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应从学生的生长出发
2021-09-22李曼
李曼
孟晓东在《用生长定义教育》一书中指出:语文课堂的对话是将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是基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和基于语文教学的本体要求,需要从对话的角度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本质,在“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上联下挂”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教学为例。
一、对话的视域:实现语文经验的“瞻前”与“顾后”
“统编版”语文教材提出了具体而明晰的语文要素。《一棵小桃树》在阅读提示当中编者给出了本文的学习基本提示:“小桃树与作者的情感联系,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语文学习需要语文经验的“瞻前”与“顾后”。在本单元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二者都是抒情散文,但又有所不同。在语文学习当中,就要让学生已经具有的语文经验在新的文本阅读当中得到运用,不断地生长,这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之一。在执教《一棵小桃树》时,教师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视域:
1.植物比较
师:同学们,这两篇课文都是散文,写的都是植物。一个是紫藤萝,一个是小桃树,从我们对植物的元认知角度来看,这二者有什么不同?
生1:紫藤萝是一种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而小桃树本身就是农村随处可见的落叶乔木。
生2:“紫藤萝瀑布”是宗璞女士“美的发现”,“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经历的化身。
生3:两者“物象”不同,表达的“意象”也不同。
2.作者比较
师: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篇散文的作者在写作本文的时候,心境与情境有什么不同呢?
生1:宗璞是因为弟弟生病有感而发;贾平凹是在迷茫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看到未来而作。
生2:两人都写了现在的“紫藤萝”、过去的“紫藤萝”;现在的“小桃树”、过去的“小桃树”。
3.编排比较
师:同学们,这两篇课文,编者在处理上有哪些不同呢?
生1:第一篇课文有“预习”作业,第二篇没有安排“预习”。
生2:《一棵小桃树》有五处“批注”。
生3:两篇课文的课后作业也不同。
从以上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执教的过程当中把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了联系,把学生的文本认知与作者的生活经验进行了联系,这样学生就重新构建了从“这一篇”阅读走向“那一篇”阅读的路径。中学语文学习是以多篇文本的组合为教学单元,这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瞻前顾后”。首先,是知识的前后联系,进一步了解散文都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寄托;其次,从语文能力的角度,从言语之美到言语之朴实,这是语文知识的前后比较;再之,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读懂散文需要联系作者的身世,作者的情感,实现语文能力的生长。
二、对话的视线:实现学科本质的“左顾”与“右盼”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就要从语文基本素养出发,“左顾”语文的知识与能力,“右盼”学生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实现言意共生。
例如在《一棵小桃樹》中,品读小桃树的“没出息”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散文中饱含“寄托与感叹”的本体性知识,是学习的重点,教者这样设计“左顾”与“右盼”的结合。
师: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大家先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看看想到了什么?
生1:我读的句子是“它长得很委屈”,我觉得“委屈”这个词写出了小桃树的“没有出息”。这一个长句子把小桃树生长的枝黄叶瘦的特点写出来了。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同学们,作家贾平凹说小桃树长得“委屈”,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什么?
生1:小桃树长得瘦弱。
生2:小桃树长得不幸福。
生3:小桃树长得难看,长得不健康。
师:同学们,你们的理解是有道理的,这里的“委屈”就包含了瘦弱、难看、不健康、不幸福等意思。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贾平凹不直接用上这些词,而是用“委屈”一词呢?我们会说“这个人长得委屈吗?”
生(齐):不会。
师:同学们,贾平凹是一个大作家,大作家用词是经过仔细推敲,反复斟酌的,我们仔细地打量这个词,竟然从中读出了这么多的意思。陌生化的用词,有助于表情达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通过“委屈”这个“言”,去表达对小桃树生长过程逼仄这个“意”。从书本知识过渡到生活知识,从作者语言联系到学生语言,从书本的隐蔽内涵走向言意表达的共生与开放,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左顾”就是要求我们找到文本中隐含的教学价值,“右盼”就是与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实现言意共生。
三、对话的视点:遵循语文学习经验的“上联”与“下挂”
首先,与作者生活联系。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中学生在对文本的理解上,由于语言具有跳跃性,因此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了解写作的背景,作为阅读的起点,这样就为学生们阅读做好了铺垫。贾平凹曾说:“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人生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其次,与意象之美联系。散文具有“神不散”的特点。作者进行散文创作,都要营造出一种“意象”。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感悟,提高散文当中所蕴含的意境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在《一棵小桃树》教学当中,教师就要围绕小桃树不断地逼近小桃树的本质,让学生体会作者与小桃树之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感悟贾平凹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作者在进行散文创作的时候,所蕴含的情感往往不是直接表达,教师就要抓住作者笔下的“物像”,找到情感表达的调子,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与作者情感时刻同频共振,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
最后,与作品情感联系。散文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寄予,通过朗读,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中蕴含的情感,是“上联下挂”的学习形式。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的回忆,进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抒发了自身的感受,那么在朗读的时候,抓住关键语句,就有助于学生获得文章的情感内容,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总之,引导学生走向阅读教学的深处,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动态平衡,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东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