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高校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2021-09-18李润林
李润林
摘要:传统优秀的儒家思想重视政治伦理教育,提出学生既要“为仁”,也要“爱人”,强调“正心”“修己”,使本心达到至善、至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育不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出有素质、有涵养、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将优秀的儒家思想融入高校美术教育中,能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儒家思想 仁爱 高校美术教育 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97-03
一、近代儒家思想发展概况
课程思政背景下要求培养高质量社会主义接班人,尤其强调立德树人,儒家思想一直肩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把课程思政与优秀儒家思想融合能进一步激发高校美术教育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然而,在新儒学之后的近代,儒家思想却在夹缝中求生存。明朝“八股取士”使文化陷入功利性,学校成为“注入式”教育模本,与儒家思想的内涵极不符,儒家思想以学生的角度强调“仁爱”“爱人”,在学校、国家层面强调录用品行上层者才能担负起兼济天下的重任。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提出废除六经讲授,取消了“经学科”的法令,并把清代学人治经学术偏差,视为儒家思想的禁锢,并要求将其废除,即使其思想有积极的一面,最终也在现代人急切寻找救亡图存的方法中逐渐被掩盖。1917年,胡适倡导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更让儒家的《大学》《论语》等与现代人产生更多的隔膜,时至今日只能在少数课外书籍上依稀能见到其踪影,大部分依舊隐没于书海。现当代部分高校依旧存在着“育人”的不足,思想文化落后,部分近现代人精神空虚,导致学术不端、有辱斯文之事频出。历史潮流告诉我们,许多文明古国都倡导固守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教育急需振兴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
在美术教育方面,随着西学东渐的盛行,早期留学生李叔同、李铁夫、李毅士等人背负着文化救国的重任,然而有的回国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构图、光影、素描,并提出开设专门学习西方美术的课程体系,有的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优秀的儒家思想重在“树人”,其积极的一面不应被全盘否定。现今高校美术教育也强调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优秀的儒家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值得肯定的是早期将西方美术教学方法引入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中的代表人物李叔同先生,倡导追求中西绘画思想的融合,在“知行合一”中体现着儒家优秀思想。近代集大成者,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怀着对天地万物的敬畏,秉持着艺术本心,在传统的金石书画作品上留存了一幅又一幅杰作。特别是吴昌硕先生在战国石鼓文的基础上十年如一日的勤加练习,取得“金石学”较高造诣;张大千先生在敦煌莫高窟日日夜夜临摹飞天壁画,才有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齐白石先生对虾一颦一簇、一举一动的细细揣摩,将虾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缺失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东方民族艺术文化未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广泛渗透于高校美术教育。不管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画还是以吴道子、李公麟等为代表的白描,中国文人都提倡寄情山水,达到“畅神”,在具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提前下,更好发挥内在精神追求外化于绘画创作。然而,当下盛行的高校美术教育虽然将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但更偏重临摹物体、基础线条、光影知识等技法训练。殊不知,在中国的绘画土壤上,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谢赫提到“气韵生动”、张璪也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中国画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指导方向,无一不在告诉年轻一代绘画既当重“神似”“气韵”,也要求“天人合一”。若想现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技巧知识学习与中国传统儒家美学思想高度融合,必须在“育人”方面下功夫,防止课程内容与思想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的希望,教育则成为重要的培养途径。在美术教育中如果不能继承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传统优秀思想,就会使高校美术教育变得千篇一律,形神分离,甚至整个民族都会丧失独特性与整体性,而儒家优秀思想进入高校美术教育表达的不仅仅是社会、家庭、政治,更表现在克己、修身、和谐,全面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同时,思政建设要求“教书”“育人”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而儒家思想则是育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带领下,帮助高校学生树立优秀品格,在时间的转换下,整个社会、民族必将散发新的创新活力与凝聚力,国家文化建设必将蒸蒸日上。高校美术教育将朝向专业化、民族化的方向前进。
三、儒家思想下的美术创造意识
(一)和谐
高校美术教育既要体现民族性也要体现思想性,儒家思想不仅仅要求人格的高度,同时倡导甘于奉献、以和为贵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与外物产生共鸣,诗词多反映出儒家“物我一体”的和谐意识,如“荷立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感慨,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情。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通过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担当,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黑格尔在理想方面谈到:“外在的因素现为如我们在上文所谈的具体现实,它要求在艺术作品中与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物的内在世界的主体性达成协调一致”。朱光潜也曾在艺术欣赏时提到:“如果一个人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去对待艺术,我是我,作品是作品则不能有真正的美感体验”。从主体到客体由内而外自然保持的情感才能构造中国美术之意境,使作品呈现物我的交融和谐。只有深入真情,在诗文中情景交融,在绘画中独生情愫,美术作品才逐渐具有深刻内涵和创造性。
“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传统的“和”字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儒家思想鲜有以书籍的形式进入现代教学,但其扎根心灵的基因传承却在向当代人诠释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内心与自我的统一,完善自我在美术创造方面的健全人格,不断探寻崭新的美术创作内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意识与美术创作的统一。
(二)本性
孔子认为性本善,强调修身养性、兼济天下才能达到克己复礼,大学美术教育要求深入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道德养成,营造高校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人才培养关乎国之大计,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深入儒家思想精髓,不断完善人才培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增强社会使命感,努力培养无私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优秀品质。
“仁”“爱”要求学生改造自我,进行自我修炼,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格,给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向。儒家思想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是教育的发展趋势,团结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周围,促进学生坚定信念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正心,修身”塑造的不仅仅是思维的高度,更是健全人格的培养、社会之爱的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推陈出新,培养出兼具民族使命感与文化创造活力的大学生。
四、儒家思想在高校美术教育创造活动中的潜在价值
(一)“仁爱”思想领域下的良好创造氛围
儒家“仁爱”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在“克己”后完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目标。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注重个人诚信、友善和修养;另一方面,需要团体合作双赢,不断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让学生既要吸收优秀“仁爱”思想,又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真正做到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
就美术教育学科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促进思想领域的沟通;利用高校优秀思政教师进课堂的方式促进学生积累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设置相关不定期的艺术竞赛和社会实践等,增长大学生知识见识、坚定文化信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仁爱”思想的渗透,增强学科创新活力。
(二)增强高校美术教育的本土性意识
美术创造性活动以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为主,突出地区美术教育特色,并在融合传统文化、专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课外体验,增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20世纪初,中国的高校美术教育侧重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对思政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高校美术教育应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的工作,将完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作为主要内容。在当代教育中必须把高校作为“主战场”,课程内容深入思想政治内容,让高校美术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塑造健全人格。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德育元素,强化学生的道德信念和担当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2.美术教学方向的侧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美术教学不可千篇一律,尤其应侧重民间传统美术的挖掘。课程内容应有效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更偏重于实践、考察,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体现美术教育中实践能力与传统文化思维创新相结合的优势,提高人才的质量。
高校美术教育应当突出教学地区资源整合、注重学科联系,培养优秀儒家思想下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区域特色凸显学校的专业特色。例如21世纪初期,中央美术学院创建文化遗产学系,开设5个专业方向的内容,如在民间剪纸、书画、木版画、壁画等后来都占据了前沿位置,并创新性的与西方先进文化保护理念相结合,打造了属于本土的先进文化特色。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以其独特的视觉体验、情感表达独立于其他学科,因此,打造独特的区域文化显得更加重要。
美术教育不仅仅注重优秀儒家思想进课堂,更体现在坚定走向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在知行合一中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多开展美术实地考察、实习途径,拓展实践平台,提高儒家思想的实地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的高校美术教育中导入文化保护意识,重视本土美术教育与传统思想的结合,有利于激发美术教育类学生的兴趣,增强民族意识。
(三)树立人民主体性意识
周公提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民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人民”。人民是历史创造的主体,推动着历史、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020年疫情防控的事例,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逆行者们向社会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无一不是高校学生值得学习的鲜活课堂案例。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人民,需要在群众之间吸取营养,艺术批评与欣赏更需要人民的参与。时代呼唤着高校美术教育立足人民群众、扎根于人民、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树立以人民为主体的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才能使艺术之树常青。
教师是育人的顶梁柱,充分推动教师了解国情、党情、民情,提升育人能力,进一步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在儒家思想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下多开展开学第一课、户外采风、云看展等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把儒家优秀思想与人民主体性意识相结合,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作品。对于艺术创作就像丰子恺先生所提的一样:既要曲高和寡也要曲高合众,离不开人民这片肥沃的土壤。
五、结语
中华传统的优秀儒家思想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要将落实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注重挖掘课程德育元素,深入学科育人建设,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抓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出有担当、有素质、有涵养、有才能的新时代人才,不断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元震.周孔之道 礼乐文明[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吴丹.丰子恺与中国现代美育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5.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周睿.人格傳统的赓续与重振——儒学在当今中国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J].艺苑,2006(04).
[8]陈国代,姚进生,张品端.大教育家朱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2020.
[10]李蕾.儒学中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