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化护理对全麻下龋齿治疗儿童康复效果的观察*

2021-09-19张铁成刘桂才

交通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龋齿躁动体温

程 菲,张铁成,丁 媛,刘桂才,陈 俭

(南通市口腔医院,江苏 226001)

龋齿为学龄前儿童常见口腔疾病,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53%[1]。由于患儿恐惧、疼痛不配合以及家长对疾病认知不足等原因,患儿常得不到及时诊治,导致龋齿数增多,甚至引起牙源性颌面部间隙感染[2]。患儿治疗时哭闹不配合,多数家长会采取恐吓、强行按压等方法控制患儿,造成医生不易判断牙齿病变程度,不能精准操作,导致治疗效果不尽满意。同时患儿留下痛苦记忆,出现心理问题,增加了发生牙科畏惧症的几率[3]。随着口腔“无痛、舒适化”理念的推广,全麻已用于小儿龋齿治疗中。全麻后可避免患儿对治疗的抵触,有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变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一次性治疗全部龋齿,提高治疗效果。由于龋齿较多、治疗时间较长,术中护理不到位,小儿术后镇痛措施保守等因素,可造成术后患儿疼痛、躁动、低体温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全身麻醉下行龋齿治疗患儿59例,观察优质化护理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身麻醉下行龋齿治疗患儿59例,根据围术期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29例和优质护理组30例。常规护理组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3~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均为Ⅰ级;优质护理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5岁,ASA分级均为Ⅰ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早产儿、近两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对非甾体类药物过敏者。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术前常规访视,手术日患儿入室吸入麻醉诱导后开放静脉通路,术中体表覆盖毛毯保温,术后患儿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送至恢复室。优质化护理组:术前访视携带麻醉面罩,与患儿进行互动,消除其对麻醉面罩的恐惧感。手术日家长陪同患儿入诊室,并怀抱患儿行吸入麻醉诱导,待患儿入睡后嘱家长离开诊室。将患儿置于保温毯上,开放静脉通路,术中覆盖毛毯保温,并于枕部、肩部、骶部、踝部放置硅胶体位垫。治疗结束前30 min,经直肠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剂0.15 g。治疗结束拔除气管导管后让家长怀抱患儿入恢复室,定时专人访视,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置。

1.3 观察指标(1)麻醉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结束时躁动、低体温(腋下体温<36℃)[4]、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以及术后1 h低体温、压力性损伤的发生。(2)康复效果: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定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对患儿术后1 h疼痛进行评分,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无痛及轻度疼痛视为镇痛有效。术后患儿进食情况分为良好、一般、较差。术后24 h电话随访家长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结束时优质护理组躁动发生率为6.67%,低于常规护理组的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质护理组低体温发生率为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术后1 h两组均未出现低体温。治疗结束时和术后1 h,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比较例(%)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无痛或轻度疼痛分别为7例和27例,中重度疼痛分别为22例和3例,优质护理组镇痛有效率为90.00%,高于常规组的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质护理组患儿术后进食良好率为73.33%,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质护理组家长非常满意率为80.00%,高于常规护理组的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例(%)

2.3 术后患儿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护理类型和性别是影响患儿术后疼痛的因素,优质护理组镇痛有效率高于常规组(OR=97.16,P<0.01),男性患儿疼痛发生率低于女性(OR=16.04,P=0.02)。护理类型是影响患儿术后进食的因素,优质护理进食良好率高于常规组(OR=21.67,P<0.01)。护理类型是影响家长满意度的因素,优质护理组家长非常满意率高于常规组(OR=14.73,P<0.01)。

3 讨 论

儿童围术期躁动较常见,疼痛、低体温、恐惧等是引起躁动的主要原因[5]。术后躁动表现为患儿哭闹、狂躁、不自主乱动等,导致术后护理不能正常进行,但更重要的是可能对患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日后治疗[6]。在提倡减少阿片类药物镇痛的背景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成为围术期主要镇痛药物之一[7]。不规范使用NSAIDs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胃溃疡出血、心脏不良事件等不良反应,但应用规范剂量较为安全[8]。与阿片类药物相比,NSAIDs无呼吸抑制作用,且不影响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可安全用于小儿术后镇痛。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其栓剂作用缓和,作用时间较长,是小儿龋齿治疗后理想的镇痛药物。手术后患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需要充足营养供机体修复,尽早进食有利于术后康复[9]。由于术后患儿牙齿疼痛造成进食困难,加之围术期禁食时间较长,常造成患儿术后精神萎靡,恢复较慢。全身麻醉后患者体温中枢受抑,全身血管扩张,易发生低体温,增加苏醒延迟、寒战、术后躁动、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留院观察时间[10]。常规被褥覆盖,不仅影响手术室无菌环境,并且体温保护作用有限,使用保温毯可明显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组患儿术后躁动、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镇痛有效率、进食情况以及家长满意度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手术室陌生环境以及医护人员在场,患儿会出现明显的恐惧心理,导致术后躁动发生率增加。有研究表明,熟悉的环境、家人陪伴可减少患儿术后躁动发生[12]。优质护理组术前访视与患儿互动,使其熟悉麻醉诱导相关工具可减少恐惧感,同时在家长的陪伴下苏醒,明显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常规护理组未采用任何镇痛措施,故中重度疼痛占比较高,而优质护理组获得满意的术后镇痛,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患儿进食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患儿术后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可减轻患儿全身麻醉龋齿治疗术后的不良反应,加速术后恢复,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龋齿躁动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道路躁动
预防龋齿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