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1-09-18西南民族大学马小丹朱杨
西南民族大学 马小丹,朱杨
在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此后,在各项重要工作会议中,“五个认同”的重大现实意义多次被提及。“五个认同”教育从思想层面作为切入点,致力于让各族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民族范围内广泛地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基本价值诉求,“五个认同”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情感愿景将各族人民牢牢凝聚在一起。我们正在不断引导人们认识到,只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才能实现伟大复兴梦。
大学生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以高校为思想意识传播的主阵地,积极推进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各民族大学生逐步树立“五个认同”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想上自觉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信念,促进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聚焦于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多,本文写作的目的是利用知识图谱进行视觉分析。本文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本文将CNKI(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考虑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疏忽和偏差,此次研究采用相对比较宽泛的“主题词”检索。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选择“高级筛选”标签,将时间设定为“2006年-至今”,检索主题设置为“五个认同教育”or“四个认同教育”,随后在全部检索记录中筛选出与“大学生”“高校”相关的文献,删除刊语、新闻等非研究性文献后,总计得到相关文献96篇。
(2)方法介绍。本文运用Citespace 5.6.R3.03.12软件开展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通过对不同节点及其大小的分析,以及节点之间联系,中心性的研究,展示了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二、研究计量学分析结果
(1)总体发展趋势。根据知网上关于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研究的期刊文章为数据源绘制成的年度文献量折线图(图略)。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先缓慢增长、后快速上升的趋势。2006-2016年这10年间,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呈波动递增趋势,2016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在2017年达到峰值。研究成果几乎完全集中在2017-2020年,说明近年来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认同”,力求从思想上增进我国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关注民族团结的政策导向引发了学界对如何加强“五个认同”教育的一系列思考。
(2)通过对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该领域主要作者和研究群体的形成状况。借助CiteSpace对96篇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了统计,总计有68人。其中,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共计42人,占全体作者的61.8%,发表两篇及以上的作者12人,仅占全体作者的17.6%。根据普赖斯定律,发表超过4篇原创文章的作者可以被称为这一领域的主要作者。据统计,有2名主要作者,其中2名主要作者共发表了32篇文章,占总数的47.1%。未达到普赖斯定律在定义核心作者群体时给出的比值50%。
据此可以看出,虽然探讨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研究的作者较多,但作者群体较为分散,分别来自不同的机构,研究机构从南到北遍布全国,既有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也有非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人均发文量不高,目前还未形成较为稳定成熟的研究者群体。
三、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绘制
在Citespace软件中导入96篇论文,绘制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得到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图中节点21个,连接线17条,密度为0.081。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首先,从图1分析可得,图中大小不一的彩色圆环代表不同的节点,每个节点对应一个不同的关键字,节点越大,相关关键字出现的频率就越高。频率越高,关键词就越热,关键词之间的直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这条线越粗,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就越大。关键词的中心性反应的是一段时间内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的影响程度。关键词中心性数值越高其媒介作用越强,影响程度越大,学者们的关注程度也越高。
图中,以“大学生”“‘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等词为中心,形成了颜色较深、范围较大的圆环。若关键词中心性≥0.1,这表明关键词在特定时期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大学生”“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等词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其中,“大学生”“五个认同”“少数民族”“‘五个认同’教育”的中心性均大于0.1,说明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中介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做好民族工作,深刻阐明加强“五个认同”教育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大学生是最大的研究热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于青年人。毫无疑问,大学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宏伟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也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既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到了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洗礼和熏陶。加强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对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意义非凡。同时,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夯实良好的社会心理根基,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五个认同”“少数民族”等节点与“大学生”节点共线,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被研究者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走进内地各大高校学习深造。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 “五位一体”建设的力量源泉。在他们进行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也在做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加快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对于提升提高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促进他们的成长意义重大。在这个角度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紧迫性、现状、对策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如何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切实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
在图1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中的“时间域视图”功能,可以得到时间域关键字的共现图(图2),以研究不同时间域热点的演化情况。
图2 关键词时间区域共现图
由图2可知,学界关于大学生“五个认同”的研究基本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展初期阶段(2011年-2016年)。自十七大“四个认同”被首次提出,2012-2013年出现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圆环,同时连接 “四个认同教育”,说明经过一段时间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该阶段学者们主要关注于“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理论研究,包括:“四个认同”的科学内涵,推进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等等。第二个阶段是深化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五个认同”的概念由此诞生,因而“五个认同”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由图谱可知,2015年出现“民族地区”的关键词,说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民族地区的“五个认同”教育,研究视角逐渐聚焦。
自“五个认同”提出之后之后,学者们围绕“五个认同”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深入分析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基础上,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等角度入手,探讨在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的同时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实施“五个认同”教育的议题。从这一阶段开始,学者们的研究方向更加的具体。学者将研究群体直接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研究地区也实现了由少数民族地区到新疆地区再到南疆地区的转变,这是一个逐步细化的过程。研究内容上,开始逐渐摒弃了笼统的概念研究,转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比如对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因素分析和对策方向上的探索,研究如何将“五个认同”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相融合,逐步将“五个认同”教育深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机结合起来。
2020年,时间域图谱中首次出现了“疫情防控”的关键词,此时已经有学者开始谈论新冠疫情背景下如何通过“五个认同”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呼吁全国各族同胞同舟共济,坚定增强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意识。这些都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走向与社会时事紧密相联的方向,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四、研究结论
自2007年首次提出“四个认同”,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研究呈现出由宏观到具体、由概念辨析到路径探索、由普遍认同研究到深度认同研究的演变图景。经分析我们可得以下结论:一、该研究遵循兼顾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研究规律,研究能够始终保持高站位,研究范畴紧跟国家战略,契合时代要求,呈现出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二、近期的研究着重于对特定地区及领域的研究,探讨了现阶段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和实践难点,构建了诸多具体的学习路径,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以人为本。当然,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查阅本研究的图表,并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现阶段虽然大量涌现出了相关主题的研究,但总体上看,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较少,研究成果的层次不够深,质量不够高。文献数目多,但作者人均发表的论文成果较少,说明缺乏成熟稳定的核心研究群体,存在部分学者“蹭热”现象。这就需要更多的优秀学者强强联手,摆脱孤军奋战的局面。研究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交流,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良好氛围,使得研究更加全面和专业。具体可以以某一个或几个在相关领域有研究优势的机构牵头,分地区、分专业地建立线上或者线下专题研究小组。定期组织研究组的课题代表开展研讨会议,分享科研成果,互相交流学习研究心得。每年也可召开全国范围内的专题研究会议,共享收集到的数据,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汇总起来,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处理,为深入研究做准备。
(2)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研究地区差异明显,现阶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新疆地区,今后的研究区域也应该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加强各地的学术交流,逐步缩短区域的研究差异,推进全国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研究同步发展。
(3)找准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是推进“五个认同”教育的出路。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五个认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分不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五个认同”教育的融入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鲜活的指导性。今后的研究应多思考如何将“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好“普适性”和“针对性”的平衡点,既能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又能兼顾在大范围内推广的可能性,真正走进高校思政课堂,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