省第七届初中校长年会上做了《重视核心素养,建设优势学科》的报告,2018年经过多次比赛,以在万达广场对上万社会大众朗诵《蜀道难》和说课比赛等脱颖而出,被评为金牛区最具风范的男教师。从2015年起,应邀到成都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多次大邑县教研室、南充市教科院,南充高中、高坪中学等地进行中考复习、新教师培训和文化传承的讲座。这些宝贵经历,促进了笔者偏书素材的积累了。
二、文化类校本课程读本编撰意义
1.补充国家文化教育读本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强调统一性和共同性,地方性和个性没有得到彰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如此之大,为了满足地方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解決这一现实问题。而巴蜀文化游学读本以巴蜀文化为依托,讲述名家名事、名胜名迹,名物名城,满足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也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读本。
2.国际文化交流需要
国际理解课程的不断发展和研究,使传统文化的输出需要既专业又不失趣味的专门读本来帮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包括美文趣事等内容,因此,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有效媒介。
3.应对当前中考高考,加强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
通过中高考的检测,提升学生源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真正做到,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文化与生活相结合。
三、校本课程读本编撰的策略方法和修改完善过程
1.编书团队的建立是前期准备的首要任务
以地方文化经典的传承来助推国家文化自信的愿景,就必然要中学教师克服工作的忙碌和繁琐。在教学与考试中疲于奔命之际,笔者一直在构想如何编这本书,书稿的模样和编排规划在2015年前已有雏形,2016年构建了书的轮廓模式,2017年10月至12月,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成都大学文新学院一批学生到我校实习实训时,与笔者共同进行了部分初稿资料收集工作,把资料初编成册。然后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笔者组织四川农大、西南财大、河南工程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的四位热爱古文化文学的大学生参与比较难的章节资料搜集和全书的初步编校工作,且基本得以成书。这些青年大学生,都是热爱母语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乐意去传承传统文化,去辑录,去编排,去去粗取精,去弘扬道义。
西华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纪国泰、谢应光、潘殊闲、刘敏、冯永泰、张建锋、范佳、徐元彬、王学东、刘海燕、邹波、王万洪、王燕飞、王方、赵建明、严虹焰、李华林等教授,市区教研员和我校领导等,四川作协会员林安福老师,中国中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易图兵先生、阆中市省人大代表唐其勋等,时刻关心本书的编写情况,给予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素材和主要内容的确定要体现巴蜀文化的精髓
《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内容有四个大类:一是巴蜀文学巨匠或某一方面的代表作家的经典传承,包括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陈子昂、薛涛、苏轼、欧阳修、杨升庵、郭沫若、巴金等;二是巴蜀文化在其他领域里的名人巨匠的故事与精神传承,包括大禹、落下闳、诸葛亮、武则天、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三是巴蜀灵山秀水孕育的地域文化传承,包括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三苏祠、武侯祠这些名胜名景,成都、重庆、南充、乐山、阆中、剑阁、广元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等;四是巴蜀文化中的生活物质品牌,包括川酒、川茶、川剧以及蜀风古道文化、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文化遗迹等,简单说来,就是名人名家、名城名景、名物名迹。
按照巴蜀文化分类进行板块编辑,共四编:巴蜀名人名文(主要在第一章——第十七章)、巴蜀名胜名景(主要在十八章——二十二章)、巴蜀名城(主要在二十三章——二十八章)、巴蜀名迹名物及文化记忆(主要在二十九章——三十四章)这样每一个章节目录耗费编书者数年的心血,需要不断地更新确认,以确保合适性和连贯性。但是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分法,名人弘扬了名景,名景滋养了名人,名城因名人而生辉,名人住名城而彰显。水土养人,人造水土。这一切,谁能分得清丝丝缕缕呢?
3.编排形式设计和不断修改完善要科学性和可读性兼备
我们认为,书籍的编排形式既要符合大众审美趋势,也要符合本书逻辑关系。
(1)巴蜀文化课程编排形式要点:
A.人物介绍,故事讲述
B.经典链接,佳篇鉴赏
C.插图编辑(景观图和活动图等)
D.阅读质疑(阅读思考)
E.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这5个方面D、E可以二选一或者合二为一。B项只针对文学名家,至于大禹等历史名人,如果有别人颂扬他们的诗文,可以选一两篇精短的。选文考验我们对文化文学是否有敏锐洞察和恰当的取舍,考验我们对中小学生状态的是否有精准的把握能力。同时,年轻的大学生们还要结合自身中小学时代的情形来考虑喜欢什么文章,能学什么文章;再结合自己即将做老师了,想用什么文章来做学生的学习材料?想出什么样的阅读题来检测你的学生?
(2)注解采用脚注、引文注、尾注等形式,便于阅读。正文小四号宋体,标题3号黑体,其它只要搭配适当,美观大方即可。
(3)重庆工商大学易语欣、杨宇新、杨柏俊、唐媛四位在读大学生,除了完成一定篇章初步编辑后,随及进入第二轮编辑工作状态,按照巴蜀文化分类进行板块编辑。然后,笔者对每一篇章,按照内容和文化名人名胜等重新拟定可读、醒目、切合名人名胜风格的篇目标题,对篇目内容进行纠错补充编辑,对字号大小进行规范,对于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注解、补充、删减或者再现。引用的古文古诗,编辑特地没有全面作注释希望以期设置困难来培养孩子们动手和思考能力。
(4)对于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传说,虽无法查考,或者学者们查考出其有误,甚至是后人编造的,作为故事性的读本,笔者也将其编入。我们不是编历史,是游学读本,怎么不可以轻松地摆摆“龙门阵”呢?
(5)书中文字是对从360搜索和百度搜索而来的通识文章进行加工而成的。人物插图,基本上来自网络,我们站在了网站和网络作者学者们的肩膀上,采取了他们的成果,由于没法一一联系到作者,除了感谢感激以外,只有努力把书编好,才对得起那些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人们。
(6)由于扬雄、落下闳等历史名人的著作在今天读来,颇为艰深晦涩,不像李白、杜甫等,所以只能选一些简短的介绍。对于绵阳、宜宾等历史名城,因为在人物或者其它文化领域有涉及,所以没有专章介绍。但作为历史名人名城,没有理由让他们继续沉睡在千年前的历史里,以此还原了他们历史文化地位和风采,让大众了解和传扬。只有让文化经典和历史名人的事迹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才能让经典成为真正的永流传。传统经典的生命力,应该是在生活中传承、在生命中成长,而不只是存在于文字里。
(7)经过几轮编辑、校对修改,我和杨宇新再结合中小学教学考试情况和学生阅读实际进行审查式编辑。几年下来,感觉苦思冥想、精血诚聚等词语用在编写过程中,一点都不过分。最后出版社的老师们再进行编审。这样琢磨下来,希望能得到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推广,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家长的肯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作者通联:杨松林,成都二十中;
杨宇新,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