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离调写作中首调唱名法的运用
2021-09-18徐飞
徐 飞
“离调”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和声写作方法,同时是音乐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和声现象。在乐段结构内部,将该乐段基本调性主和弦之外的其他各级自然音大、小三和弦作为临时调性主和弦,并通过该和弦所代表的临时调性的属功能、下属功能和弦直接进行到该和弦。这种发生在乐段结构内部的、短暂的调性转换,称为“离调进行”,简称“离调”[1]。
离调进行在旋律上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除了变化音级以外,在自然音级的进行中也可能隐含着离调进行。例如,一个自然音下行小二度的进行中可能隐含着几种离调进行,可能是副属七和弦七音到副主和弦三音的进行,也可能是副属导七和弦七音到副主和弦五音的进行。不少学习者遇到旋律中较为明显的离调进行能分析出来,对于一些自然音级中隐含的或者不常见的离调进行则拿捏不准,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考虑和安排,在和声创作的过程中势必会浪费不少时间,如果使用本文提到的首调唱名法进行分析判断,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判断效率。
一、常见离调写作方法
由于属七和弦具有明确调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而重属和弦又对属和弦具有很强的支撑力,因此我们在学习离调写作时往往是以重属和弦开始的,常用的重属和弦有两个,即重属七和弦和重属导七和弦。在初学之时,通常只需要在草稿上写出重属和弦组,然后分析属和弦之前是否有重属和弦的和弦音,以及它的节拍位置是否符合要求,它的解决方式是否正确,如果符合了这些条件就可以在相应的位置安排重属和弦。一些学习者把这种思维带到其他各级离调和弦的写作中,先将各级副属和弦写出再对照旋律音一一寻找。如果将各级副属七和弦副属导七和弦都一一列出,那么需要列出的和弦就有八个,这种方法不仅耗时,而且在调号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容易出错。
逆向推理法是离调写作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将指定声部的每一个自然音级(特别是较强节拍位置上的自然音级)试作为基本调性和声序列中某一自然音大、小三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对待,并将为其所配和弦作为某临时调性的副主和弦。然后,判断其前面相邻音级是不是该副主和弦所代表的临时调性的副属和弦(或副下属和弦〕的和弦音,并且能否构成从某一副属和弦(或副下属和弦)进行到该副主和弦的正确连接。若以上条件具备,即可构成离调进行”[2]。逆向推理法不从副属和弦或者副下属和弦出发,而是先假设副主和弦成立再逆向分析其前面是否可以安排副属和弦或者副下属和弦,由于离调进行在旋律上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采用逆向推理法需要多次逆向试验,在分析的时候并不够直观,音程判断的效率并不高。
二、离调写作中的首调唱名法
采用传统的逆向推理法和重属和弦思维法来分析离调显得不够明了,所以一些音乐学习者在和声写作时将可以安排离调进行的地方直接用调内和弦编配,又或者当作和弦外音来看待,这样一来不利于音乐形象的塑造,更为良好的和声音响也无法呈现给听众。如果采用首调唱名法来分析离调那么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效率。
属功能组具有明确调性的作用,在离调进行中也主要以副属功能组为主的。我们可以总结出属功能组到主和弦进行的唱名规律,当旋律中需要配置离调和弦时分析旋律进行是否符合已总结出的唱名结构,如果符合唱名结构并且副主和弦也成立,那么就可以在相应的位置安排离调。
要使用首调唱名法来写作离调,首先要总结出副属和弦组到副主和弦的进行关系,而副属和弦组到副主和弦的进行和自然调内属和弦组到主和弦的进行是相同的,我们只需要总结出自然调内属和弦组进行到主和弦的唱名规律即可。最常用的属功能和弦有属七和弦和导七和弦,而自然大调、和声大调以及和声小调各属和弦组到主和弦的进行都有所不同的,需要对它们一一进行分析,由于本文讨论的是首调唱名法,所以在文中采用的是简谱唱名。
(一)自然大调及和声大调属功能组解决到主和弦的首调唱名关系
属七和弦有完全的属七和弦和不完全的属七和弦两种形式,完全的属七采用“根三上五七下”的方式解决到不完全的主和弦,即根音跳进进行到主和弦根音;三音上行级进进行到主和弦根音(三音旋律位置只能进行到主和弦根音不能下行三度到主和弦的五音);五音下行级进到主和弦根音;七音下行级进到主和弦三音。而不完全的属七和弦除了重复的根音需要保持以外,其它声部和完全的属七解决方式相同,将完全的属七和不完全的属七解决到主和弦的唱名合并后可以得出图一。自然大调导七和弦解决时为了避免平行五度采用“根三上五七下”的方式解决到主和弦,主和弦重复三音,通过整理可以得到图二唱名:
图一:属七解决到主和弦的唱名
图二:导七解决到主和弦的唱名
(二)和声小调属和弦功能组解决到主和弦的首调唱名关系
和声小调也分为完全的属七和弦和不完全的属七和弦两种形式,完全的属七采用“根三上五七下”的方式解决到不完全的主和弦,即根音跳进进行到主和弦根音;三音上行级进进行到主和弦根音;五音下行级进到主和弦根音;七音下行级进到主和弦三音。而不完全的属七和弦除了重复的根音需要保持以外,别的声部和完全的属七解决方式相同,将完全的属七和不完全的属七解决到主和弦的唱名合并后可以得出图三。导七和弦解采用“根上三五七下”的方式解决到主和弦,主和弦重复根音,通过整理可以得出图四的唱名:
图三:属七解决到主和弦的唱名
图四:导七解决到主和弦的唱名
上面列出的包括了自然大调、和声大调、和声小调属功能组解决到主和弦的所有首调唱名关系,如果旋律中的音程关系和以上唱名中的音程关系相吻合那么就可以套入对应的唱名,知道唱名过后便可以根据已知音名推出副主和弦是否成立。
例如旋律中出现了下行小二度的音程关系,通过观察得知下行小二度与“4-3”这个唱名的音程关系是相吻合的,可以联想到“4-3”这组唱名存在于大调的属七和弦及导七和弦的解决中,也存在于和声小调的导七和弦的解决中。根据唱名可以推断出此处的副主和弦可以是主调中的大三和弦也可能是主调中的小三和弦(两个副调为同主音大小关系),具体是安排离调到大调还是小调还需要根据作品的前后和声关系来确定。
三、运用首调唱名法写作离调的步骤
运用首调唱名法写作离调有五个步骤,通过这五个步骤可以准确的判断旋律中的离调是否成立,这五个步骤分别是分析节拍位置、分析旋律中音程的结构、代入属和弦组到主和弦的唱名、推出副主和弦、填写声部。为了方便记忆这五个步骤可以简称为置、析、代、找、填五步法,下面是这五个步骤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置:分析离调节拍位置。
我们拿到一段旋律分析出调式调性后首先会给它配置一些自然调内和弦,然后适当配置一些离调和弦对乐曲整体和声效果加以点缀。值得注意的是离调和弦毕竟只是点缀,不可喧宾夺主。通过分析斯波索宾和声学课后习题可以发现,旋律中含有离调因素的变化音级多数存在于弱拍弱位上,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是将副属和弦安排在弱拍或者弱位并解决到强拍强位。除了变化音级以外,旋律中的自然音级也可能隐含着离调因素,在设计离调进行时不管是变化音级构成的离调进行还是自然音级构成的离调进行,其节拍位置都应该是从弱到强,否则离调不成立。
(二)析:分析旋律中音程的结构。
通过第一步“置”的分析如果离调进行满足节拍位置,那么就可以开始分析旋律的音程和走向,分析出旋律是保持关系还是级进关系。如果旋律进行是保持关系,那么就不用分析它的音数,直接进入第三步。如果旋律进行是级进关系,就还需要分析旋律是上行还是下行并且分析它的音数。
(三)代:代入属和弦组到主和弦的唱名。
通过第二步“析”分析过后可以明确旋律是保持关系还是级进关系,如果是保持关系就可以代入“3-3”或者“5-5”的唱名;如果是下行半音级进关系可得到的备用唱名有“b6-5 4-3”两个;如果是下行全音级进关系可得到的备用唱名有“2-1 7-6 6-5”这三个;如果是上行半音级进关系可得到的备用唱名有“#5-6 7-1”两个;如果是上行全音级进关系可得到的备用唱名只有“2-3”这一个。例如在主调为D自然大调的旋律中出现了“#F-G”两个音,可以明确是上行半音,那么备用唱名就有“#5-6 7-1”两个;如果旋律中出现了“A-G”两个音,可以明确是下行全音关系,那么备用唱名就有“2-1 7-6 6-5”。
(四)找:找出副主和弦。
第三步带入唱名过后还需要明确该唱名是属于大调还是小调,如果唱名属于小调那么副主和弦是主调中的小三和弦;如果唱名属于大调那么副主和弦是主调中的大三和弦;又或者唱名属于同时属于大调和小调,那么副主和弦既可以是主调中的大三和弦也可以是主调中的小三和弦。
例如在主调为D自然大调的旋律中出现了“#F-G”的两个音,备用唱名有“#5-6 7-1”两个,已知音名和唱名便可推出副主和弦,再看推出的副主和弦是否是主调中的自然音大小三和弦,如果是那么离调进行成立,否则离调进行不成立。
(五)填:填写声部。
最后一步是填入副属和弦和副主和弦的和弦音,其声部进行需要严格按照属功能组解决到主和弦的方式来填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主调的调号较多,还需要用背调号的方式对副属和弦的临时变音记号进行检查。例如离调到D大调的四级,也就是离调到了G大调,还需要用G大调的调号来检查副属和弦的临时升降号是否正确。
结 语
用首调唱名法可以将旋律中所有的离调因素“一网打尽”,做到没有一个“漏网之鱼”,在为作品配置和声时,我们不一定要把每个离调进行都安排进去,在作品适当的位置使用副属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和声内涵;增加音乐的内在动力感,以促进音乐的发展。我们在和声写作时可以事先将这些唱名按照前文图片中的解决方式写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过后,这些唱名基本上就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了。也可以寻找出这些唱名的规律进行记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除了“3-3 5-5”这两个是保持关系的唱名以外,其他唱名均为级进关系。对这些唱名的顺序做一些微调之后可以得到“#5-6 7-1 2-3,(b)6-5 4-3 2-1 7-6”这两组相邻关系的唱名,记忆起来也更快捷,在需要使用时只用在心里由低到高的默背一遍这些唱名便可信手拈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也将在后续发表的论文中详解采用首调唱名法来写作离调的更多案例,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