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
2021-09-17王海松
王海松
【摘要】目的:探究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至2018年收治7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产检及术后病理结果,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前置胎盘未合并胎盘植入)和实验组(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每组各35例。对比两组孕妇的检测诊断报告。结果:实验组产前超声征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FP水平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特异度为88.57 %,灵敏度为85.71 %。结论:予以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孕妇实施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可提高检测结果,且诊断价值显著,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前超声征象评分;甲胎蛋白;前置胎盘;胎盘植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6-0191-02
前置胎盘作为临床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是指孕妇妊娠28周后,胎盘位置达到宫颈口或附着在子宫下段,且位置低于胎先露部[1-3]。前置胎盘病因由一种或多种疾病因素联合作用导致,孕妇在妊娠期间会产生反复出血、面色苍白、血压降低等症状,临床治疗多为预防感染、纠正贫血、抑制宫缩及适时终止妊娠等方式。临床发现妊娠结局与前置胎盘附着的部位有关,导致并发症差异较大,若孕妇未能及时检测出前台胎盘附着的部位,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者甚至会切除子宫,严重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4]。基于此,产前检测前置胎盘孕妇是否合并胎盘植入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不仅会减少孕妇子宫切除事件的发生,也会降低孕妇的死亡率。相关研究显示,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可有效诊断检测前置胎盘孕妇是否合并胎盘植入。为了进一步探究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检测的诊断价值,现选择2017年至2018年我院收治7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现汇总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至2018年我院收治7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产检及术后病理结果,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前置胎盘未合并胎盘植入)和实验组(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对照组孕妇年龄20~45(35.22±3.5)岁,孕周(27.33±2.3)周,实验组孕妇年龄21~45(35.20±3.4)岁,孕周(27.55±2.1)周。两组孕妇在性别比、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椎:所有孕妇均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治,以病理结果和临床手术为标椎,确认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置入,或者胎盘植入产妇剖宫产的次数大于一次;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审批,所有研究对象和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确认参加此次研究。
排除标椎:存在药物禁忌的孕妇;心脏衰竭和严重的呼吸衰竭孕妇;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孕妇;多胎妊娠的产妇;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存在胎儿畸形的产妇。
1.2 方法
两组孕妇于孕周38周接受超声检查,取孕妇仰卧位,保持膀胱充盈,采用超声诊断仪(生产厂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型号:LOGIQ E9)孕妇腹部予以探查并记录,探头频率4.0 MHz,探查范围:(1)前置胎盘类型;(2)胎盘后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3)胎盘厚度回声是否均匀;(4)胎盘内部回声是否均匀;(5)胎盘附着处子宫肌层最薄处厚度;(6)胎盘附着处子宫浆膜层-膀胱交界面血管状况;(7)局灶性或廣泛性胎盘实质内腔隙血流是否可见等。通过超声征象评分判断胎盘是否植入,超声评分标准总分≥3分。
两组孕妇实施甲胎蛋白检测,取两组孕妇空腹静脉血经离心处理后取上层清液,放于冰箱中冷藏备用,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两组孕妇的甲胎蛋白,由专业医生对标本解冻,严格按照试剂盒(罗氏诊断公司)说明书规范操作[5-6]。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孕妇的超声征象评分,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的诊断标准为超声征象评分≥3分,甲胎蛋白水平值≥298.5 ng/mL。
对比两组孕妇甲胎蛋白水平值。
对比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检测与临床和病理的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选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9.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产前超声征象评分比较
实验组产前超声征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孕妇AFP水平值
实验组AFP水平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产前超声征象评分与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
经临床和病理确认有36例合并胎盘植入孕妇,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诊断有30例合并胎盘植入孕妇,诊断结果显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特异度为88.57 %,灵敏度为85.71 %,详见表3。
3 讨论
前置胎盘作为妊娠期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和危险性较高的特点,孕妇在妊娠期间易引起产前出血,严重威胁孕妇的生命安全,降低孕妇的生活质量[7-8]。目前前置胎盘的病因尚不清楚,部分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胎盘异常、子宫内膜萎缩性病变及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有关。孕妇发病后出血率会随着病情的加重愈加频繁,易引发胎盘和植入性胎盘粘连等多种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影响母婴的健康[9-10]。
近年来,临床对胎盘植入的诊断方式多为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手术,此种检测方式对孕妇的创伤较大,且尚无统一的检查标准[11-13]。
基于此,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检测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产前超声征象评分检测方式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特点,而甲胎蛋白主要在胎儿干重合成,其是一种糖原蛋白,不仅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还可用于胎儿产前检测。在孕妇妊娠30周甲胎蛋白会处于最高峰,而在孕妇妊娠16周到18周期间具有诊断价值。产前超声检测易受羊水量、膀胱充盈状态、胎儿体位及后壁胎盘等因素影响,导致准确性有所偏差,在此基础上引入甲胎蛋白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产前超声征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FP水平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采用超前超声征象联合甲胎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35例患者中有33例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2例为前置胎盘未合并胎盘植入,对照组35例患者中有胎盘未合并胎盘植入31例,4例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检测灵敏度为94.29 %,特异度为93.93 %。说明予以产妇实施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可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检测结果准确率。
综上所述,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可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诊断提高良好的依据,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静,李媛媛.产前超声征象评分在不同前置胎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12):97-100.
[2] 张伟清,李玲芳.观察产前超声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 诊断中的效果[J].影像技术,2019,31(6):17-19,22.
[3] 王翠芝.经腹联合经会阴超声诊断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8):1885-1886.
[4] 石琳.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诊断及临床作用探讨[J].东方药膳,2019,(14):25.
[5] 和晓辉.三维超声联合甲胎蛋白检测诊断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临床价值分析[J].母婴世界,2020,(12):74.
[6] 朱晓童,陈晓,钱天烨,等.孕中、晚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测定联合影像学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0,28(4):519-523.
[7] 张文婷.产前超声征象评分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18):62-63.
[8] 徐娜,吕祝武,李芙蓉,等.产前超声征象評分在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诊断中的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8):203-205.
[9] 张茂春,张红薇,陈娇,等.产前超声征象评分联合肌酸激酶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18):3563-3567.
[10] Scott S,Alireza S,Miriam H,et al.Utilization and outcomes of 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 in women with and without invasive placentation[J].The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 ne,2020,33(21):3614-3618.
[1 1 ] Gabriel L,Amihai R,Avi B, et al.The role of supracervical hysterectomy in reducing blood products requir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placenta accreta: a case-control study[J].The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20,33(15):2522-2526.
[12] 张石.产前检测外周血AFP CK水平联合彩超检查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7,(9):1680-1682.
[13] 金日男,许红雁,钟永红,等.血清甲胎蛋白联合彩色超声检查在胎盘植入产前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8):611-6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