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语言媒介渗透内在情感

2021-09-22汤佳雯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肥皂泡语言文字词语

汤佳雯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的语言为核心,语言中包含了重要的价值体验,既有丰富的内涵,更有独特的情感资源。因此,对文本的情感渗透就需要建立在鲜活的语言文字之中,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三下中《肥皂泡》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紧扣关键语言,夯实情感渗透之基

散文类文本的创作,作者尤其关注遣词造句的锤炼,因此很多关键性语言都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蕴。面对这一系列的关键性词语,教师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层面上,而应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这些关键性语句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积极解构所裹挟的情感元素。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这个语段重点描写了制作肥皂泡的过程,其中一系列的关键性词语,语言运用既精准,又形象,使得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比如表示动作的“搅拌”、表示状态的“溶化”、形容肥皂水的“粘稠”等词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深入理解,精准把握其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与“轻悠悠”整合,从而窥探这些词语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所揭示出来的情感状态。比如制作肥皂水过程中的动词,就带着作者的一股兴奋劲和愉悦感,尽管过程相对烦琐,但作者在描述时却显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轻悠悠”,就赋予了吹肥皂泡一个清新亮丽的浪漫感和诗意,蕴藏了作者对于吹肥皂的喜爱以及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于关键性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体悟语言所包裹的情感元素,形成基本的情感体验,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独特形式,蓄积情感渗透之源

著名诗人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文本情感的渗透和感知,不能仅仅依托于文本的内容信息,同时也需要从具体的言语形式入手,让看似不能说话、不能表意、不能抒情的形式,散发出丰富而独特的意蕴和情感。

以教学第五自然段为例,作者在想象肥皂泡飞起来时,这样描写肥皂泡的状态:“……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一连运用了四个“那么”,不仅语言节奏鲜明,同时也从不同的维度展现了肥皂泡的状态。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语段中“圆满”“自由”“透明”“美丽”这些词语所描写的外形、所展现的状态外,还要让学生运用朗读体悟的方式,并尝试借助对比的策略,将课文中并不表示具体意思的“那么”等词语删除,在辨析两种不同形式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时,组织学生相机洞察与思考:作者连用四个“那么”,所形成的排比句式,渗透了哪些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画面。学生在朗读中,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浸润在语言文字和形式所形成的画面中,感受到四个连用的“那么”所传递出来的是对肥皂泡迫不及待的赞美之情。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从语言的形式入手,分别运用了朗读感知和对比辨析的手法,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内涵之中,在积极品味中蓄积了情感之源,为悄然无声地情感渗透储备了认知。

三、链接生活体验,唤发情感渗透之魂

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教学对于情感的渗透绝对不能与学生的生活脱钩。只有借助于生活中的体验和资源,积极还原和激发学生原始生活的储备,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的语言,与文本语言形成无缝而亲密的对接。

比如课文第四自然段吹肥皂泡中,作者进行了细腻性描写:“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使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很显然,这一段描写完全源自于作者在玩肥皂泡时,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虽然语言文字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将匹配的生活情境融入其中,可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为此,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吹肥皂泡的感受,如果孩子没有玩过吹肥皂泡的经历,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时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比如在担心时,“悬着心”的忧虑、“仰着头”的期待、“屏住呼吸”时的紧张等一系列明确而复杂的情感,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在心思之中。最后,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将从语言文字中所读懂的意思、所体悟到的情感,直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以直抒胸臆等方式,走进文本,走进情感化的世界。

纵观这一教学流程,教师始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于从文字信息到情感渗透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转变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同时在与生活的对接过程中,唤醒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真正推动了学生感知语言、体悟情感能力的发展。

四、构建可感情境,催发情感渗透之巅

任何一种语言的感知与洞察,都要依赖于具体而可感的情境。没有情感的浸润,自然也就无法真正洞察其中所蕴藏的奥妙,就会异化为“空手套白狼”,从而失去了语言品味的实践性价值。因此,教师要针对文本中语言所描绘的场景,创设出鲜活可感的情境,将学生的身心意识全部融入其中。

還以教学第三自然段为例,作者描写吹肥皂泡时,用了“吹起”“一提”“落了下来”“空中飘游”等一系列的动词,而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肥皂泡外形时,又运用了“颤巍巍”“光影凌乱”等一系列学生并不容易理解的词语。试想,如果仅仅让学生生硬地感知,凭空的想象,肯定是无法真正体悟语言的魅力,语言所承载的情感资源,也就如同虚设。对于难懂的词语,如果仅仅靠查阅工具书或者仅仅是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所得必然也会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创设积极可感的情境,事前就购置了吹肥皂泡的相关材料和工具,组织与孩子一起在课堂中一起玩起了“吹肥皂泡”的故事,将课文中所描写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为鲜活的画面。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完全让学生采用机械化、生硬化的方式,将学生全部的身心和意识局限在语言符号上,而是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实践性操作,积极展现文本中的价值体验和情境,让学生在可感的课堂氛围中落实和强化,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总而言之,语言中有信息、有观点、有内涵,也蕴含着情感,语文教学对于情感的渗透,就需要借助于文本语言这一载体,通过理解关键语言、品析独特形式、还原生活体验,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语言之中,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感思。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肥皂泡语言文字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十二月·肥皂泡泡
找词语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词语欣赏
吹肥皂泡
肥皂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