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理论视域下“凡尔赛文学”异托邦的狂欢建构

2021-09-22吴芝颖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狂欢

吴芝颖

关键词 现代性理论;凡尔赛文学;异托邦;狂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104-03

“凡尔赛文学”是2020年的网络热词,用来比喻“精神贵族”。具体而言,它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褒实贬,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以下简称“凡学”。而深谙“凡学”的人,也被称为“凡尔赛人”,在网络的催化下便掀起了一股“凡尔赛风”。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 1 ]。现代性理论视域的核心表现为文化批判,以马克思的现代性观念为代表,马克思在谈到现代批判理论时,提及现代性的两个特点,第一点是马克思认为在资产阶级的生产体系下,人的独立性建立在物的基础上,处于一种生存异化状态。另一点就是现代性所带来现代社会不断的变更,对过往的切割和冲击,使现实中的人们陷于不断追逐的无限焦虑状态。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思考虽针对的是资产阶级生产体系,但当今社会的明显加速,虚假的后物质时代来临,社会的消费状态与马克思描述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人们一边竞相追逐符号消费,一边处于无限焦虑,亟需逃离和宣泄情绪的出口。对照两类凡尔赛现象,由于现实阶层壁垒的存在,第二类“凡尔赛人”的欲望满足成为了一个悖论,他们的焦虑与第一类不同,而是来自现实无法满足自身欲望的漩涡,尤其是当人们的欲望和现实中阶层壁垒之间的冲突愈加尖锐时,人们会渴望一个平等、满足欲望、肆意狂欢的虚幻世界。这一部分在网络上以虚构的凡尔赛段子在网络上狂欢的凡尔赛现象就是人们幻想逃离的表征,这块具有精神逃逸色彩的场域正是他们营造的异托邦。

“凡尔赛人”通过造梗来构建狂欢,满足欲望或脱离现实;以炫耀来迎合凝视、寻求个性;并营造泡沫般的巨大躯体,构建“凡尔赛人”的抵抗狂欢节,幻想跨越现实的壁垒。但显而易见的是,网络上的狂欢并不会对现实有任何的影响和改变,甚至于催生出更大的欲望和焦虑,尤其对于沉迷于虚幻异托邦的这一类“凡尔赛人”来说,这一切的狂欢更是虚幻的泡沫。因此,本文在现代性理论批判视域下,从造梗、欲望、抵抗这三个角度出发,重点通过解构这一场凡学异托邦的狂欢,来揭示“凡学”背后隐含的社会心理。

1 造梗狂欢:符号消费下的异化生存

造梗是“凡学”异托邦狂欢建构的手段,所以这首先是一场造梗的狂欢。在“凡学”异托邦的这场造梗狂欢里,参与的网友编写的“凡学”梗和段子主要都是通过文字或是图像、视频等直观视觉形式在社交平台呈现,其内容揭示了“凡尔赛人”在消费社会之下异化生存的特征,体现为文字和影像的拜物教。

法兰克福学派从现代性的视角对消费文化下的人的异化生存状态做出了阐释,“异化”表现为“单向度的生存方式”,通过追求越来越富裕和优渥的物质和生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也渐渐失去了精神的多元追求和更多现实可能。这在当下社会体现得尤为显著,消费主义渗透生活。以此来看参与“凡学”异托邦建构的“凡尔赛人”,他们表现为消费社会塑造之下的“单向度的人”,他们追求优渥的物质生活,更有甚者将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狂热以文字或影像的形式投射到网络场域中,建构了这场凡学的造梗狂欢,体现为文字和影像的拜物教。

鲍金在《消费生存论》中对拜物教做出了解释:“物的‘神秘化使得人的生存变成人跟物打交道的过程,而不再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此即拜物教。”[2]由此可见,拜物教的特征在于人的社会关系异化为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在巨大的符号景观之下人们狂热追求符号消费,这种商品拜物导致了生存异化的状态。在此背景的前提下看凡学中的造梗狂欢,背后揭示的商品拜物心理则不仅转向了“图像拜物”,并且文字也与其一起取代了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景观,是卓越超群的现实之缩影。

总的来说,造梗狂欢中的“文字和图像拜物”倾注了“凡尔赛人”的欲望。具体来看,对于第一类“凡尔赛人”而言,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的炫耀满足虚荣心和优越感。因此,第一类“凡尔赛人”,他们通过造梗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实际上也是对追求符号消费和“文字和图像拜物”的自我认可。而第二类“凡尔赛人”通过文字和图像的造梗,共同构建了这个自由平等的异托邦幻影,所以这种幻影是这类“凡尔赛人”在文字和图像中的自我显示。由于难以突破的阶层壁垒和社会闭环,这一类人无法在现实中极致的追求符号消费,他们始终处于现实无法满足自身欲望的焦虑之中,亟需逃离和宣泄情绪的出口。所以这部分人就通过夸张虚构的造梗来构建一个肆意狂欢、满足欲望的场域,以此自我麻醉。

显然,这场狂欢催生出的文字和影像拜物教是人们对符号消费过分崇拜的外现,文字和影像描绘的理想世界满足了人们的幻想和欲望。人们的异化生存已经不止于现实的追求,也渗透到了网络的虚幻造梦上。但文字和影像建构的拟态环境始终是虚幻的假象,它会使人们沉浸其中,反过来又会增强人们的消费的欲望和幻想。

2 欲望狂欢: 他人凝视下的炫耀消费

消费社会不仅促使了人生存异化之下的拜物欲,而且还激发了人炫耀性的消费欲望,消费社会之下人们欲望的膨胀带来需求和财富的不对等。鲍徳利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到“永恒的过量”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物質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总是超过拥有的财富。他提到:“物质的增长不仅意味着需求增长,以及财富与需求之间的某种不平衡,而且还意味着在需求增长与生产力增长之间这种不平衡本身的增长。”[ 3 ]正如“凡学”现象所呈现的,凡学的内核是炫耀,在消费文化助推之下,人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热衷于追求炫耀消费,并且将自己实际或是想象的物质消费以前文所述的“文字和影像”的方式炫耀在公共场域。

如网络情感博主蒙淇淇,在微博上用看似低调平实的语气高调地炫耀自己奢华、偶像剧般的生活。但是至于蒙淇淇现实有没有过着如此的生活仅透过网络我们也无从知晓,而凡尔赛现象涵盖的两类人是有所区别的。参与其中的第一类凡尔赛人将自己真实的物质消费以文字或加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公共场域,是炫耀、满足虚荣心。而另一类极力地想追求更高的地位,进入自己理想的阶层,他们也有炫耀性的心理,但现实的条件使炫耀心理的满足成为了一种悖论,这恰恰体现了消费社会下这类人异化的消费欲望。符号消费带来的是不平等和生存的匮乏,是人炫耀欲望的膨胀,这也是一场具有炫耀的欲望狂欢。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中谈到了炫耀性消费,对于为什么有闲阶级追求远超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奢侈消费做出了解释,他认为他们“为了使这些临时聚合的观察者得到一个生动印象,为了使自己在他们的观察之下能够保持一种自我满足的心情,必须把自己的金钱力量显露得明明白白,使人在顷刻之间就能一览无余。”[ 4 ]这里提到的“观察”正是他人的凝视,不等于劳拉穆维所说的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这里所说的凝视是社会上的他人对自我的凝视,凝视就像是一面镜子,人们从中照见自己,改变自我处事的态度和实际行动。

特别在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这种炫耀性的暴力消费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渲染,越来越多在现实中真正有经济能力的人会频繁地在网上展示自己富裕的生活,而在现实中没有这个实力的人在他人的凝视下成为理想的自我,所以“凡尔赛文学”就成了他们自我满足和宣泄的渠道,建构了这场炫耀的狂欢。

3 抵抗狂欢:集体性“巨大躯体”和“泡沫”异托邦

巴赫金说过,“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某種程度上是翻了个儿的生活”[5]。宋春香在《他者文化语境中的狂欢理论》中也引出,“狂欢节不仅是性的节日而且也是攻击、毁坏、亵渎的节日。”“对物质和肉体的夸张展现,诸如疯狂的吃饭、大量的饮水等,都可以看作是对宗教禁忌的一种反抗,是对‘性压抑的一种替代性宣泄和满足。”[6]

现实生活存在阶层壁垒,而狂欢节可以使人们暂时突破禁忌,得到替代宣泄和满足。纵观网络上两类“凡尔赛人”,一类热衷于炫耀自己奢华生活,另一类通过极其夸张、明贬实褒的话语描述与自己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的物质消费水平,建构出了一个有着奢华生活、看似平等的“凡学”异托邦,这正是网友建构的一场狂欢节,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对欲望的夸张呈现状态。他们就是企图通过网络文字的狂欢来改变他们在阶层中的位置,把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满足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寄托在文字上,把跨越现实阶层壁垒的渴望投射到了这场网络狂欢中,这是一场抗争现实的抵抗狂欢。

巴赫金的狂欢身体观中涉及“巨大躯体”的概念,他认为,“一切有文化的人莫不具有一种向往:接近人群,打入人群,与之结合,融化与其间;不单是同人民,是同民众人群,同广场上的人群进入特别的亲昵交往中,不要有任何的距离、等级和规矩;这是进入巨大躯体”[6]。由此可见,只有当社会没有阶层壁垒、贫富差距和社会压迫,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消逝,个体和集体才会达成高度一致,真正构建出巨大躯体。

显然,这种“巨大躯体”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巨大躯体”必然有着客观现实的限制。如前所述,现代社会存在阶层壁垒,如短视频拍摄的部分人年纪轻轻就开豪车、住豪宅,而大部分人也只是赚取足够生活的金钱。因此,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之下,处于“有闲阶级”以外的一大部分群体在比较中萌发欲望,渴望冲破壁垒,建立平等。而社交网络里的“凡学”造梗具有“巨大躯体”所内涵的群体性,这个群体处于追求自由的酒神狂欢中,参与建构了统一的“巨大躯体”。参与其中的网民进入了特别亲昵的交往中,彼此平等交往,自由对话。在这个狂欢的场域中,没有任何现实生活中的距离、等级和规矩。

但这种“巨大躯体”的乌托邦理想也只是在现代社交网络上达到了虚拟的实现而已,实质上已经演化成了“异托邦”。福柯提出:“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文明中可能也有真实的场所—确实存在并且在社会的建立中形成—这些真实的场所像反场所的东西,一种的确实现了的乌托邦,在这些乌托邦中,真正的场所,所有能够在文化内部被找到的其他真正的场所是被表现出来的,有争议的,同时又是被颠倒的。这种场所在所有场所之外,即使实际上有可能指出它们的位置。因为这些场所与它们所反映的、所谈论的所有场所完全不同,所以与乌托邦对比,我称它们为异托邦。”在这个异托邦中,个体和集体的关系趋于和谐,没有社会压迫,也没有物质利益冲突,个体和集体高度一致,达到集体狂欢。但是这种和谐的理想只是一种泡沫,是一种虚假的集体狂欢,因为在这个集体当中,并不是真正达到了理想社会,而是人们通过造梗制造出来的虚假的平等社会。参与“凡学”造梗的网友在现实生活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文字制造出的奢华生活也只能暂时的使他们得到虚荣心满足,当狂欢节结束时“翻了个儿”的生活终将再次回归日常。

4 结语

现代消费社会下,人们处于无限的焦虑和不安,渴望成为他人凝视下的自我,成为拜物欲的人,于是因为现实壁垒无法实现欲望的人开始渴望构建一个自由平等、满足欲望、肆意狂欢的虚幻世界。这场“凡学”异托邦的建构就是现代消费社会语境之下的特定产物,但是这个异托邦始终只是一场网络的虚幻造梦,其中的和谐和平等也只是一种泡沫,是虚假的平等社会。现实的差距仍然存在,参与其中的“凡尔赛人”身份也没有因此发生改变,能得到的只是暂时的狂欢和满足。因此,在这个现代符号消费、欲望膨胀的浪潮之下,其中的人们应该如何自处,人类的生存方式探讨是今后需要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刘伟斌.图像的狂欢与幻境的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鲍金.消费生存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宋春香.他者文化语境中的狂欢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狂欢
红色“狂欢”
试论户外真人秀节目中的快感文化传播
缺席本轮楼市“狂欢”,昔日温州炒房团今安在?
“狂欢”理论视域下新一代网红传播学解读
当下影视剧中的性别狂欢
娱乐与消费的共谋
课堂是生命的狂欢
追寻梦想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