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成效与调整取向
2021-09-22张航燕
张航燕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国有经济规模稳步提高、布局进一步优化、走出去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国有经济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但国有经济在实际发展中依然存在功能未能充分有效发挥、“脱虚向实”“大而不强”、区域布局不均衡等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为今后国有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需进一步明确國有经济调整的目标和方向,在改革中切实增强国有经济调整的系统性和协同性,要深化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并完善国有经济退出机制,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关键词:国有经济布局;高质量发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3.7;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21)05-0054-0007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在物质存在方式上,国有经济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在价值形态上,国有经济主要表现为国有资本,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都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素。提高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可以使国有经济实现高效配置。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不仅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规模稳步提高;国有资产向第三产业集中,布局进一步优化;走出去步伐加快,特别是中央企业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担负着排头兵重任;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国有经济规模稳步提高
国有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有资产规模稳步提高。从资产总量来看,我国国有企业①资产总量已由2013年的104.1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33.9万亿元,年均增长14.4%;从净资产总额来看,国有企业净资产总额由2013年37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84.1万亿元,年均增长14.8%;从资本总量来看,国有资本总量由2013年的29.3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5.9万亿元,年均增长14.4%;从企业数量来看,国有企业数量由2013年的15.5万户增加至2019年的21.7万户,年均增长5.7%;从单户企业资产规模来看,单户国有企业资产已由2013年的6.7亿元,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10.8亿元,年均增长8.2%(见表1)。
(二)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从国有企业资产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看,第二、第三产业资产占比已经由2013年的43.4%、55.8%转变为2019年的32.5%、66.7%,国有企业资产进一步向第三产业集中。2019年,第三产业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233.3万亿元,是2013年的2.6倍,年均增长17.5%;第三产业的资产占比由2013年的55.8%上升至2019年的66.7%,增加了近11个百分点。2019年,第二产业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13.6万亿元,是2013年的1.6倍,年均增长8.4%;第二产业的资产占比由2013年的43.4%减少至2019年的32.5%(见表2)。
从细分行业来看,国有企业资产呈现出向社会服务业和机关社团及其他聚集的态势,其资产占全部国有资产的比重分别从2013年的13.4%和8.1%,增加至2019年19.7%和11.3%,占比分别增加6.2%和3.2%(见表3);同时,国有资产在电力工业、石油和化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等行业的分布趋于减少;2019年,电力工业、石油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国有资产占全部国有资产比重分别为6.0%、3.4%、2.5%和2.1%,较2013年分别减少2.4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见表4)。
(三)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近年来,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特别是中央企业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担负着排头兵重任。国有企业走出去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18年,中央企业共有11 028户境外单位,遍布18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资产总额高达7.6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5.4万亿元和0.13万亿元。国有企业
工程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承担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1]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61家国有企业实现了国际化经营,其海外资产达到了18.6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1.7万亿元;实现海外营业收入5.9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0.8万亿元;海外员工占比5.5%,较2018年增加0.7个百分点②。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还比较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仍然需要提高。
(四)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在吸纳科技研发人才、增强科技研发投入和提升科技成果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19年底,中央企业拥有73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含9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16名两院院士,中央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总量约77万项。[2]2020年,我国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中央企业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国产航母、核电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成果。
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国有经济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行业分布过宽过散,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区域分布非均衡性,密集分布在垄断性、资源性和传统性行业和领域,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一)国有经济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和传统服务业,功效未能充分发挥
受基本经济制度和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大多数领域和行业。就工业而言,国有企业资产集中分布在电力工业、石油化工业、煤炭工业等行业。电力工业、石油化工业、煤炭工业资产占全部工业资产的二分之一。其中,电力工业资产规模进一步集中。2019年,电力工业国有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了21.1萬亿元,是2013年的1.6倍,年均增速为8.3%;2019年电力工业资产占工业国有资产比重为26.2%,较2013年资产占比提高了3.4个百分点。2019年,石油化工业资产占工业国有资产比重虽然较2013年减少4.1个百分点,但占比接近六分之一。就服务业而言,国有企业资产较多地集中在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2019年,国有企业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和零售、餐饮业资产合计达到103.9万亿元,占服务业资产比重合计达到44.5%,接近服务业资产总额的二分之一;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资产合计占比,自2013年以来呈现下降态势,2013年最高,为2.1%,2019年减少至1.7%,表明国有经济在高端服务业态投入不足。
(二)国有经济快速向房地产业扩张,“脱实向虚”特征较为明显
国有企业中房地产行业资产规模由2013年的12.8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43万亿元,年均增速为22.4%,远远高于国有企业资产年均增速14.4%的水平。国有企业房地产行业资产占全部国有资产比重已由2013年的8.2%提升至2019年的12.3%,增加了4.1个百分点。制造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获利的巨大差异是国有资产向金融和房地产业聚集的重要原因。2013—2019年,制造业销售净利润率平均值为5.4%,而金融业销售净利润率平均值高达27.5%,金融业获利能力是制造业的5倍;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但即便是在严格调控的情况下,房地产业的销售净利润平均值仍保持在13%的水平,也是制造业的2.4倍(见图1)。
(三)盈利能力不足,国有经济“大而不强”问题较为突出
国有经济存在行业分布过宽过散、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阻碍了国有经济竞争力提升。2013—2019年,国有企业资产报酬率呈现递减趋势,由2013年的3.8%逐年下降至2019年的2.6%。虽然2013—2019年,国有企业亏损面较为恒定,维持在37%上下;但亏损额快速增长,2019年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8万亿元,是2013年亏损额的2.0倍,年均增速高达12.6%(见图2)。这些亏损企业大多分布于贸易类领域(无人员、无资产、无场地的“三无”企业较多)、产能过剩和环保欠账类行业。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要求。但从近年来国有企业亏损情况来看,大力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依旧任重道远。
世界钢动态公司(WSD)对全球重点钢铁企业从生产规模、产能扩张、国内市场议价能力、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削减成本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负债平衡、市场结盟及下游业务开拓等23个方面进行评分,进而对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WSD公司发布的“2020年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中,全球共有35家钢铁企业入选,其中韩国浦项钢铁处于榜首位置,浦项钢铁已连续11年位居第一。中国宝钢、鞍钢、马钢和沙钢位次分别为11位、25位、33位和34位。尽管宝武集团2019年发货量高达1.1亿吨,排名第一,但仍未进入竞争力前十。与浦项钢铁相比,宝武钢铁在国内市场定价能力、高附加值产品、转换成本与收益、削减成本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拥有铁矿等权重较高的因素方面得分与浦项有较大的差距。
(四)国有经济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区域分布不均衡
从企业数量占比来看,尽管2013—2018年东部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占比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但是仍有半数以上国有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2018年,东部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为53.6%,较2013年减少1.5个百分点。从资产占比来看,2013—2018年,东部地区资产占比呈现先增后降态势;由2013年的63.2%微增至2015年的63.6%,2016—2018年连续3年下降至61.4%(见表5)。东部地区国有资产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但是占比仍超过六成,国有经济仍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究其原因,一是历史因素,由于东部地区发展基础较好,除了三项建设期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低于中西部外,其余年份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度高达三分之二。二是东部地区营商环境较好,国有企业整体效益好,使得企业“招得来、留得住”。
三、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目标和取向
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时间,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仅要服务于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更要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更加看重促进国有资本更好实现其功能定位和使命要求的“做优目标”[4]。
(一)调整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从体量上看,国有经济的资产规模稳步提高,国有资本总量持续增长。国有资产总额已经由2008年的416 219.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2 338 667.2亿元,年均增长17%;国有资本总量由2008年134 365.5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58 777.7亿元,年均增长15.9%;2019年,国有企业户均资产为10.8亿元,是2008年的2.8倍。但是,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不足。2019年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为4.6%,较2008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为2.6%,较2008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同时,国有经济规模扩张带来了债务高企的风险。2019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4%,较2008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较2008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房地产领域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接近70%。国有企业庞大的债务如果演变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而言,国有经济调整较好地实现了“做大”目标,但还没有很好地实现“做优”目标。因此,“十四五”时期,国有经济首要目标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二)调整方向
从产业结构来看,国有经济应更多向关键领域和公益行业集中。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分布领域宽,几乎所有的门类均有涉及;国有经济又过于集中在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产业。“十四五”时期,国有经济要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民生目标,在国家重大战略,比如制造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从产能过剩的重化工领域、传统服务行业转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相关的产业等领域集中,向涉及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公益行业集中。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构建重大自主创新的生态系统,发挥技术创新引导作用,实现对关键技术和先导技术突破,进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存在功效差异,地方国有企业还要承担地方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故地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布局重点是地方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中央企业国有资产布局重点在实现国家战略任务和全国性公共服务建设领域,也就是发挥国有经济对民生的保障作用。
从区域结构来看,国有经济要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国有经济区域结构布局需要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与民生目标,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国有经济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对国有经济海外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有企业“走出去”应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布局,开展技术、资源和产能合作等。二是国有经济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有经济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加快绿色发展、培育一批先进的制造业集群,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强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加快“中部制造”向“中部智造”转变,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支持东部率先发展。三是推进央地合作。中央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中坚力量,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经营理念及信用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央地合作,通过资金对接、产业对接、技术对接、智力对接,双方可以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从而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繁荣。“十四五”时期,国有经济央地合作要提升对接项目的精准性,采用合适的央地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央地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各地也需要加大协同发展力度。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建立了一体化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打造重大问题协调与重大项目对接等平台,探索国有经济跨区域合作。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国有经济需要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躍进。“十四五”时期,国有经济要加快实现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突破,实现技术自主、自立,并以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跃升。一是引导国有资本加快从部分低端传统产业领域退出,转而投向先进技术领域,以整体提升国有企业的产业链技术水平,增强国有企业对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更好筑牢国有企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产业基础。二是引导国有企业继续去产能与优化资源配置,做好过剩产能与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特别是对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业务,必须加快采取措施予以剥离。三是借助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借助管理创新强化效率优势,借助商业模式创新创造新体验、新价值,使那些具备强大竞争优势却仍处于传统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能够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领先地位。四是鼓励国有经济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迈进,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跃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当代产业演进与升级的根本方向,也是体现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领域。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应继续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产权结构调整和布局结构优化。鉴于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多数为国有独资公司,因此有必要重塑国有企业的产权模式,继续深化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化、通信、煤炭、钢铁等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行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主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改制重组,进而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在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科技型国有企业开展员工持股,支持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骨干员工持股。
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提高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十四五”时期,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一方面需要加强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国资国企内部改革系统性和配套性。结合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推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进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按照国有企业使命和承担目标责任性质的不同,国有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公益保障类、特定功能类、商业竞争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治理和改革。对商业竞争类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对特定功能类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平台作用,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产业,提升国有经济的主导力;对公益保障类国有企业,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5]通过分类改革,逐渐削减商业竞争类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比重,控制特定功能类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比重,进一步向公共保障类国有企业集中。在追求国有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上体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而实现国有经济动态优化与平衡。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更加注重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协同性。需要协同考虑有利于建设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需要协同考虑有利于解决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垄断问题,需要协同考虑有利于形成兼有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率的市场结构、需要协同考虑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等各方面要求。[3]
(二)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平台作用,引导国有资本服务国家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战略部署,首次提出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并明确提出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要求。因而服务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根本职责使命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功能作用的要求。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通过重组整合、改制盘活、混合所有制、基金运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国有资产流动性,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聚集。“十四五”时期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平台作用,需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市场化机制调整国有资本流向,围绕功能定位和战略任务进行产业投资、资本运作和股权管理。
(三)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自然垄断性产业集中
以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使得国有经济向资源性和垄断性行业集中,但这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整体上呈现低效性,影响了国有企业整体效益的改善。例如,2019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4.1%,分别高于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8.8个百分点和10.1个百分点③。“十四五”时期应加快推动垄断行业改革,通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本向自然垄断性产业集中,利用重组、分拆可竞争性业务和强化产业管制等手段,加快可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进一步提高电力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加快推进油气管网对市场主体的公平开放,健全和完善竞争性油气流通市场。推进铁路运输业务多元化市场主体建设,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的分业经营,完善烟草专卖专营体制,构建适度竞争机制。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
(四)完善国有经济退出机制,妥善处理“僵尸企业”
加大力度妥善处理“僵尸企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充分运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妥善处理“僵尸企业”,盘活大量沉淀资源。不搞“一刀切”,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推进“僵尸企业”处理。通过重组兼并、改制、股权转让、债转股、发行债券等多种方法,让仍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重焕新生。对虽然丧失清偿能力,甚至已资不抵债但仍能适应市场需要、有一定发展潜力和营运价值的“僵尸企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综合运用破产重整、债务重组及和解制度等手段实现企业再生。對那些长期停工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没有生存和发展潜力、扭亏无望、已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营运价值的“僵尸企业”实施自主清算注销、强制清算注销和破产清算。值得一提的是,破产机制是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金融和法律手段,可有效解决“僵尸企业”形成的各类债务链条,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助于社会资源的配置优化、市场效率的改善、社会诚信观念的建设和市场秩序的维护。[HJ1.9mm]
(五)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
世界科技强国普遍采用了举国体制来攻克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如美国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欧盟大飞机研发、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等。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采取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取得了诸如“两弹一星”、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一系列重大成果。现阶段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是制造业大而不优、不强、不稳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究其根源在于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不足。比如,我国高档数控系统、高档液压件和密封件存在明显短板,甚至一些相关产品还被发达国家限制对中国出口。当前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显得尤为重要。从短期来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可以补短板和强弱项,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从中长期来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可以科学统筹、协同攻关,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科技创新竞争的制高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中,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责无旁贷。
注释:
①[JP+2]国有企业,不包括国有金融企业;总量分析使用的是国有企业合并数(含合并抵消),而进行结构分析时数据基于单户企业报表数据汇总是合计数(不含合并抵消),导致合计数大于合并数,故文中分析时主要使用的是占比数据。
②数据来源《202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年版,第37页。
③笔者依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计算而得。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三方面发力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走出去”[N].经济参考报,2019-12-04.
[2]以改革激发活力动力 央企高质量发展态势凸显[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09/c_1126586676.htm,2020-10-09.
[3]詹碧华.央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至2.55%意味着什么?[N].企业观察报,2021-02-26.
[4]黄群慧.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三个原则[J].经济研究,2020(1):14-16.
[5]彭建国.通过国企分类改革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N].中国企业报,2015-11-17.
责任编辑:李金霞
The Effect and Adjustment Orientation of Optimizing State-owned Economy
Zhang Hangyan1,2
(1.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6,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s state-owned econom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the scale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ed,the layout has been further optimized, the pace of going out has been quickened,and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as been strengthened.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have been put forward.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conomy,such as the func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y is not fully and effectively exerted,transfer from the real economy to the virtual economy,"big and no strong",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not balanced.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develop a mixed-ownership economy,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 control, influence, and anti-risk capabilities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and strengthen,optimize and expand the state-owned capital,which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goal and direc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ic adjustment,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ness and synergy of state-owned econom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deepen the reform of monopoly industries,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tate-owne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companies,improve the state-owned economic withdrawal mechanism.This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our country's state-owned economy.
Key words:state-owned economy layou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tate-owne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company; innovation capacit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