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式理论看口译准备的作用
2021-09-22宦一舟邵华
宦一舟 邵华
摘 要:口译是一项复杂的、目的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口译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译前准备是否充分。译前准备包括多个环节,其中背景信息的获取和理解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知识的理解研究中,对译者的译前准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图式理论为指导,以会议发言的口译为例,探讨译前准备的必要性以及译前准备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图式理论; 口译准备; 背景知识; 译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93-0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口译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包括科技、金融、商务、法律、政治、工业、艺术等。口译服务除了涉及这些领域的专业术语,还涉及了不同地区的语言表达习惯。因此,口译作为一项高强度、高难度的技术性工作,对译者的各个方面素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在口译过程中尤为重要。与文学翻译不同,口译作为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对译者的语言能力、百科知识和心理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肖晓燕,2002)。在口译正式开始后,译者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完成所有词汇、语句的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译前对发言的背景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足够的信息知识储备,包括会议主题、专业术语、专有名词、源语发言人的发言特点以及听众群体特征等。基于以上译前准备,译者才能在口译现场有效地调用这些知识,使口译顺利地进行。了解和调用的过程就是建立图式与激发图式的过程。译前准备的出发点就是激活已有图式,建构新的图式。
二、理论介绍
“图式”理论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Immanue Kant在其1781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他认为当新的概念与人们脑中已存在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关系时,这样的新概念才会产生价值和意义(崔雅萍,2002)。“图式”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32年。“图式”理论认为人过去的认识或经验并非简单堆积,而是在大脑中形成有序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是组织好的、易于驾驭的(刘明东,2004)。过去的经验就是指人从出生开始,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的总和。在“图式”理论看来,认识或理解新事物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动,而是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合的过程。人们运用图式理论来对信息的理解过程进行研究,发现理解的过程实质就是新的知识与已积累的背景知识(即已建立的图式)进行动态交互的过程,并以此建立新的图式。
近二十年来,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刘绍龙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了在被提供或已具备相关图式、背景知识的不同情况下,听者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反应速度有十分显著的差别(1996)。在提供或具备图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听者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认真并有效地听取说话者的内容,并“唤醒”大脑中已形成的图式结构,来实现对整个听力语篇的理解(刘绍龙,1996)。叶为尔主要研究了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语言图式指读者对语言的理解、运用等能力,内容图示则指阅读内容的文化背景、深层含义,或是某些“弦外之音”。同样基于实验,发现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扮演重要角色(叶为尔,1998)。
由上述可知,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听力教学等外语教学领域确实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笔译和口译领域的应用却鲜有研究(张欣,2010)。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刘绍龙、刘件福等学者所开展的实验研究,图式在提升理解力和提取记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口译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信息的接收和读取过程,译者听到的信息与脑中原有的图式结构交汇融合,形成新的图式,从而完成信息的理解过程。其次,是词义以及句型的选择,不同语境或场合下,变化性非常大。正式的场合和非正式的场合下,译者需要调用的词汇及句型也有所不同。第三,图式有助于预测下文。图式本身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一个完整的语篇内部也存在关联。通过已知的语篇信息激活大脑图式,再帮助译者预测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内容(王立弟,2001)。本文将以会议发言口译为例,将图式理论引入口译的译前准备阶段,具体探讨背景知识(图式)在正式口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译者心理的影响。
三、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译前准备工作
在翻译领域,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译者都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王立弟,2001)。翻译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分为两类: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译者涉及的专业领域是多样的,如科技、金融、商务、法律、政治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需要精通这些领域专业知识。译者掌握知识的专业程度,是能够让他或她正确理解说话者(发言人)表达的内容即可。非专业知识则包括译员掌握的口译技巧、语言知识、“常识性”知识以及心理素质等。
译前准备的过程就是建立图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可有可无。在口译的多个环节中,译前准备作为一项基础性、前提性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口译成功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译者要面对的口译内容五花八门,涵盖的领域多种多样。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术语层出不穷,这都对译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许多国际会议中,议题很可能涉及某一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和成果,所使用的术语和表达的内容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但术语因其特殊性,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都是相对固定的,用词和搭配不会因为场合的变化而有大的改动,这给国际会议口译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口译时要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
假设译者对发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大脑中基本不存在相关的图式,译者无法理解讲话者的意思,也就无法完成口译、提供优质的口译服务。这对说话者和听众来说,都是极不负责的,对译者本身的职业生涯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在口译正式开始之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寻找其在目的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建立图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译者要尽可能对新的术语、新的专业知识提取出能够与原有旧图式建立关系的记忆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快速而有條理的强记,在用到时(提供口译服务时),能够脱口而出。在口译开始后,译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理解源语的意义,激发脑中的图式,并进行转换,促进口译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在进行课堂口译实践前,老师要先介绍口譯内容的主题,包括口译材料的发布时间和标题、讲话人身份、针对哪一领域(综合性或是专业性)等。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激发图式:口译正式开始前,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搜寻相关主题的图式,尽可能多地调动大脑中存储的相关信息,对口译材料的语言风格、正式程度进行大致的了解,提前做好相关的心理预期,预测将会用到何种句型或专业名词,并对口译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个心理准备。另外,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某一领域的话题进行口译练习时,考虑到时间和水平能力的限制,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知识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老师要提前对口译材料进行讲解,让学生清楚该语篇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探讨的主题。
另一方面,译者是说话者与听众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说话者和听众也是译者口译时要重视的因素之一。首先,译者应提前了解说话人的信息,了解说话人的发音特点、吐字清晰度、讲话语速以及用词偏好等,这些都会对译者理解口译内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汉语为例,中国的方言主要可以分为八种,每一种内部都存在数种、甚至数十种小方言,所以中国的语言状况是十分复杂的(李方桂,1980)。就发音而言,很多人在讲普通话时不免会带着方言口音,这会对译者接收信息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说话者的相关信息是口译前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译者要将源语的信息传达给目的语听众,不同类型的听众受教育程度和对某一知识领域的了解不尽相同,对译语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张吉良,2003)。因此,译者要提前了解听众属于哪一群体,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以此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领域内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外,口译还涉及另一方面的内容,即非专业知识——惯用表达和常识性知识。在会议中,发言人常会使用一些套话和固定表达。因此,在目的语中,这些固定表达译者也要牢记于心,在脑中形成图式。另外,对于称谓、头衔、著作、论文、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包括缩略语)、活动名和工程项目名等名词,有些是常识性的,有些是非常识性的。就非常识性的内容而言,译者需要自己搜集相关内容,提前建立图式。
以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上的致辞为例。在致辞中,通常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问候语、庆祝语等惯用的表达。如:
在许多讲话中都有相似的祝辞,这些惯用表达在目的语中也有对应的固定的表达形式,也是译者必须建立的图式。译者面对这些话语时,要做到驾轻就熟,快速激活图式,脱口而出。
课堂中常会以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作为口译的训练材料。可以发现惯用表达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学生在首次接触时,由于还未形成有关图式,对目的语中的表达不熟悉,常会导致空白、停顿。但在进行多次反复练习后,对此类表达也能通过调用背景知识,做到快速反应。
四、结语
图式是人脑长期记忆中的语言知识及其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储备的所有知识在大脑中的有序组织。口译的译前准备就是建立图式的过程,充分的译前准备对译员来说十分必要,这一环节对口译质量的好坏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译者要尽可能多地搜集背景知识,包括专业和非专业的知识,并在大脑中形成条理性的记忆。准备工作做在前,才能在口译开始后有效完成激发和调用图式的过程,顺利完成对口译内容的理解和转换,使口译顺利进行。长期从事口译工作的资深译员对口译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已经充分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即便如此,他们也需要在前述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做好译前准备,才能出色地完成口译工作。因此,无论是何种水平的译员,口译前的准备工作是必须的,是高质量地完成口译任务的保障。
基金资助:南京林业大学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崔雅萍.图式理论在L2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2 (5)
[2]李方桂,梁敏.中国的语言和方言[J]民族译丛,1980(01):1-7
[3]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04):50-52
[4]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J]现代外语,1996(02):42-45+30
[5]王立弟.翻译中的知识图式[J]中国翻译,2001(02):19-25
[6]肖晓燕.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04):71-76
[7]叶为尔.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J]外语教学,1998(01):3-5
[8]张吉良.论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J]中国科技翻译,2003(03):13-17
[9]张欣,田翠芸.图式理论对于口译的启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2):119-120+130
作者简介:宦一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