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峰地区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工艺产业研究

2021-09-17赵运富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5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经济效益

赵运富

摘 要:考古发现证明,赤峰在一万年前已有人类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劳动、生息、繁衍于赤峰地区的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时代特点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远古文明。继之发祥的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成为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大精深的赤峰历史文化遗产中,存续和传承着众多古拙朴实、巧夺天工、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并且以其得天独厚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具有广阔的文化产业开发前景以及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特色历史文化;工艺产业;经济效益;遗产保护

0 引言

本文試对赤峰地区博物馆馆藏的部分西辽河上游草原地带的古代石器、金石并用、玉器、金银器、织绣、纺织、打造、马具以及铁作工艺等七部类进行分析,主要突出新石器时代、辽代(契丹)和元代(蒙古)工艺内容,并对工艺美术所体现的儒家、佛家文化以及文学、经济、书法艺术、传统手工技术和工艺制造等方面的一些情况进行探讨,以期对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所裨益,进而打造出地方民族特色文创品牌,创新传承古工艺制造业,带动赤峰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北疆文明城市—赤峰,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当前形势下,传承与弘扬优秀特色历史文化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期待社会各界对相关问题予以关注,并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对策。促进特色历史文化工艺产业规范化、法制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并发挥好社会教育功能。

1 赤峰地区考古发现的特色工艺珍贵文物

工艺美术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之一,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审美情趣与生活实用完美结合的产品。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既是物质生产、工艺水平的直接反映,又体现了时代、地区、民族特色,最能代表劳动者的智慧才能、审美观念和生活时尚,因而也最具艺术生命力。赤峰地区古代工艺美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时代特征显著、民族风格鲜明,许多工艺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存,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1.1 早期石器工艺(打制、琢制、磨制、压削石器工艺)

赤峰地区是新石器时代玉雕线切割工艺的原生地,更是中华文化崇龙尚玉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赤峰地区活跃着相当多数量的野生动物,大量动物骨骼的存在为先民们提供了丰富的骨料来源。其地表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先民利用石头(采用燧石、石英、玉石、蛋白石、石髓、粉砂岩、水晶、玛瑙)打磨和压削切割制造了骨石复全工具,凸显出原始的工艺水平。

1.2 金石并用工艺(集凿、打、磨、抛光、钻孔)

夏家店文化时代,在距今4000年至3200年,这时赤峰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或称金石并用时代。随着青铜生产工具的出现与普遍使用,有力地促进了石器工艺的发展与进步。赤峰地区出土的数以万计的青铜时代石器,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石作工艺传统,比如凿、打、磨(抛光)、钻(穿孔)工艺等,精美绝伦的石作工艺品也将赤峰地区推向了鼎盛、全新的时代。

1.3 玉器制造工艺(玉雕线切割、粗坯磨、细研磨)

赤峰地区是我国玉器工艺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红山文化晚期的玉器制造业和玉文化进入鼎盛阶段,无论是玉器材质、加工制作工艺,还是玉器的造型和艺术构思以及玉器的雕琢、磨制、切割和使用等,均达到原始社会工艺技术的高峰,在当时的东亚居于领先地位,以赤峰地区为代表的北方草原玉器选料讲究,雕工精细,造型奇异,内涵深邃,蕴含着远古人类对大自然和对人文现象的种种神秘色彩,为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尚玉”传统奠定了物质、思想基础。

1.4 辽代玉器工艺(切割、粗坯磨、细研磨)

赤峰草原的远古玉器制作工艺造型奇特、琢制精细、想象丰富、神态生动逼真、玉材质地优良,是草原文明的灿烂瑰宝,辽(契丹)玉雕和蒙古玉雕也继承了这一传统。考古工作者在巴林左旗白音敖包乡哈达伙房村王家湾南山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玉器制造作坊,证明当时的玉器工艺已经形成了生产规模。由此可以推测,当年辽上京临潢府官用、民用的玛瑙、玉器应由上京“八作司”直接管理,其产品源源不断从这里输出。这些古玉器是草原人民的骄傲,应当珍视其传承和保护。如果能把诸多古玉器开发成文创产品,必将会带动赤峰市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1.5 金银器工艺(累丝、刻画、炸珠、錾花、镂雕)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早期金器质地纯净,工艺简素,多为饰件。汉代以后,金银器继续发展,直到辽代契丹民族控制北方草原地区时期,创造了本民族所特有的金银器文化,从考古发现来看,其种类、分布、工艺(累丝、刻画、炸珠、錾花、镂雕)、造型等都是前民族和后代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且不断与我国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使金银器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随着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这个时期金银器的制作和功能亦颇受影响。辽代金银器是我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艺术表现。蒙元时期金银器工艺是继唐、契丹后我国金银器制作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能工巧匠主要来自中原地区、本民族地区及欧亚各国。深入分析并了解辽代和蒙元时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形制特征、演变规律和文化艺术价值,对于更好地研究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特别是继承和开发仿古工艺产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6 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织绣、服饰工艺(印花、蜡染、泥金描花、泥金印花)

辽金、蒙元时期,赤峰地区纺织工艺业也具有一定规模,并富于民族特色。辽地绣工的刺绣水平受唐宋的影响发展很快,工艺娴熟,绣技高。《契丹国志》说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可见辽产品质量确实很高。辽朝所产丝织用品除满足国内的市场需要外,也大量出口,或作为国事往来的礼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又陆续开辟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辽代草原丝绸之路是辽和中亚、西亚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沟通的重要通道。

蒙古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赤峰南部地区蒙古服饰融入满、汉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在头饰、服装、佩饰中都有明显表现。明、清之际是蒙古草原织艺绣工艺鼎盛时期,其作品多出蒙古族心灵手巧妇女之手。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保留、继承、发展了契丹、蒙元时期织绣传统工艺。

1.7 辽(契丹)蒙元时期马具和铁作、木雕等工艺(打、砸、捶、錾、雕刻)

赤峰地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草原五种地形地貌俱全,自然树种、矿产等资源丰富。为契丹的祖先提供了物质基础,他们可以就地取材,在制车行业、打造工艺上成为北方规模最大的民族。契丹马背民族,鞍马行走天下,马匹装饰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各部件的制作形制多样,琳琅满目。其工艺多用传统的手工模砸、捶、錾等,做工精致。除铜制马具外,亦多以银为之。“镔铁术”在辽代享有极高的声誉,契丹祝贺生辰时,常以“镔铁刀”作为珍稀礼物,其质坚韧,近似钢,系经多道工序冶炼锻打而成,学术界视其为精炼的铁,即现代意义上的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艺制造也得到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其造型质朴逼真,形象生动各异,雕刻精细,富有民族特色。雕刻作为传统工艺和旅游资源,值得持续传承、保护和开发。

2 赤峰市历史传统工艺美术的调查研究

对于赤峰市具有历史传统的工艺美术形态,笔者采取深入各旗县区博物馆、非遗主管部门访问专家,还通过采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调查民间工艺美术艺人、查阅书籍、调查、搜集资料调查等方式,然后对所查的内容进行汇总,分两个方面加以研究概述。

2.1 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美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与全国文物普查同步,目前赤峰市已经开展了三次市内全境的全面文物普查。截至2019年底,已发现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上层和下层文化8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发现各类古文化遗址7340处,占内蒙古自治区古文化遗址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市境内已经确立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赤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处。全市馆藏文物总计14万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48件(组),二级文物1528件(组),三级文物2560件(组)。

上述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统称为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这样说,每一处文化遗址、每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件文物都有石器工艺、陶器工艺、玉器工艺、青铜工艺、铁器工艺、金银工艺、建筑工艺等工艺美术创造力的融入,为我们开发文创产业积淀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创素材。

2.2 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它特别强调的是创造物质产品工艺或技艺。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明确的10大类“非遗”项目中,广义的工艺美术占有两大类:一是传统美术,包括民族民间创作的剪纸、绘画、书法、雕刻、雕塑、刺绣、编织、装饰、玩具等各种造型美术品;二是传统技艺,包括世代流传的美术技艺、烧造技艺、印染技艺、金属工艺、家具制作技艺以及蒙古族的奶茶、奶酒、奶食品器具的制作技艺和农畜产品加工技艺等。

2006年以来,赤峰市坚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申报立项、传承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和影响力。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0项,旗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0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人,旗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59人。

在这些已经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公布、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有5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类项目1项,自治区级非遗传统技艺项目13项。一些工艺美术非遗瑰宝,诸如蒙古包、勒勒车、马鞍具、烟荷包、绣花鞋、蒙古族服饰、蒙古族弓箭、契丹御绣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保护,有的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规模的发展。诸如巴林石雕刻、巴林左旗的笤帚苗工藝制作产品,还有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等地的蒙古族服饰等,都有了公司化的经营实体。

3 赤峰地区特色工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赤峰市虽然在历史文物保护、非遗传承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传统文化产业等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各种主观认识、客观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实力的制约,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对策。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机构不健全。部分旗县区尚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工艺)的专门工作机构,基层文物主管部门重视不足,尚未形成合力。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落实不到位。赤峰市还未严格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也未层层落实保护经费,不能有效调动传承人员开展传承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历史文化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传统文化及相关实物与现代生活方式有一定距离,手工艺在非遗工作中尚有差距,工艺美术资源还没有实现有效的转化,缺乏保护传承成果的专馆。

四是宣传教育形式单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特色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无法真正吸引公众,使宣传效应受到影响。

五是专业人才匮乏,基层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赤峰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当前赤峰地区不仅文物修复、博物馆管理等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相关的政府管理、市场经营、研发创意人才也不足。

六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正确路径和实效措施还相对较少。

3.2 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及建议

3.2.1 高度重视传统工艺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多次深刻指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资源,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能够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还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多次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2019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赤峰视察,观看了“非遗”表演并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切交谈,谆谆教导我们应重视抓好“非遗”工作,这是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赤峰“非遗”事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建议赤峰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提高“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战略高度,把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党和国家关于振兴发展传统工艺和文化产业暨非遗传承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3.2.2 充分认识传统工艺“非遗”项目的价值

传统工艺“非遗”项目,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是民族历史价值。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和承载着多民族交融演变的生活史、文化史、发展史,具有“续史之无、补史之缺”的历史价值。

二是艺术创作价值。传统工艺“非遗”源于生活,流传在民族民间,是进行工艺美术开发创作、打造艺术精品的源头活水和基本素材。

三是产业开发价值。传统工艺“非遗”中的民间“绝活、绝技”,诸如剪纸、雕刻、雕塑、刺绣、编织以及其他手工艺等,可以通过传承策划将其开发为生产商品的文化产业。

四是文化品牌价值。对于赤峰市独一无二、特色鲜明的工艺非遗项目,可以打造成文化品牌。

五是社会利用价值。传统工艺“非遗”资源和项目成果,其核心是要产生和实现文化惠民的社会利用价值,通过对“非遗”资源的传承、开发、保护和利用,可以实现脱贫致富、拉动社会就业等。

3.2.3 在振兴发展传统工艺上出实招、求实效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依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振兴传统工艺、加强特色文化保护的有关规定和相关要求,提请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尽快出台传承保护专项法规,为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振兴传统工艺、发展特色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保护予以支持,对市县区两级传承人应适当给予支持和补助,鼓励社会参与,为加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多方保障。

三是加强学术研究。与大专院校、博物馆和相关研究单位合作,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并积极发布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赤峰市传统工艺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投入特色历史文化设施建设。积极筹建赤峰市特色历史文化工艺美术馆和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全面展示赤峰地区的特色工艺和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工艺产业品牌。

五是抓好资源的转化工作。积极探索生产性方式的保护措施,促进特色历史文化工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六是加强对特色历史文化工艺领域人才进行资助和培训,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赤峰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将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的重点,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

七是加强社会宣传工作。全面推进振兴传统工艺的宣传普及,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共同发力,使保护机构、文化企业和媒体紧密配合,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传播体系。各项宣传活动不仅要深入基层、深入社区,还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

八是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旅游发展。产业化是传统工艺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赤峰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赤峰作为文化和旅游大市,要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积极地从文化的角度着力增加旅游功能文创产品开发,扩展旅游效应。到博物馆旅游参观已成为来赤峰旅游者最喜爱的方式,应投入资金建设工艺美术博物馆。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从旅游的角度吸收文化元素,并添加文化艺术内容,打造文旅融合的活动品牌。持续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展示、展演品牌文化節活动,积极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不断举行线下宣传活动,还要践行跨地域交流、传承人培训、媒体营销、事件营销等一系列的行销举措,提升文化旅游软实力,让赤峰地区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时代特色的工艺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王大方.草原访古[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2]项春松.赤峰古代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冰.赤峰博物馆文物典藏[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4]鲍林峰.赤峰博物馆文物考古文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5]于建设.红山文化概论[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向仍旦.中国古代文化知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9.

[7]蔡美彪.辽金元史十五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张松柏.松漠遗珍:边际效应中的文物坐标[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

[9]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0]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Z].赤峰:赤峰翰森印务有限公司,2019.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经济效益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新常态下会计与经济效益关系辨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初探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电厂燃煤管理方法探讨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试谈古都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保护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