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全身麻醉留置导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尿管刺激的影响观察

2021-09-18巫瑞珠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4期
关键词:躁动导尿管尿路

巫瑞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福建 南平 353000)

留置导尿管操作以其在便于确定尿量、观察尿液颜色等方面的优势,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群体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1]。但基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麻醉作用影响,留置导尿管操作的实施可引发一系列问题[2]。这一状况对全身麻醉手术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理干预以保障护理安全、改善预后为主要目标,本研究针对234例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34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且均留置导尿管。依据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的异同,分为常规护理组(113例)和干预组(121例)。常规护理组男60例,女53例;平均年龄(43.60±11.70)岁。干预组男64例,女57例;平均年龄(44.01±11.6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第一,个性化宣教。以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文化程度、认知基础为参照,制订个性化宣教方案。对于文化程度较高且对全身麻醉手术具备一定认知的患者,采取口头宣教联合图册宣教方法,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全身麻醉手术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留置导尿管后的感觉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对于文化程度低下的患者,则实施以口头宣教为主的宣教模式,引导手术患者理解采用全身麻醉及留置导尿管的意义,改善其依从性水平。

第二,心理疏导。患者对术中麻醉过分紧张、焦虑,也容易增加其苏醒期躁动形成风险。对此,可于术前阶段积极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表达其疑问、不满,给予针对性解答。如有必要,可经腹式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有效缓解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不良情绪,确保其对术中留置导尿管及麻醉消退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做好心理准备。

第三,导尿管留置技能培训。以减少尿路刺激、苏醒期躁动形成为目标,面向护理人员展开导尿管留置技能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导尿管结构、留置方法,做到一次留置成功,并尽量减少留置导尿管为手术患者带来的不适。

第四,管道护理。术中,给予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插管前,向润滑剂内混入适量局部麻醉药物,按照缓慢、匀速原则,给予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插管。确认尿管置入深度适宜后,经导尿管给予手术患者注水10~15 mL。为避免术后导尿管与患者尿道的频繁摩擦引发尿路刺激等问题,可适度调整尿管角度,确保尿管纵向方向与患者尿道处于平行状态,实施导尿管固定操作。

第五,术后苏醒管理。从年龄、既往麻醉史等方面,评估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的风险,对于高风险患者,纳入重点监控范畴,提高这类患者的巡视频率及每次巡视时长。麻醉苏醒期阶段,预先给予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局部按摩。如发现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征象,早期给予患者腹部热敷护理,利用热毛巾传递热量,以缓解留置导尿管带来的不适。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统计患者的尿路刺激发生率及术后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比(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干预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65%,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7.52%,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 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n(%)]

2.2 尿路刺激发生率及术后感染发生率 干预组尿路刺激发生率0.83%、术后感染发生率1.65%,均低于干预组(P<0.05)。见表2。

表2 尿路刺激发生率及术后感染发生率[n(%)]

3 讨 论

近年来,手术技术及麻醉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术治疗逐渐成为临床治疗体系的关键构成。随着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全身麻醉手术的安全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留置导尿管作为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常见操作,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测定尿量、分析血容量、评估肾功能、判断尿潴留形成风险等方面[3]。

苏醒期躁动、尿路刺激是全身麻醉手术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常见并发症[4]。事实上,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易出现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如下:①心理准备不足。情绪状态与手术患者的体征变化存在密切关联。全身麻醉手术留置导尿管患者如未做好心理准备,容易因未能正确认知留置导尿管带来的刺激、不适,而引发体征变化。而行全身麻醉后,麻醉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机体无法正常响应留置导尿管这一侵入性操作形成的刺激,当麻醉药物的作用逐渐消失后,其大脑中枢功能(高级)未完全恢复,致使其处于高敏状态,受导尿管刺激作用影响,而形成苏醒期躁动[5]。②影响尿道感觉功能。人体尿道分布着大量的交感、副交感神经[6]。通常情况下,这些交感神经主要承担传输温觉、痛觉及触觉的作用。术中行全身麻醉后,尿道神经纤维的感觉传导机制被阻断,此时,患者对留置导尿管应有的刺激、不适缺乏反应。当术后麻醉作用消退后,尿道感觉功能恢复正常,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可于较短时间内感受到留置导尿管带来的不适,最终形成苏醒期躁动[7]。而尿路刺激的形成也与留置导尿管形成的刺激及全身麻醉下麻醉作用的形成与消退有关。

对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而言,苏醒期躁动、尿路刺激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不仅会干扰患者的术后康复,还容易影响其正常排尿功能。因此,做好苏醒期躁动及尿路刺激的预防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综合护理干预主张从多个方面制定护理措施,将其汇总成较为完善的护理方案。将其用于手术室全身麻醉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其可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经术前个性化宣教、心理疏导等不同干预措施,保障全身麻醉患者的术后恢复安全。

手术室全身麻醉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应用价值体现如下。①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能水平。综合护理干预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导尿管结构特征及留置技巧,该方法可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留置导尿管技巧。而随着护理人员留置导尿管技术的提高,术中留置导尿管操作为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带来的刺激作用可逐渐减小[8]。②抑制苏醒期躁动形成。全身麻醉手术留置导尿管患者中,苏醒期躁动的形成原因相对复杂。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多凭个人经验实施护理,该方法对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控制作用有限。而相比之下,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则可精确针对苏醒期躁动的形成原因,采用术前宣教、术前心理疏导以及导尿管管理等措施,减少留置导尿管操作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刺激,降低苏醒期躁动形成风险[9]。本研究证实:干预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65%,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③提升护理满意度。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与围手术期生理感受、术后恢复状况有关[10]。护理干预的实施减轻了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不适,并保障其术后恢复安全。本研究证实: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7.52%,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④减轻尿路刺激。综合护理干预要求护理人员于术前从认知、情绪状态两方面,引导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正确认知留置导尿管,并做好心理准备;在术后阶段,则借助预先热敷护理、按摩护理等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上述干预措施联用,麻醉苏醒后,留置导尿管对患者尿道的刺激作用得到显著弱化[11]。本研究证实:干预组尿路刺激发生率0.83%,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此外,这一方法还可有助于控制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全身麻醉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推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苏醒期躁动及尿路刺激的形成,为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躁动导尿管尿路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要想不被“尿路”困扰 就要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道路躁动
拔管提醒单对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的研究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躁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