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感,预防极端行为

2021-09-22邓公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

邓公明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发生极端行为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自我价值感低下则往往是造成学生产生极端行为的核心原因所在。阐述了自我价值感的定义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并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导致学生自我价值感低下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具体策略,从而促进中小学生远离极端行为,实现健康成长。

关键词:极端行为;自我价值感;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61-03

近年来,中小学生产生极端行为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如2020年9月17日,武汉市一名14岁少年,因在学校被母亲当众扇了几耳光,很快从五楼跳下,不治身亡;2019年4月17日22点,上海市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男生因被母亲责骂,拉开车门,跳桥身亡。类似极端案例,屡见不鲜。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学生自我价值感过低是核心原因所在。

一、自我价值感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什么是自我价值感?按照心理学的定义,自我价值感就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并收到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通俗地说,自我价值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价值高低的体验。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高的学生会表现出自信、自尊、乐观、积极、有韧性等一系列优秀的品质;反之,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则会表现出自卑、自暴自弃、悲观、消极、脆弱等不良的个性。

自我价值感低会给学生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内心经常处于痛苦之中;缺乏理性而客观的自我认知,只能从别人(如家人、老师、朋友和同学等)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知,喜欢依赖别人;习惯了顺从和听话,经常压抑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需要,不会表达自我,轻视自己,担心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人际关系糟糕,容易被他人忽略和排挤,喜欢讨好别人而成为“老好人”,等。

尤其是,当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过低时,他的内心深处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贴上一个极度消极的标签——“我就是一个废物”。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完全否定,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极度自卑、自闭、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患上诸如抑郁症之类的精神疾病。于是,当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再次遭遇较为严重的挫折时,自杀往往成为其最为常用的应对方式。因为此时,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继续活着,就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二、导致学生自我价值感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为一名在学校工作了15年的专职心理教师,我见识了身边太多的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自我价值感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也经历了不少学生因为自我价值感过低,而试图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学生自我价值感低下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以下几个真实的案例来分析一下。

小A是班主任亲自带到我这里来做心理辅导的。她的问题是:期中考试失败后,忽然出现了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的症状。其实,她的身体一直都是健康的。通过交流发现,她父母的关系不太好。但是,只要她的成绩考得好,父母就会特别高兴,关系也会变好。于是,她觉得自己的价值就是考出好成绩来缓解父母的糟糕关系。可是,当成绩不理想时,她就无法帮助父母改善关系了,她的自我价值感也就随之降到了冰点。

相比小A,小B的行为就更加极端了。他是在学校割腕后,才被送到我这里来接受心理辅导的。小B是一名高一的学生,身高1米85,虽然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但却面容憔悴,毫无青春的生气,整个人萎靡不振。经过交流发现,初一时,他的父母离婚,双方协商共同抚养孩子。但是,父母离婚后,都重新组建了家庭。父亲再婚后,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母亲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弟弟。而小B呢,则是在父亲家里住一个月,然后又在母亲家里住一个月。每次辗转于两个家庭,他都心情复杂。父亲忙着照看妹妹,母亲忙着照看弟弟,他觉得自己是最多余的那个人。而且要命的是,每次父亲总要向他打听母亲的消息;而母亲呢,也要向他打聽父亲的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小B觉得自己左右为难,不但是一个多余的人,还需要扮演一个不光彩的“间谍”。既然我那么多余,活着有什么意思?于是他就想到割腕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被同学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小C 的情况也比较典型。他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他和老人的关系不太好,因为彼此间代沟太大。在老人的世界里,孩子就要听话。如果孩子不听话,老人就要生气,打电话向父母告状,结果就是父亲的一顿臭骂。他身高偏矮,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没法再长高了,内心绝望不已,家长不但不安慰,反而说他自寻烦恼。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倒数,他的父母动不动就说:“你考这么几分,干脆去打工算了。”他喜欢班上一个女生,结果表白了,又被拒绝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萌生了退学轻生的想法,并主动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立即通知了家长,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从外地回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小D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她是一所名校“火箭班”的高三学生,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令人遗憾的是,当班主任老师打电话得知她的高考成绩后,失望地说了一句“清北无望了”,就立马挂掉了电话。几分钟后,小D就从家里的阳台跳了下去,幸好抢救及时,没有死亡。她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觉得自己真没用,我本来可以上清北的呀!”小D的案例虽然属于个案,但是,可以看出学校和老师奉行的“分数论英雄”思维打击了多少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要知道,小D的成绩已经超过一本线100多分了。如果班主任安慰她几句,或许就不会是这个结局。

类似的心理辅导案例,不胜枚举。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和学校频繁带给学生的消极体验和消极感受,已成为导致学生自我价值感低下的罪魁祸首。如果学生在家庭中遭遇危机,如父母总是喜欢采取打击式、否定式、冷漠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父母关系糟糕,家庭氛围极其压抑;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完全缺位,对孩子不给予适度的关爱等,那么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将会越来越低。如果学生在学校中遭遇危机,如老师不会对每一位学生给予充满人情味的关爱,只是依据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优劣,并以此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加以区别对待;班级里人际关系糟糕,找不到朋友,找不到归属感,那么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变得越来越低。当学生总是无法从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的场所获得足够的自我价值感,他对死亡的向往就越发强烈,极端行为可能就会被某一个小小的负面事件(如一次考试失利,老师一次正常的批评教育,同学的一个恶意的玩笑等)所激发,继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三、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那么,作为家庭和学校,究竟应该如何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呢?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而不是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如你考了多少分,我们才表扬你;你获得了什么奖,我们才肯定你。一个孩子如果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没有目的性的爱,他自然就会拥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发现他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此外,作为家长,还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即使夫妻双方的婚姻关系无法维系,但是,对孩子的关爱都不能缺位,对孩子的成长不能放任不管。毕竟,无论如何,孩子和父母的血缘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需要采取给孩子打电话、发信息、连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传递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爱去努力打造一个有温度的教室,让每一个学生能在教室里找到家的感觉,能被老师“看见”,从而获得归属感。与此同时,我们要坚决摒弃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错误做法,而是要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努力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这样一种强烈而坚定的自我评价:我是很重要的,我是被别人需要的,我是有价值的存在。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他必将满怀激情和希望,努力地学习,认真地参加校园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最后,家校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家长和学校进行有效地合作,达成对孩子教育的共识,从而建立起牢固的教育同盟,给予孩子成长无限的能量,帮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我价值感,使其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远离极端行为,实现健康成长。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
拉近家校心理距离,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关于教师教育管理权运用的思考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校合作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校携手,共筑和谐育人环境
家校合作与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