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孩子向善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2021-09-22卿前进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9期
关键词:道德感道德教育利益

卿前进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家庭教育的灵魂是教孩子向善,也就是教孩子善意地向世界敞开自己,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做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从人的本质看,过一种道德的生活是人的尊严的体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道德感。过一种有道德感的生活,意味着人不能只顺着自己的私欲行动,同时也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利益等。

从家庭关系来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教孩子向善。父母用自己的善意让孩子感受温暖,在这种温暖中,孩子学会爱自己的家人,形成共建美好家庭的责任心。

从孩子的个人发展来看,向善既应该成为一种终极追求,也确实能带来实质性的回报。一个与人为善、有道德、有责任担当的人,在社会上也会更受欢迎,更能得到大家的尊重与喜欢,因此也就更可能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教孩子向善呢?

首先,父母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性本善的。但也要明白,孩子天性中的善只是一种善端,是一个善的种子,需要后天的教育引导才能表现出来。倘若缺乏相应的道德教育,天性再善良的孩子也可能会因为现实中的各种误导而变成一个不善的人。父母应该努力发现孩子天生的善端,并创造一个环境好好保护这些善端。比如,孩子发现小朋友摔倒想要过去扶,父母可以鼓励这种善意的行为。宠物死了,孩子难过得大哭,父母要理解这是孩子的善端,不要去否定、呵斥。

其次,父母要做一个充满善意的人,并把善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除了言语教育之外,更应该以身作則,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道德榜样,与人为善。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另外,父母要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并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爱自己的孩子。

最后,教孩子向善需要父母对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具有信心。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学校的专业化、对应试教育的强调等都让父母越来越难以参与到孩子的具体知识教育当中,导致许多父母放弃(或者被迫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权,也对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失去信心。

其实,每一位负责的父母都具有朴素的善良意识,都知道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都具备对子女进行基础道德教育的能力。所以,不论什么条件的父母,都应该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自信。当然,父母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能力只是一种基础。现在是学习型社会,想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应该不断学习,比如说接受新的道德观念,等等。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父母也会担忧:真实的社会环境充满险恶,我教会孩子善良,他将来受人欺负怎么办?因此,有的父母虽然知道应该教孩子向善,实际上却教会孩子在社会上不受欺负的“处世智慧”—这看似是在保护孩子,实际上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做法。

一方面,教孩子向善是引导孩子以一种充满善意的心态积极健康地生活,充满善意地处理与世界、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并不是教孩子善恶不分,任人欺负,等等。另一方面,可能确实会存在因为善良而被人利用、欺负而损失某些利益的情况。但是,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安宁,而非一时的利益得失。除了现实利益之外,人还应该有一些超越性的精神追求,正是这些追求让人有了价值和生存的意义。现实中,感受不到幸福的成功人士还少吗?

只有道德的人才真正享有幸福。所以,教孩子向善,孩子才更可能拥有幸福。

(本栏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道德感道德教育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I Love You, Dear China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与现代性启蒙
道德感与自然权利
正义的别样寻求:古代“母杀子”叙事中的悲情与道德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