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目标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
——以长三角两所高校预防医学与卫生管理专业老生为例

2021-09-22方九亿吴述银缪应新邹锐涵苌凤水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重点高校中学阶段入学

方九亿,魏 燕,吴述银,缪应新,邹锐涵,苌凤水*

(1.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目标(理想)就是人生的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一旦目标迷失,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1]。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和全新的阶段[2],在我国把“健康中国建设”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并再次确认“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背景下,包括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卫生人才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文献检索到在公共卫生类专业大学生方面对低年级大学生目标相关研究[3-4],但未检索到对预防医学与卫生管理本科老生的跨校比较研究。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分别提出“构建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新格局”和“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协同创新”的目标。本文拟以长三角两所高校的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专业老生(2-5年级)的目标认知情况及其影响为例展开分析,为加强学生目标和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基础,也为长三角高校相关专业之间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公共卫生人力的培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样本调查采用便利和整群抽样,选择长三角具有预防医学与卫生管理专业本科的某普通院校(高校1)和某重点院校(高校2)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两个专业的本科老生(2-5年级)。高校1的调查方法是2021年4月请班级辅导员发到学生群里,高校2的调查方法是,教师2017-2021年利用课堂休息时间请同学填报问卷星问卷。为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保护隐私考虑,全部采用自愿匿名填报。合计回收有效问卷846份(高校1∶470份;高校2∶376份)。

1.2 研究工具和方法

数据收集工具为基于目标设置理论[5]的自拟调查表。调查表基本内容在2017年进行过应用[4],使用情况良好。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对大学的认识和对大学目标的认识。问卷中对大学目标的认识部分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克朗巴哈系数(α)=0.768>0.7][6]。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logistic回归的因变量是入学时目标是否明确、如今是否明确(针对入学时目标不明学生),自变量为性别、年龄(在分析入学时目标明确影响因素时,选用入学时年龄)、家庭所在地、所在专业、所在年级、入学年份(考虑学生样本不是同年入校的,所以纳入作为控制变量)、独生子女情况、中学阶段是否思考过目标等变量。另外,把学校变量也纳入分析,以排除学校差异影响。在如今是否明确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将中学时思考目标情况也纳入方程。相关自变量均运用哑变量进行分析,采用一次性全部纳入法。统计检验方法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学生基本信息

表1是两校846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女生占60.3%,4-5年级学生占59.9%。41.1%的学生是独生子女。高校2样本学生高年级比例较高,城市学生比例高,独生子女比例大。

表1 846名大学老生基本情况 n(%)

2.2 对大学的基本认知

预先设计观点1:上大学就是最大目标,如今考上了,可以放松一段时间。观点2:在大学中,学科成绩非常重要。观点3:大学和高中一样,我只要用功读书,继续沿用中学的方法,就一定能获得好成绩。分析:观点1计算有或没想过此观点学生的现在情况;观点2计算没有此观点学生的现在情况;观点3计算有此观点学生的现在情况。

从表2中可见,对于“上大学就是最大目标,如今考上了,可以放松一段时间”的观点,两校学生入学时大部分都有此观点(包括没想过),目前则大多数都不再有此观点。高校1学生还有此观点的比例(11.7%)大于高校2的学生(5.1%)。从表3中可见,有8.7%的学生一直有此观点或者以前“没想过”现在有此观点,且高校1学生该比例较大(11.8%),60.2%的学生曾经有(或没想过)现在无此观点,一直都没有此观点的比例是31.1%,两校学生在此差异不大。

表2 学生入学时和现在对大学的基本认知情况 n(%)

对于“如何看待学科成绩”的问题,两校学生不论是入学时还是现在均是多认可“学科成绩非常重要”观点,且高校1学生入学时的认可比例稍高,但目前有所下降,高校2学生则有所提高。进一步分析可见,入学时没有此观点的高校1学生中目前仍旧有71.2%,而高校2的学生只有30.8%。可见,前后观点保持一致的比例占多数,说明总体上学习习惯和认知具有较大稳定性。少部分学生以前没有现在有此观点,估计这与医学院学习中有较多内容需要“死记硬背”有关。

2.3 对大学目标的基本认知情况

关于大学生活目标,44.7%的学生表示中学阶段即认真思考过(见表3),而且高校1比例略大于高校2。在入学时目标不明(没想过)的学生中,两校表示目前已思考的学生比例分别是83.3%和87.7%,只有少数(14.6%)仍旧没有认真思考过。目前两所高校学生进行目标思考的比例已经达到86.5%。

表3 大学生目标有关项目认知情况 n(%)

在入学时高校1学生目标/人生规划目标已经明确的比例(26.2%)显著大于高校2(13.8%),大部分学生不明确(包括没想过),而且两校前期目标不明确的学生目前目标明确的比例分别是56.2%和45.1%。如果假设入学时目标明确的学生目前仍旧明确,则高校1和高校2学生目前目标明确的比例分别是67.7% 和52.7%,而实际上两校分别存在9.8%和13.5%的学生入学时目标明确而现在自报不明的情况,由此导致目前实际目标明确率分别是65.1%和50.8%(两校合计58.7%)。

从表3中可见,高校1的学生中学阶段参加过相关培训或课程的比例,以及进行过有关阅读的比例均大于高校2,而两校父母长辈指导的比例和同学(同辈)之间讨论的比例非常接近,均略大于50%。在前期目标不明的学生中,如今高校2学生同辈或同学之间讨论的比例明显大于高校1(83.0%>70.6%),其他三个项目则两校差异不大。

2.4 对目标和规划进行思考的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中学阶段是否思考过目标进行分层分析发现(见表4),所有因素都有统计学意义:第一,在入学时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中,两校曾经进行认真思考过目标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7.2%和80.8%;第二,在中学阶段,参加过培训、进行过专题阅读、父母长辈有过指导或同学之间有过交流的学生中思考过目标/人生规划的比例都更高。进一步分析前期目标不明的671名学生的如今情况(见表5),发现除了高校1的学生是否思考对大学参加培训没有影响以外(P=0.06),其他影响因素的规律都与入学时相同。

表4 学生中学阶段是否思考过目标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n(%)

表5 入学目标不明的学生如今思考目标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n(%)

2.5 父母长辈是否指导与学生个人背景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表6可见,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影响两校学生中学阶段父母长辈指导的共同影响因素。独生子女家庭中学生的父母长辈对小孩关于个人目标/规划的指导比例更高,城市学生父母指导比例高于农村学生。另外发现高校1学生的年级和入学年份因素也是影响因素。分析前期目标不明的学生如今父母长辈指导的因素发现,家庭所在地是唯一共同影响因素,高校2中生源是本市的或独生子女学生的父母长辈指导比例都更高。

表6 学生中学阶段父母长辈指导情况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n(%)

2.6 目标明确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前期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分析如今目标明确的影响因素发现(见表7),第一位影响因素仍旧是目前是否认真思考(OR=11.30),其次是年龄、同辈或同学之间的讨论和年级因素,同时还发现高校1前期目标不明学生目前明确比例也更大(OR=2.15),前期性别因素和专题阅读情况在此处已经不是影响因素。另外,中学时认真思考过目标情况对如今的目标明确也没有影响,说明目标明确与否主要受近期思考情况影响。研究发现,地域因素、独生子女与否、专业、入学年份、专题阅读和父母长辈指导均不是目标明确情况的影响因素。

表7 入学目标不明学生如今目标明确情况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与建议

有学者研究表明,学生如果能有清晰的目标,对个人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7]。公共卫生专业属于医学领域中的相对冷门学科,学生易产生懈怠和迷茫心理[8]。

第一,大部分学生对大学有正确的认知且入学以来有提高趋势。研究发现,两校学生认知表现出略微不同的特点,普通高校学生的基线认知水平(如学习方法)略高于重点高校学生,这可能与重点高校学生高中成绩更好,由此反而有更大的思维惯性[9]。但在进入大学以后,重点高校学生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第二,较大比例学生的大学目标仍尚待明确,且存在校际差异。有研究发现,生活目标明确程度能够有效预测大专学生抑郁水平,而抑郁能够预测学业成绩,因此目标明确程度与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有正向联系[3]。然而本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学生目标明确率高于重点高校,重点高校部分学生仍没有明确自己的大学目标和规划。这可能与重点院校的学生潜在面临更多机会和选择有关。研究同时发现,普通高校的学生中学阶段参加相关培训或课程的比例,以及开展有关阅读的比例均大于重点高校学生,这可能与重点高校学生中学阶段相对成绩更好,花在学习上时间更长有关。

第三,个人因素是学生明确目标的第一因素。研究发现,中学阶段学生是否认真思考过目标对于大学入学时目标明确状况有非常显著影响,大学阶段也表现出同样规律。这提示:提升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重要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定是内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外研究也发现高中阶段的认知因素与自我效能感直接相关,而自我效能感可提升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10]。

第四,不同背景学生在父母长辈指导方面存在差异,但父母长辈的指导效果不如同学或同辈之间交流讨论。研究发现,在中学阶段,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进行指导的比例更高,而且父母对前期目标不明确的独生子女学生关注程度也更高。另外发现城市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普遍超过农村地区父母,这可能与城市学生家庭的经济基础更好、父母教育水平更高、对子女的期望也更高有关[11-12]。但本研究发现,父母长辈指导对学生目标明确不产生显著影响,反而同辈或同学的交流讨论对目标明确有显著促进作用,老生带新生的模式就属于发挥同伴教育作用的一种有益尝试[13-15]。

根据本研究发现,建议如下:第一、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发展目标和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着重增强大学生的目标意识[16],帮助学生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考虑低年级大学生的目标明确率较低,因此建议尽早干预[17]。当然目标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形成目标的时间有所差异又是完全正常的[17]。第二,研究提示,认真思考是学生明确目标的最重要因素,但基于以下两个研究发现:近期思考效果大于远期,存在前期明确而现在不明确的可能,因此可推论出,确立个人目标/人生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有必要养成持续思考的习惯。第三,不同高校学生在目标认知和影响因素方面存在一定校际差异,各有长处和短处,这就为加强校际交流提供了可能和基础,比如重点高校学生可以学习普通高校学生个人目标较为明确的优势,通过自己思考和多方努力,尽快明确奋斗目标,而普通高校学生可以学习重点高校学生较为积极主动、调整适应能力强的优点,以及同学或同辈之间交流与讨论更多的特点。第四,父母长辈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建议从中学阶段就注意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及规划能力,其效果要好于亲自指导。本研究发现,中学参加讲座、培训等活动可起到促进明确目标的作用,因此提示高中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需参加一些有关大学目标/人生规划的讲座、培训或课程。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样本量有限,导致统计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未必就不是影响因素。第二,尽管两所学校和实际在校生相比,总体实际填报率在70%左右,且部分年级接近普查,但仍旧属于方便抽样,建议有关结论外推时需谨慎。第三,本文关于中学阶段的一些问题调查,由于采用的是回忆方式,可能会存在回忆偏倚。第四,本文分析的是目标的基本认知,不涉及具体目标和优先次序的选择,该内容将进行另文分析。

猜你喜欢

重点高校中学阶段入学
古人的入学仪式
开展人工智能课程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以中学阶段为例
入学通知书
重点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的研究
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
俄罗斯政府向21所重点高校拨款99亿卢布
入学面试
社会正义视野下我国重点高校学费制度之审视与设计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