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1-09-22
我们刊物设有小说、散文、诗歌三个投稿邮箱,诗歌邮箱收到的稿件最多,可以用积甲如山形容。福建是个诗歌大省,詩群林立,诗人众多,诗歌活动隔三岔五举办,优秀诗作层出不穷。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隐匿的繁盛存在。(诗真的在现代社会中衰落或边缘了吗?我表示怀疑。)编辑与诗人相遇,总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一首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好诗有标准吗?有。标准不是尺子的精确刻度,也不是称重的准确砝码,而是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浅和普遍接受度多寡的最大公约数。简言之,好诗标准建立在认知(诗本质认识)和认同(接受这种认知)两个维度上。与其说好诗标准,不如说好诗具有的元素和特质。好诗标准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层级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诗标准,但并不代表你的标准成立或被认同。无名诗人有自己的好诗标准,三流诗人有自己的好诗标准,二流一流诗人也有,这些标准有时泾渭分明,有时彼此模糊,有时彼此营养,总之层级之分明显。二是没有边界。钻石的光芒来自多个切面,好诗如钻石,好诗之好来自多个切面。好诗是一个模糊且开放的概念,它永远在等待作品为好诗立下新的标准,突破新的边界。诗人黄灿然说,好诗永远产生于标准建立过程中,标准一旦建立就迅速被坏诗攻占。
把好诗视为名词时,好诗的元素包括境界、想象力、洞察力、语言形式、音调和意象等方面的丰富和高超。把好诗视为动词时,那些读来有震撼力和有感觉的诗皆为好诗,写诗的过程就是发现新的秘密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过程。把好诗视为一种描述时,好诗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比如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诞生了许多好诗。
亮相本期“诗歌头题”的是著名诗人李元胜和他的组诗《四面山笔记及其他》,李元胜的诗有一种感觉主义的穿透力量,这力量十分动人,似乎抓住了又没有抓住。这期还有俞昌雄、阿里、黎阳等优秀诗人的诗作。好诗主义、作品主义是《福建文学》诗歌刊发的宗旨。知名小说家俞胜的最新中篇《维尼》登陆本期“重点推介”,《维尼》写得充满温情,叙事空间开阔。“《福建文学》70年”刊发两位前辈马照南、黄文山的回忆文章,可谓深情款款,祝福满满,激励我们把刊物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