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台门到八道湾

2021-09-22张映勤

福建文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号院周氏宅院

张映勤

新台门在绍兴,八道湾在北京,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共同的渊源都与鲁迅有关,都是鲁迅的故居。之所以写这两处宅院,是为了消除人们的一些误解。

一 新台门故居非鲁迅一家所有

绍兴东昌坊口的鲁迅故里一条街上,现有两处与鲁迅家有关的宏大建筑群,一处是鲁迅祖辈世代居住的周家老台门,一处为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周家新台门。

台门是绍兴对一些比较像样的房屋建筑群的称谓。石砌的台阶和门框,两扇大门和围墙,里面是天井、走廊、住房、院落等,属于江南风格的深宅大院。台门里居住的基本上都是同族的本家亲戚,也就是说台门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某个家族集聚而居的大宅子。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里提道:“乡下所谓台门的意思是说邸第,是士大夫阶级的住宅,与一般里弄的房屋不同。”也就是说,非有钱人,普通人家是住不起台门的。

台门类似于北方的独门独院,只是规模更大一些,供一个家族或大家庭共同居住,所以一般以姓氏命名,如周家台门、朱家台门、寿家台门等。当然,如果这个家族中有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显赫的功名,为了光耀门庭,也以这些官职命名,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解元台门等。

绍兴自古富庶,文风蔚然,民居相对奢华宽敞,百年前小小的绍兴有三千台门之说,可见有钱人建一处台门在当年是很平常的事情。

鲁迅本名周树人,周家在绍兴是一名门望族,在东昌坊口原有三处规模宏大的台门。覆盆桥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购置修建的,房屋四进,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占地三千零八十七平方米。随着周家后代人口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老台门的房屋不敷使用,鲁迅的八世祖周渭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周家一分为三,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新台门原是老台门东边二三百步远的东昌坊口数处房产,拆掉旧屋建成的六进坐北朝南的新宅院,鲁迅的曾高祖一房移居于此,鲁迅在1881年9月25日就出生在新台门。

在绍兴,鲁迅他们家被称为覆盆桥周家,祖居(周家老台门)分为致、中、和三房,致房底下又分为智、仁、勇三房,周家第九代勇房留在祖居老宅居住,智、仁两房迁到现在的周家新台门。智房下面分为兴、立、诚三房,仁房下面分为礼、义、信三房,鲁迅他们家属于智房下面的兴房。

周家新台门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八十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四千多平方米。

参观鲁迅故居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周家新台门的大门上方,挂着“鲁迅故居”的匾额,人们都以为偌大的一处建筑群都是鲁迅他们家的,其实,确切地说,鲁迅他们家只是周氏大家族的一支,其房产,也就是所谓的故居也只是周家新台门的一小部分,是其中的十几间房子,台门里共居住着周氏家族中兴、立、诚、礼、义、信六个房族,鲁迅他们家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新台门的房屋及百草园是周氏六门的共同产业。台门内的八十多间房屋是按族分配的,鲁迅祖父以下的一家三代人只是住了西首部分第三进的四楼四底一幢中式两层楼房,另有几间厢房和仓间。

据周建人的回忆:

我们新台门有大门(内有门房间)和仪门(挂匾额),这是第一进;大厅是喜庆、祝福用的,是第二进;大堂(也称神堂)是挂新台门共同的祖像、祭祖和停放死人用的,平时只当作通路走,是第三进。另外,在大厅西南还有大书房,供子弟读书用。這些都是公共的。住房是按房族分配的。我们兴房住的是第三进四楼四底,其中一间小堂前(对大堂和小堂的称呼,习惯上加一“前”字)是悬挂兴房祖像的,小堂前东一是祖母和二哥住,楼上姑母回娘家时住;东二前半间曾祖母住,后半间吃饭;小堂前西一楼下是父母住,楼上是长妈妈带大哥或我住。小堂前和曾祖母楼上堆放杂物。……另外,大厅旁的七间厅房,也是我们的。

也就是说,新台门中属于鲁迅他们家自己的房间有十几间,搞不清这个问题,很容易会误以为整个周家新台门都是鲁迅故居,是他们一家居住的宏大宅院。我以为,比较确切的说法,新台门称作周氏故居更为妥当。

1919年12月4日鲁迅最后一次回到绍兴,经过新台门周家六房共同商议,决定将整座新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一起卖给东邻的富户朱阆仙家。房屋易主后,朱阆仙很迷信,怕周家败落的穷气带给他,在建造前把周家大部分地基深翻三尺,称之为挖掉穷气,原来的房屋大部分也拆掉重建,台门内的建筑结构大部分已经面目全非。如今复原后的新台门有三进,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厢房、杂屋等,远非鲁迅小时候生活过的样子,所幸鲁迅他们家居住的两楼两底等主要建筑得以保存。迎面大厅“德寿堂”用于会见宾客、族人聚会宴请之用,香火堂安放祖宗牌位供祭祀之用,属于台门内房族的共同房产,并非鲁迅他们这一支独有的产业。百草园也是一样,它是坐落于台门后面的菜园子,也是周氏家族共有的田产。

卖了房子以后,鲁迅于12月24日接上母亲鲁瑞、妻子朱安和三弟周建人一家迁居北京,从此他和故乡绍兴彻底隔绝,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到绍兴,参观新台门这所大宅院,应该清楚,鲁迅故居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二 八道湾周宅非鲁迅一人所有

1912年,鲁迅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直到1926年南下教书,他在北京主要住过四个地方:1912-1919年,借住西城区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1919-1923年住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1923-1924年借住西城区砖塔胡同61号;1924-1926年住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

1919年鲁迅从绍兴接家人来到北京,周氏兄弟将新台门聚族而居的生活搬到了八道湾胡同。

京津距离不过百多公里,我一年之中总要到北京数次,也许正是因为近,每一次到北京大多是来去匆匆,当日往返。这一次因事耽搁多住了两日,便有意一了心愿,看看周氏兄弟在北京的旧宅八道湾胡同11号。

北京的宫门口二条19号如今辟为鲁迅博物馆,我去过多次,那是鲁迅在北京最后生活的故居。但说起来,八道湾胡同的名气远远大过宫门口二条,不仅鲁迅先生在此生活过近四年时间,写下了《阿Q正传》等名篇,周作人一家更是在此生活了四十八年,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诞生在这里的苦雨斋。八道湾曾经是周氏三兄弟聚族而居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周树人、周作人二人的影响,11号院周宅,曾经成为北京新文化运动名人的聚集之处。当年的这里时常是群贤毕至、高朋满座,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蔡元培、胡适、郁达夫、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许地山、许寿裳、郑振铎等名人数不胜数,出入其间,甚至当年年轻的毛泽东也曾慕名到此拜访。

到了赵登禹路口,知道离目的地不远,便向当地人打听,果然很快找到了八道湾胡同。

胡同蜿蜒曲折,进口处极狭小,走进几十步后方显开阔。这里是一片面临拆迁的平房区,两旁的房屋低矮破旧,拥挤杂乱。问了问胡同里出来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听说是找11号鲁迅、周作人住过的地方,老人热情地转身指了指,“就在拐弯的不远处”。

按照老人的指点进了大门,真是大失所望,昔日的宽敞宅院已变得破烂不堪,里面搭建了数不清的乱七八糟的简陋住房,加上原来的房间格局,院子里住着不下三五十户居民,往日的痕迹已再难寻觅。站在大树下,我只能凭借想象重现八道湾11号院过去恢宏的场景,这就是当年鲁迅买下并修整过的大宅院吗?这就是当年周氏三兄弟阖家团聚的房屋吗?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名篇频出、名人频访的场所吗?时光流逝,物非人也非,曾经的八道湾只能留在文字里,留在记忆中。

谁能想到八道湾之于鲁迅的感情?这是他最为倾心、花费最大精力购下的住宅,经历了多年的离家求学、骨肉分离,他终于准备兑现青年时代的誓言,兄弟三家团圆,奉母养子,使中道败落的周家门第再度中兴。

1919年,鲁迅和二弟周作人都在北京工作生活,大哥树人供职教育部,二弟作人在北大当教授,而母亲、三弟及一家妻小还在老家绍兴,为了接家人在北京定居,年近四旬的鲁迅必须买一处住房。当时北京的房子以四合院为主,大小不一,星罗棋布。为此鲁迅费尽了周折,最终买下了第一处房子,这就是八道湾胡同11号院。

鲁迅在日记中记载:“拟买八道湾罗姓屋”(1919年7月23日),“买罗氏屋成”(1919年9月19日)。11月21日鲁迅和周作人一家“移入八道湾宅”。12月29日鲁迅返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妻子和三弟周建人一家抵京入住其中。

八道湾11号院原来是罗姓的一处坐北朝南的大宅院,院子分为前、中、后三进,外加一个西跨院。院子宽敞,空地较多,便于孩子们活动。鲁迅购得宅院后,对房间进行了必要的修缮。

进门的前院十分开阔,有一排三间一套的南房九间,鲁迅的书房和卧室开始先在中院西厢房三间,后来为了安心写作,改住前院前罩房中间的一套三间房子,他在这里创作了《阿Q正传》等许多作品;中院是整个宅院的主体,有高大的正房三间和东、西各三间厢房,正房东、西两间分别住母亲鲁瑞和妻子朱安,中间的堂屋为饭厅;后院有一排后罩房九间,周作人一家住后院北房的西侧三间,周建人一家住后院中间的三间,东侧三间是客房;西跨院的房子为储藏室和用人居室。

鲁迅当年购买的八道湾11号院,用现在的话说是一处二手房,房款是三千五百大洋,中保人酬金,也就是中介费一百七十五元,加上手续费、改建装修费等共计四千三百八十五大洋。这笔钱在当年价值不菲,1919年的一块大洋现在价值应在人民币二百元以上。这么大的一笔数目,鲁迅一个人是担负不起的,他当年在教育部当科长,月收入三百大洋,既没有在外面兼课,也没有什么稿费收入。房款的主要资金为变卖绍兴周家新台门老宅所得,加上他和周作人两人多年的积蓄、贷款、找朋友挪借等,總之也是七拼八凑才买的房子。宅院的房产主虽然写的是周树人(鲁迅),但并不是由他个人出资,实际上是全家共同所有。为此鲁迅当时还请了几位好友作为证人,订了一份房契,内容是八道湾宅院的房产,共分为四份,母亲鲁瑞和三个儿子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各占一份。鲁迅当时的想法是兄弟三人和睦相处,永不分开,所以把绍兴老家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复制照搬到北京,当然这个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三兄弟同院相处的日子只维持了三年多。

1921年9月周建人因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留下妻子儿女在八道湾生活。1923年7月14日,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义断情绝。8月2日,鲁迅被逐出八道湾,“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房子当时是借住许钦文的妹妹许羡苏的同学俞芬的空房。转年5月,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买了一处二手房子: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现北京鲁迅博物馆)。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八道湾11号院的房产虽然鲁迅出资出力最多,但并非是他一个人买的,是举全家之力,凑钱贷款所购,他们兄弟三人及母亲都享有产权。确切地说,八道湾11号院也不能仅仅说是鲁迅的故居,它是三兄弟共同居住的周宅,尤其是周作人终生在此居住,后期八道湾的名气更多的是源于著名的苦雨斋。

责任编辑林 芝

猜你喜欢

号院周氏宅院
《现代仪器与医疗》审稿专家表
宅院
老宅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白居易洛阳履道里宅院的置石
天 麻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
离奇的凶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