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撒一颗文化的种子

2021-09-22王超琼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爱莲说周敦颐随文

王超琼

《爱莲说》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片文言散文,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周敦颐的一首古体议论文。莲花,曾经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然而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纷纷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文言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一、体察涵泳,文章赏析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细致描绘了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和天真自然、不俗不媚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笔直挺拔、不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就像傲然不群的君子,需要尊重,凛然不可侵犯。

这部分所写实际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古风古韵的背景音乐、意境悠远的吟诵调,让学生们一下子进入到《爱莲说》的美妙情境之中。可从标题入手,分三大环节:品“莲”——品人格特质,品写作角度;析“爱”——析作者独特的情感;悟“说”——了解文体,探究作者的志向。在清晰的问题链中,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确立如莲般的志趣追求。

二、深入思考,提出问题

1.“淤泥”指代官场上的不正之人,所以“出淤泥而不染”,然而“清涟”则是比较好的意象,为什么作者要说“濯清涟而不妖”呢?

2.“淤泥”和“清涟”是否与后面的“牡丹”“菊”有一定的联系。

3.《爱莲说》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为什么独推崇莲花,有什么深意。

如何在文本理解中体现,这样的经典文本,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让他们能够真正积淀深层的文化底蕴。围绕“经典文本的文化价值”这一话题,我在此作了深度挖掘。

三、随文学习,适度有用

《爱莲说》教学中应该不只是从概念的角度上来生硬地介绍“说”这种文体,而是结合着文本中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去体会特点的教法,这符合课程标准中的把握静态知识的原则:“随文学习,适度有用”,即:让学生建立一种知识运用的情境,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理解一些静态知识。哪怕是字音、字形、字义,也可以体现这样的理念。字音、字形等只有在具体的运用情境中,才能获得鲜活的意义。比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淤”所蕴含的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染”字里“九”包含的颜色之多,这些地方推敲一下,在学生形成理解的过程之中,就能落实我们对静态知识“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方法了。

四、文化范畴中的君子理想

在探讨“清涟”问题时,应该超越原有框架的理解方式。针对上面内容提出思考“清涟本来是好的,为什么作者还要说濯清涟而不妖呢?”我们要把它纳入到君子品格的文化范畴里来理解,而不是把它纳入到两元对立的思维框架里:清涟是一种正面的价值追求。但又不是一种故作清高,司马光有言“以矫俗来干民”,用这样一种自己的不入俗流、特异独行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是一种君子品格,中庸之道。

五、文化脈络中的莲花人格

面对“周敦颐为什么独宠莲”的疑问,经过梳理“莲”的文化发展脉络,我发现:从诗经里“出现”,到屈原赋予它高洁品格的象征,到宋明理学这里莲花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理想寄托物(宋学“关、闽、濂、洛”四个流派,“濂”就是濂溪先生周敦颐)。因此可以从文化脉络角度去理解:宋明理学是儒、道、佛合流而形成的中国文化的一种新的学说,是对儒家元典一次重新的挖掘和阐释。对“莲”的推崇至少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潜在影响。教师在执教之前可以读一读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相关论著,多一些深层的理解。

六、语言形式中的情感推进

教学时老师还可以关注文章的语言形式,如《爱莲说》中三次“爱菊、爱牡丹、爱莲”的顺序变换:结尾的抒情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里的顺序和前面不完全一致。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莲的人格理想的敬仰——作者不是遗世独立、不识人间烟火,他是带着非常深刻的现实关怀提出来的。最后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实际上表达了周敦颐对于现实的深沉感喟、深广思考。这种人格理想,实际上也正是他所追求的君子品格的重要内涵之一。

七、随文思考,教师感怀

世间花草树,繁类万种,而世间之人又何尝不是?千人千面,万人万性,比之自然界的花木,要更为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取向,总是在寻找着,能够与各自产生共鸣的事物。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吸引,正所谓物以类聚,便是如此道理,不存在贬义或者褒义。

然而这种人,自古以来便为数不多,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太过清寒,得不到认可,不符合这个世上大多数人的观念。世人十之八九,都在追求着荣华富贵,希望得到物质上的富足,也正因如此,人们才偏爱牡丹这种富贵之花。不要说是人庸俗,因为这是生活的根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过得富足,这是人的天性,几乎所有人,都存在着对于财富的向往。

但是在向往富贵的同时,人们往往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坚守本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以在滚滚红尘中独善其身。而另一种则是丢掉原则,放下节操,投身于名利的海洋中无法自拔,越陷越深,直到彻底失去良知。其中第二种占据了多数,同时也造就了世间的环境,就像此文中所写,清水之下,一片淤泥,污浊不堪。

因为菊花的生长环境,本就在清寒之处,世人对于牡丹富贵的追求,固然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

猜你喜欢

爱莲说周敦颐随文
爱莲说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周敦颐赏莲图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爱莲说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