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021-09-23夏静芳李文秀
夏静芳 李文秀
摘 要 《朝花夕拾》项目化学习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从“消除与经典隔膜”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在读书节上推介《朝花夕拾》”这个驱动性问题,进行任务分解,并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架,通过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体系为任务提供规范与指引。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走向深度阅读,成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
关键词 《朝花夕拾》;驱动性问题;项目支架 “全程”评价
一、确立教学目标
《朝花夕拾》是七年级学生的第一部必读名著,它是鲁迅先生回忆性散文,展现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然而七年级学生更喜欢的是鲁迅童年天真浪漫的生活场景,因此“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理解鲁迅先生丰富而深沉的情感是《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笔者采用的项目学习方式,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了解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的生活经历。
2.从多重角度理解小说主旨,探索鲁迅先生救国之路的心路历程。
二、设计驱动性问题
为营造书香校园的浓郁氛围,我校将举行一年一度的“阅读文化节”活动。你和你的伙伴是“推动阅读者”,你们的职责是向七年级的同学推介《朝花夕拾》这部名著,你可以以各种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表现《朝花夕拾》丰富的主题意蕴、多彩的艺术魅力,以及给你带来的独特的阅读体验。
驱动性问题显现出“驱动”和“挑战”两大功能。一方面,把读懂《朝花夕拾》丰富的主题这个本质问题置于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将整本书阅读与校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了真实学习的情境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有意义的阅读,只有对整本书进行深度阅读,才能真正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
三、规划项目实施路径
为了完成推动学生阅读《朝花夕拾》这个项目,需要对这个项目做如下的任务分解:
活动一:绘制“图/谱”
1.绘制鲁迅人生地图:《朝花夕拾》記录了鲁迅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请结合背景资料、以时间、地点为轴来理清鲁迅的人生历程,绘制鲁迅的人生地图。并尝试把《朝花夕拾》中的十个篇目放置到相应的位轴上。
鲁迅人生经历梳理提示:9 岁在南京陆师学堂求学,接触《天演论》,表现出探求真理的渴望;12 岁在家乡绍兴三味书屋就读 ;18 岁进入江南水师学堂,19 岁转入江南陆师学堂 ,22 岁为救治像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进入仙台医学学校学医;26岁为改变国人精神岁弃医从文。28 岁回国,1936年逝世,享年55岁。
2.绘制《朝花夕拾》人物图谱:读解文章,品析作品中的人物,选择一位你认为重要的人物,绘制人物名片或思维导图。可以是单个人物的性格导图,也可以是人物关系的导图。以小组为单元合作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小组间互相评价。
以绘制“寿镜吾”人物图谱为例:
人物出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人物档案: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又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
人物导图:
活动二:小百家讲坛——《朝花夕拾》故事/人物演说。
仔细阅读整本书,选取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心得体会。
活动三:主题汇报:“我眼中的‘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像一部百科全书,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浓郁的时代气息。你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补充阅读《鲁迅小传》《回忆鲁迅先生》,观看电影《鲁迅》,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相关资料,选择一个主题,完成“ ——我眼中的‘朝花夕拾”研讨会发言稿,并做主题发言。
散文集既能单独成篇,又具有内在的整体性。看似是片段的回忆录,实则蕴含了鲁迅总的意图与心境。《朝花夕拾》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即对童年生活和陈年往事的追忆与感悟,对往昔师友的深切怀念,对过去生活道路的回顾。虽然它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它的互文组合是无限的。因此在单篇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思维主动性,尝试调整单篇文章顺序,探究不同阅读主题,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如阅读专题:整合《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可以列出鲁迅的书单,研读鲁迅对书籍兴趣的变化,探索书籍对鲁迅成长的意义。如教育专题:整合《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可以看出鲁迅对于愚孝、封建教育禁锢儿童美好生活的的批判。如风俗专题:整合《阿长与〈山海经〉》《无常》《藤野先生》,可以看出鲁迅对传统文化形成的风俗激烈的批判于辩证的思索。长妈妈各种古怪的仪式、几乎磨难的规矩令鲁迅反感;《藤野先生》中关于中国妇女“裹脚”的记载令鲁迅羞愧;《无常》中富有人情味的“无常鬼”令鲁迅感到亲近,似是“封建糟粕”,实则包裹着对民间文化的辩证思索。
四、提供项目支架
驱动性任务与项目化成果之间,需要一条桥梁,那就是建立知识联系,用学科知识解决学科问题。实施整本书的项目化学习,前提是对整本书的真实阅读。反之,没有对整本书真实的阅读,即便推介活动设计形式多么有创意,也是一个摆设而已。因此,教师在以驱动性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应顺势规划项目任务,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教师为学生提供自读支架,制定阅读规划表(见表1),布置章节阅读任务,以灵活多样的任务驱动阅读真正发生,为完成指向核心知识的总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资料,以深化对《朝花夕拾》多重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设置阅读规划表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坚持阅读,设计“日期”和“阅读篇目”意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打卡,增强主观能动性。“内容梗概”意在考查学生对于关键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提供支架,如与学生约定概括字数、引导学生明了概括时需要阐明的一些重要信息。设计“读后感”希望学生能及时记录下阅读时的“灵感”,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体现了对学生初读感悟的充分尊重。
五、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体系
“全程”评价具有贯穿项目化学习始终的特点,它与成果的产生与成果汇报紧密项链。制定明晰的评价量表,不仅为检验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效果,更是为了借助评价标准的导向,规范、促进学生的学习,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明确的方向指引。其中评价指标、评价量表等评价工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记录与反思,继续探索、创作与合作。既是教师监控项目的好帮手,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支架。
以下列举项目活动相关评价表:
六、项目实践反思
在“消除与经典的隔阂”的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阅读兴趣点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阅读体验以及对作品意蕴丰富多样化的理解。以活动三选题为例,选题有探讨书中人物性格命运,有探究鲁迅人生抉择的,还有探究社会百态的。这些选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决策力的一次训练。笔者基于学生的探究基础,又继续引导学生对教材第一个专题进行分解,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又衍生出如下问题:我们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有何异同?鲁迅喜欢寿镜吾老先生与父亲的教育方式吗?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更像哪一种?阿长对鲁迅的童年有怎样的影响……
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关注个人学习转向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从阅读教材,到关注多元学习资源,完成实际任务,成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和互动者。笔者惊讶地发现,学生们试图主动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由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上升到对作者其人的立体化认识,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生。基于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和文学素养,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专业的文学涵养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支架。只有自己站位高远,才能把学生带到远方。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中学语文专题学习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2019JK13-L417〕
[作者通联:夏静芳,江苏宿迁市马陵中学;
李文秀,宿迁学院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