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21-09-19余露茜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积极心理状态、焦虑、抑郁三个指标调查了600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以期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心理健康素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1)心理健康素养与积极心理呈显著正相关;除心理健康知识维度与焦虑、抑郁不相关外,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其他维度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心理健康素养中的求助行为与自助技能两维度对积极心理状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健康素养对焦虑和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焦虑;抑郁;
基金项目:贵州医科大学2020年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基于心理健康素养视角”(JG202022)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个体的何种心理素质使得其能够用应对好心理冲突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心理健康素养或许能解答部分答案。与我们以往熟悉的“心理健康素质”有所不同,广义的“心理健康素养”可以定义为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 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涉及到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与原理、心身健康、危机干预、特定心理疾病的识别、心理急救、情绪调节等技能、减少病耻感和心理求助态度等方面。国家卫健委2019年就曾提出,作为“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的第一项结果性指标,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那么,拥有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就能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么?这一问题的结论仍有待商榷。有学者在其2018年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意识与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由此,本研究以期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素养是否确实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程度如何, 哪些成分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等问题。鉴于学界对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众多,本研究参考崔红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应包括不存在心身症状,同时存在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定义,选择积极心理、焦虑、抑郁三个指标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贵州某高校在校生中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1份,有效回收率为90.2%。其中男性246人,女性295人;大一学生274人,大二学生116人,大三学生151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心理健康素养问卷(MHLq)成人版
采用Dias等人于2018年编制的心理健康素养问卷(Mental 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 MHLq)成人版,问卷由原作者提供并授权使用。该问卷评估了包括包含心理健康与疾病的相关知识、偏见、求助行为和自助技能4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分数越高代表个体心理健康素养越好。该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9。
2.2.2 簡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
采用Keyes编制,尹可丽等人翻译检验的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该量表共14个题目,考察了个体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自主和掌控环境、社会贡献、社会融合、社会成长、社会接纳等方面内容,采用6级计分,得分越高则积极心理状态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4。
2.2.3 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
广泛性焦虑量表由Spizer等人于2006编制,该量表共7题,采用4级计分,0-4分表示个体无焦虑,随后按等级划分,分数越高则焦虑情绪越高;该量表广泛应用于焦虑障碍的筛查与辅助诊断;其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1。
2.2.4 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
该量表共9个题项,4级记分,0-4分表示个体无抑郁,随后按等级划分,分数越高代表抑郁状态越严重,该量表广泛用于抑郁症的筛查与辅助诊断;其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1。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应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及心理健康状况描述
由于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在国内并无大学生或大学生群体的常模,故将数据与量表得分的理论中值2.5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处于中上水平,积极心理状态同样与量表的理论中值3分进行比较,大学生积极心理状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详见表1)。对数据频率进行进一步分析,39.6%的个体无焦虑感,48.8%的个体处于轻度焦虑状态,有中重度焦虑感的个体占到了11.6%。无抑郁情绪的个体占比30.8%,51%的个体存在轻度抑郁情绪,另有18.2%的个体存在中重度的抑郁情绪。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分析
使用Pearson积差相关对心理健康素养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心理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显著正相关;除心理健康知识外,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及其余维度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详见表2。
3.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对心理健康状态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心理健康素养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发现心理健康素养中个体的求助行为和自助技能对个体的积极心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详见表3);表明遭遇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愿与行为及心理自助技能的提升将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体诸如自我接纳、生活目标、社会成长、生活满意度等积极心理状态。
使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心理健康素养对焦虑、抑郁的影响,发现心理健康素养对焦虑、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越高,焦虑和抑郁的情况越少。详见表4。
4讨论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素养现状
本次研究中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与樊江霞的研究对比略低,焦虑、抑郁与陈江媛等人的研究相比,抑郁的分相差不大,焦虑得分略高。总体来说,本次研究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以往研究的情况相差不大,同时,结果也有取样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由于心理健康素養现在并无全国大学生常模,使用理论中值的比对方式是有缺陷的,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情况。仅就得分来看,结果相对乐观,推断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次样本中有近一半为医学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内容上大概率会接触到特定心理疾病的识别与诊断的信息,其专业学习背景也更有利于这一类学生降低病耻感,提升求助意愿与行为。
4.2 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水平与焦虑、抑郁不相关,与以往陈祉妍[2]的结果相似,可能是由于知识的掌握和提高相对容易,而调节自身的焦虑感与抑郁情绪则需要一个过程,造成了知晓知识与运用知识的不同步。在本次研究中,心理健康知识对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有不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普通大众的意识里,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越多,应当越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结果与常识有一定出入。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心理健康知识总分与自评心理健康状态无显著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究竟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作用机制如何仍需进一步探究。另外,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降低焦虑、抑郁的水平。
本研究发现,遭遇心理困扰时的求助意愿与行为对积极心理的促进作用最大,相似的,陈祉妍在研究中发现心理健康行为与自评心理健康有显著正相关,可能是由于个体对心理问题的积极求助行动,运用更多自我关照的技能,更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明志君,陈祉妍.心理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01):1-12.
[2]陈祉妍,王雅芯,郭菲,章婕,江兰.(2019).国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见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p.220-26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崔红, 王登峰. (2007)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心理科学进展.15(2):234~240
[4] Dias, P., Campos, L., Almeida, H., & Palha, F.(2018).Mental health literacy in young adults: Adaptation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Research & Public Health, 15(7), 1318.
[5]尹可丽,何嘉梅.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5) :388-392.
[6]樊江霞.大学生自我宽恕、集体内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20.
[7]陈江媛,吴冉.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第4期).
作者简介:余露茜(1992-)女,满族,贵州贵阳人,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