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行为训练课程研究
2021-09-22孙晓岭
孙晓岭
[摘 要] 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对高职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完全无法达成预期效果,因此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对职业心理素质行为训练课程展开教学设计研究,以期为学生未来职场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建构主义;职业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行为训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162-02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职业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是面向高职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用基础性课程。本文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结合教与学的特点,展开教学设计研究。
一、课程背景:任务与难点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
1.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2.积极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与习惯;
3.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4.开放和学习的心态;
5.沟通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习惯与技巧等;
6.团队角色扮演与团结协作精神;
7.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8.正确处理竞争关系与人际冲突;
9.工作所需的心理资源约束和工作习惯与方法等。
(二)课程难点
职业心理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软实力,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1.学生对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职业适应性差;
2.个人学习为主,缺乏协同与分享;
3.课堂学习与生活工作严重脱节;
4.职业素养“知易行难”成为普遍现象;
5.“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效率低、效果差;
6.“大道理”说教难以被学生接纳和吸收;
7.学生课堂行为的不可预知对教师充满挑战等。
解决上述难题,切实发挥这门课程的积极意义,成为教学中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一)引入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通过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原有经验和新经验的相互交融,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即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自我成长的内动力,积极思考,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见图1。
(二)构建协同学习共同体
学习是社会协商,是知识建构,是观念转变,是共同活动。通过设计协同学习模式,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组内成员之间协作互动,而且全体同学展开交流分享;不仅丰富了个人的认知,提高了人際技能,而且培养了尊重他人的态度,唤醒了探究学习的意识。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交流中成长。
(三)借鉴应用“积极心理学”
爱因斯坦说:“没有人会认为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会没有影响。”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面对不完美、不成熟的学生及其表现出的各种不如意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及引导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当下及未来。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促进对话,鼓励学生做真实的自我,积极地面对一切问题,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择业、职业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要求
职业心理素质行为沙盘训练是一门思想性、技术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上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操作,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和改善职业行为习惯,这是教学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在思想观念上给学生真正的触动,甚至在其内心真正建立起一套正确的职业价值体系与职业行为规范,懂得它的重要性和艺术性,这是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首先应着重于对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并辅之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以此为学生思想和精神上的职业建树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本课程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
1.不讲或少讲大道理:在实际活动中提高认识或改变认识,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
2.不下结论、不做评价:让学生结合看到、感受到的“我”来认识自己、教育自己、改变自己;
3.因专业设计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尽可能结合他们的专业活动和最可能的岗位来设计和确定具体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对学生的要求
1.自我觉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教师不给评判,只指出学生的作为和现场表现出的现象以及在学生有需要时提供相关知识;
2.行知结合:行动中认识自己或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并在认识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变自己;
3.贵在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我修正非一日之功。课堂教学只是开始,真正的改变在课堂之外,所以要安排好课内内容的及时总结与消化以及课外的执行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