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2021-09-22陈志刚王莉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5期
关键词:舆情师生工作

陈志刚 王莉蕾

[摘           要]  网络舆情是新时代高校提升管理水平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阐述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地区高校网络舆情案例分析当前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加强工作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008-02

一、引言

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产生全新的舆论环境,网络舆情成为互联网生态重要特征。在思维方式差异化、利益诉求多元化、观点观念冲突化、信息交互便捷化的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2020年涉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从舆情类型分布来看,学生安全、校园管理话题走热,相关事件占比最高,均为18%;学术不端类舆情占比为15%;违纪违法类舆情占比为10%;同时,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师德失范等舆情也时有发生[1]。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工作,降低其负面影响,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成为新时代高校提升治理能力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内涵与规律

(一)舆情内涵

近年来,舆情研究持续深入开展,学者们从政治学、社会学、行为学视角,对舆情概念进行阐述,张克生(2004)的观点较有代表性,“舆情是国家的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客观活动,以及民众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所产生的主观政治态度”[2]。舆情是公众意愿的体现,是舆情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舆情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但并非所有人的意愿;舆情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互联网出现后,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传播主张更加便捷高效,网络舆情受到重视。结合现有文献,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是网络空间,针对的是社会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聚集效应。

高校网络舆情概念还存有争议,第一,舆情主体是普通网民还是高校师生;第二,舆情客体是高校突发事件还是社会热点事件;第三,舆情载体是互联网还是校园网。本文采用的定义是“普通网民和高校师生以互联网为载体,对高校相关事件及其社会影响所表达的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4]。

(二)舆情规律

1.形成规律。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源自校园突发事件,网民参与评论、转发,表达观点,最终引发社会关注,其形成具有规律性,包括议题出现、个体反应、网络扩散、爆发增长、舆情产生五个阶段。网络舆情形成的时间短、范围广、影响大,具有明显的“刺激源”。

2.发展规律。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后,舆情主体扩大,网上热度和影响迅速增加,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突发事件与舆情主体相关度越高,舆情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大;随着突发事件得到解决,舆情主体关注度下降,兴趣点转移,舆情逐渐平息。高校网络舆情強度与社会关注度正相关,即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应的舆情较为激烈。

3.消退规律。高校网络舆情消退过程具有规律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网络舆情,需要推出具体处置措施后才能平息。社会关注度较低的网络舆情,可以采取冷处理方法,即不主动提出处置措施,适当保持沉默,新的热点事件出现会转移网络舆情关注度。高校网络舆情可以消退,但会留下“印记”,当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会与新的舆情产生“叠加效应”,造成更大影响。

三、现状与问题

(一)工作现状

1.工作方式不断丰富。面对网络舆情不断增多的趋势,在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与实践。建立引导制度,设置新闻发言人,面向社会和媒体及时通报事件信息,打造对外交流窗口回应社会关切。制定工作预案,明确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跟踪等应对处理流程,做好处置程序和备案管理。

2.工作队伍不断完善。成立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应对引导处置工作。成立网络舆情教育队伍,增加二级院系党政负责人、辅导员工作职责,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成立网络舆情监督队伍,组织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党员教师,拓宽信息收集渠道,跟踪发展走势,做好正面引导。

3.工作研究不断深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始于2007年,2008年至2014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5年至今该领域仍是研究热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水平逐渐提高,已发表的学位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明显增加。高校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网络舆情培训讲座和学术报告,提升工作人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存在问题

1.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工作能力不强,专业对口率不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工作意识不够、效果不好;工作经验缺乏,工作基础、精神状态难以满足网络舆情工作实战化要求,在舆情引导处置过程中陷入被动。工作协同不够,现有的管理体制、部门分工和岗位职责,难以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做好舆情引导处置。

2.机制建设有待健全。预警机制不完善,实践探索不成熟,需要在监测体系、采集体系、分析体系、警报体系、防控体系、反馈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应急预案不完善,不能严格按照预案开展工作。外教事件中,辅导员没有及时上报学生反馈的信息,违反工作纪律擅自群发短信导致舆情爆发。平台建设不完善,现有管理机制无法整合二级新媒体平台资源,打造宣传矩阵共同发声不够,正面引导力量较弱。食堂涉嫌性别歧视事件中,校内二级新媒体平台参与评论和转发,使得舆情影响迅速扩大。

猜你喜欢

舆情师生工作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不工作,爽飞了?
消费舆情
麻辣师生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选工作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