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记”入手让游记教学不走偏

2021-09-22吴春花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龙洞游览游记

吴春花

对于游记类文本的教学,一般存在两种模式和思路:一种是紧扣游记描写的景点,从内容信息层面展开教学;另一种则是紧扣游记的文体特征,从文体性层面展开教学。这两种教学究竟孰优孰劣,不妨再度审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定位: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游记教学不能人为地将这两种教学行为完全割裂开来,而需要巧妙地从惯有的模式中突围出来,强化两种模式之间的融合,紧扣“记”字,凸显游记类文本的教学核心。笔者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中《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一、整体把握,在梳理中明晰“记”之踪迹

顾名思义,游记即为游览经历之所记。游览是依照一定的顺序展开的,游记自然也有着客观存在的内在顺序。因此教学游记,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厘清文本表达的内在思路,探寻作者蕴藏在课文中的游览顺序,一方面为学生深入感知景点的特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更加深入地洞察文本的内容提供支撑。

《记金华的双龙洞》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地区双龙洞的经过,课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地点也较多,作者是怎样做到井然有序地娓娓道来的呢?在扫清生字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性视角对作者记录的“游览顺序”展开点拨和引导:第一,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着“金华双龙洞”究竟描写了哪些内容,并将作者所涉及到的地方圈画出来。第二,依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绘制从“路上”一直到“出洞”整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地点:如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并按照这一顺序为作者绘制路线图。第三,以作者的视角参与其中,尝试将这些地点以串联组织的方式进行统整,感受游记移步换景的构思方法,充分感受描写内容与地点转移下形成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做到整篇文章内容丰富却不紊乱。

二、丰富内容,在辨析中感知“记”之内容

很多学生经常外出游玩,家长和老师也会布置游记的写作任务,但学生最初写作最大的缺失就在于面面俱到,什么都要写,恨不得将所有的内容都写进作文中,最终导致游记七零八落。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经历和遇到的素材,不会进行统整和删选。从这个角度来看,叶圣陶先生的这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可以展开这一维度的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拓展从百度百科中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全方位介绍,并引发学生思考:既然双龙洞拥有如此丰富的素材,作者为什么绝大部分都没有写,而是选择了课文中的内容。其次,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一次游览还可能会有哪些经历?比如一路上游客的闲谈、景点处其他游客的表现,甚至是一些小商小贩的“兜售”,可为什么作者对于这些所遇到的真人真事,却只字未提呢?教师通过这两步的教学,重在让学生认识到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有什么,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写进作文中,从而在“经历了什么”与“选择了什么”两者之间的对比中,洞察作者选择素材的智慧,并由此通过借点带面,积极推动学生实践运用的目的。

三、聚焦语言,在感知中把握“记”之特点

游记重在写景,其核心就是要展现景物内在的美。只有聚焦并着力于景物与众不同之处,游记的文字记载才更有价值,否则千篇一律,则迥异之美就难以真正地体现。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游记时,不能仅仅关注作者写了什么景物,而需要紧扣关键性词语,体悟这些景物的特点,洞察这一处景物与别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这篇课文最核心部分,就是对内洞的描写,作者也借助于语言文字着力展现了内洞的黑、大、奇。比如“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等语句,展现了内洞之黑;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段中“不知道有多宽广”“内容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等语句,感受并想象内容之大;也可以从语段中具体罗列出来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以及各种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内洞之“奇”。

提取并聚焦关键性信息,对于四年级学生并不难,因此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设定在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深入品读上,注重对学生情感的交流和分享,让学生在积极感知与内化的过程中,既感受课文介绍景点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感受這些关键性词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从而在感知、悦纳和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于游记的感知意识。

四、悉心揣摩,在品味中提炼“记”之视角

从这篇游记一路走来的过程来看,不同的地点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处的位置也不同,因此所形成的观察视角也是不同的,最后所描写出来的文字也是完全迥异的。以描写洞口来看,作者开段就直接点明“在洞口抬头望”,不仅表明所处的地点,更揭示了自己的观察方式。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洞口的描写,以“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等关键性词语展开描写与表达。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辨析,作者为什么会想到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洞口的特点呢?除了洞口本身客观的状态之外,同时不能忽略的就是作者的观察位置和描写视角。而在具体描写洞口大小时,作者为了突出其大,以“在那里聚集一千或者八百人开个会”作为类比对象,借助于“不觉得拥挤”的感受与评判,带领读者一起走进了洞口的世界。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不再将自己的思维停留在辨析信息和理解内容的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言语形式和表达技巧上来,最终促进了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内化。

五、对话作者,在体悟中明白“记”之感受

游记一定是裹挟着作者内在独特感受的文字,作者需要将自己对于这一处经典的感受融入文字,否则写出来的文章,绝不能成为一篇真正的游记。

以这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作者描写“过孔隙”的一段堪称这篇文章的经典之处。其实,一个空隙实在是过于普通,并没有什么可写之处,但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这一经历独特且逼真的感受,引发了众多游客的共鸣,使得这段文字有了独特而神奇的生命力量。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语段中提取并关注展现作者内心感受的词语,比如“眼前昏暗了”“还能感觉左后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等,都将过孔隙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和体悟聚焦起来,从而赋予了这篇游记独特的内涵和情感。

无论是阅读层面,还是表达层面,这样的范例都是学生进行品味和借鉴的重要资源,只有真正融入其中,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内在的语言表达魅力,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并更好地积累方法,为推动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奠定基础。

教师要借助“记”的过程本质,巧妙利用内容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助推学生言语素养地不断提升,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综合性能力的生长。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双龙洞游览游记
移步换景,妙写游记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游览乘法大观园
景美篇之行踪清晰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快乐的国庆节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美术馆游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