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2021-09-22于娇
【摘 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及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现状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多使用集中思维,且教师未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据此,笔者提出发散思维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丰富操作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绘制思维导图,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强化直觉训练,跳出定势思维模式;立足一题多解,提升学生发散思维。以期为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关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发散思维;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95-02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索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性、思维呈现的多维性与发散性。从本质上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体现,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素养及培养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提升为目标,以适配性教学方法为途径,对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原则,提出发散思维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原则
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基于创新视角,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一方面,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出现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知识运用能力较弱等问题,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跳跃等特征,且他们的思维意识尚未形成,处于发散思维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阶段[1]。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把握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发散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细致性的特点。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基于发散思维的特性,对教学进行优化完善,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遵循发散思维的培养指导方针。发散思维的培养指导方针包括:同中求异、正向求反、多向辐射。遵循这三条指导方针,可以发挥出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思维意识的螺旋式上升。
第三,思维培养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忽略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而是要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发散思维,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教师应以多元化、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发育特征为基点,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确保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从而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3]。
2 发散思维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1 丰富操作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提升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并认识到动手操作环节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4]。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已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
如教师在讲解“周长”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有一根绳子,将绳子围成长9 cm、宽为7 cm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基于此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将绳子拉直后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如果长方形的长为4.5 cm,宽为
7 cm,周长还应该是将绳子拉直后的长度吗?”随后,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
动手操作环节可以将数学问题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若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指导,确保学生参与的充分性和深度性,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
2.2 绘制思维导图,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提炼、整理与分析,并通过探寻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思维导图的结构,从而发挥思维导图对思维的提升作用,实现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目标。
如教师在讲解“倍的认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创设教学情境,随后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观看到的知识点梳理下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将多媒体中未出现但可以联系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提炼,融入进思维导图中。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学生绘制好思维导图后,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倍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以进一步延伸。
思维导图的绘制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但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多样,且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绘制。
2.3 强化直觉训练,引导学生跳出定势思维模式
直觉思维具有灵活性、独创性等特征,在帮助学生跳出定势思维、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作
用[5]。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直觉思维,通过丰富的直觉训练,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以设置问题:“菱形、正方形、长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有的学生会回答:“是平行四边形,因为他们对边平行,且长度相等。”一些学生会回答:“不是平行四边形,他们都已经有了各自的名称。”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直觉性不强,陷入了思维定势,这将会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此时,教师可以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并让学生再次思考此问题,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强化学生的直觉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度性,有利于学生走出思维定势,为学生发散思维的提升奠定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基于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在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相融合的基础上,不断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直觉思维发展的随机性、随意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向的思维引导,避免学生思维混乱。
2.4 立足一題多解,提升学生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是指学生以多个角度或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在一题多解训练中,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一题多解,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发散思维的
目的。
如课后习题:某地计划修一条长100 m的水渠,前5天修了25%,按照这样的进度,需要几天才能修完这条水渠?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解答。具体而言,可以从工作效率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到100÷(100×25%÷5)?5;从分数的意义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到(100?100×25%)÷(100×25%÷5);从简便算法角度进行分析,得到5÷25%?5。在解答完毕后,教师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一题多解的训练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学生思路,切实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6]。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在习题训练中,要设置开放性习题,针对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难度更高的题目,从而实现学生发散思维的递进式提升。
发散思维培养是现代教学的重要要求,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赋予教学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发散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利影响。为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注重动手操作环节,并通过思维导图、直觉思维训练、一题多解等方式,在不断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小锋.让学生思维之花自由绽放——基于发散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微[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2020(1).
[2]许建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相关策略[J].科普童话,2019(36).
[3]刘婷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9(8).
[4]吕亚茹.培养发散思维 提升学科素养——略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11).
[5]滕上正茜.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生数学集合思维培养模式探究[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2019.
[6]应允芳.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基于“问题串”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9
(10).
【作者简介】
于娇(1984~),女,汉族,陕西宝鸡人,教师,本科,一级职称。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