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转移规律的分析研究

2021-09-19马俊杰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淋巴结

马俊杰

【摘要】目的  探讨T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与其转移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95例T1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与转移规律。结果  95例T1期NSCLC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39例,占比41.05%(39/9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性别与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胸膜侵袭与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cm、肿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袭是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9例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其中肺门淋巴转移16例,占比41.03%(16/39),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占比30.77%(12/39),肺门与纵隔淋巴结均转移11例,占比28.21%(11/39)。結论  肿瘤直径>2.0cm、肿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袭是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淋巴结转移较为活跃,具有多发性、跨区域纵隔转移等特点。

【关键词】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胸膜侵袭

肺癌作为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癌症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随着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T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T1期NSCLC患者,外科切除是首选治疗措施,可通过切除病灶控制病情,但部分T1期NSCLC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增加术后复发风险。因此,及早筛选出具有高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患者,并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可为临床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95例T1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与转移规律。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95例T1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临床相关诊断确诊;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存有神经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全身性感染者。

1.2  方法

收集患者手术病历,整理数据,记录其年龄、吸烟、性别、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胸膜侵袭一般资料。

1.3  观察指标

(1)记录所有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况。(2)分析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3)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表达,χ2检验;计量资料“ ±s”表达,t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淋巴结转移情况

95例T1期NSCLC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39例,占比41.05%(39/95)。

2.2  T1期NSCLC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吸烟、性别与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胸膜侵袭与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T1期NSCLC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cm、肿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袭是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4  淋巴结转移规律

39例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其中肺门淋巴转移16例,占比41.03%(16/39),纵膈淋巴结转移12例,占比30.77%(12/39),肺门与纵隔淋巴结均转移11例,占比28.21%(11/39)。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T1期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受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影响,部分T1期NSCLC患者预后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淋巴结转移作为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会给NSCLC预后造成众多影响,临床手术治疗时需辅以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以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临床应尽早明晰NSCL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转移规律,以指导临床医师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95例T1期NSCLC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39例,占比41.05%(39/95),提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较多,需予以重视。本研究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cm、肿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袭是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发现:(1)肿瘤直径>2cm:随着肿瘤直径的不断增大,肺内受侵犯淋巴管网增多,导致胸膜与支气管受到侵犯的概率越高,淋巴结转移机会亦相应增大。(2)肿瘤Ⅱ+Ⅲ分化:肿瘤分化等级越高,其侵犯部位越多,故发生淋巴结转移几率越大。(3)有胸膜侵袭:当胸膜受到侵袭时,此时癌细胞已不再肺局部,已浸润到脏层胸膜,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研究结果还显示,39例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其中肺门淋巴转移16例,占比41.03%(16/39),纵膈淋巴结转移12例,占比30.77%(12/39),肺门与纵隔淋巴结均转移11例,占比28.21%(11/39),提示淋巴结转移具有多发性、跳跃性等转移规律。

综上所述,T1期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肿瘤直径>2.0cm、肿瘤Ⅱ+Ⅲ分化、有胸膜侵袭,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发、跳跃、跨区域纵隔转移特征,临床针对T1期NSCLC患者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张娇,赖远阳,孙盈,等.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9,27(18):3238-3241.

[2] 张惠姗,王捷忠,张伟,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化疗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9,53(4):235-240.

[3] 李高,何妍,蔡仁中,等.非小细胞肺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特点和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9,24(9):1675-1678.

[4] 蔡磊,梁津逍,陈倩,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2组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和淋巴结清除范围选择[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2):232-234,238.

[5] 申磊磊,云天洋,郭俊唐,等.左侧非小细胞肺癌4L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12):1793-1798.

[6] 王娟,齐丽萍,李晓婷,等.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10):1490-1494.

猜你喜欢

淋巴结
筛查浅表淋巴结病变,就选超声
摸到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宝宝淋巴结肿大怎么办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淋巴结单个肿大需警惕
淋巴结:身体健康的“烽火台”
脖子上的“小黄豆”是什么
淋巴结肿大原因何在
颈部淋巴结肿大啥原因局部炎症、结核、肿瘤等都可能引起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