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021-09-17周德进

关键词:出师表文本细读

周德进

摘要: 诸葛亮所作《出师表》是情动古今、名垂后世的佳作。一代忠相鞠躬尽瘁舍生忘死的赤诚之心令人洒泪。这其中所含对先帝的忠心、对后主的忧心、对北伐的决心,心心可鉴,感人肺腑。阅读时需细心体会表文中先后出现十三次“先帝”,六个“宜”,十个四字短语的内涵和情感,方得其中滋味。

关键词: 《出师表》;文本细读;情感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1)15-096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放翁之语可谓将诸葛孔明其人其作推向了空前绝后的历史高度。而《出师表》确实也当之无愧。不仅陈述周密,结构跌宕,更胜在文采洋溢,情动于中。在表文中几乎无出其右者。苏轼曾评价:“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南宋文天祥《正气歌》中也曾有言:“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可见其情感的浩荡与深邃。

《出师表》固然以一“忠”字领衔,陈情议事,徘徊吟咏,挥泪沾襟,皆不离此。但其情感的外延却更加广阔。只有细读本文,咀嚼出其更丰富的情感内涵,我们才能充分感知作者悲壮而孤独的老臣形象和其在《出师表》一文中殷殷切切、大为良苦的用心。

一、十三次“先帝”:一片忠心昭日月

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曾做如此评点:“篇中十三引先帝,勤勤恳恳,皆根极至诚之言,自是至文。”《出师表》中,处处可见“先帝”: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曰能,……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这一声声“先帝”,诸葛亮呼唤得情真意切,有泪欲盈。完全出自肺腑,流自肝肠,不是虚张声势,也非刻意为之。

诸葛亮当年隐居山林,待价而沽,为刘备诚心所感,共谋大业。其辅佐刘备近二十载,出生入死,惺惺相惜,刘备的事业就是诸葛亮的事业。后者早就抱定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意志。

《三国志》中又曾记载,刘备托孤之时,曾言于诸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拳拳之心,怎能不令诸葛亮舍命相助?

如今,帝业未成,刘备却撒手西去。蜀汉之基,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复国多艰。所托之子又孤弱难扶。诸葛亮于是郁结在心,悲痛满怀,深感愧对旧主。他呼唤先帝,在自己是缅怀往事,自我激励,畅诉衷情,以浇块垒,对后主则是恳切的督促,委婉的劝警——务要光大父业,稳固江山。

总之,这贯乎全篇的“先帝”之语,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这里有捶胸顿足的痛惜,有踵事前志的坚决,有知遇之恩的感激,有肝脑涂地的挚诚,有恐负所托的忧虑,有誓死相报的无悔,有绵绵不尽的追思。

可以说,“先帝”在诸葛亮内心始终如日月在天,共蜀汉江山同在。他未有一刻忘旧主,所以才做到出口必称“先帝”。这种矢志不渝的忠诚,怎能不使百代为之泪下?

二、六个“宜”:一汪苦心感天地

对先帝的“忠心”转移到后主身上便成了“苦心”。《三国志》有载:“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可见其意志薄弱断事不明。单就诸葛亮二次提到“开张圣听”“察纳雅言”之事便足以证之。此时又恰逢“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对内外洞若观火,焉能不急?所以他的上表才琐细之至。然而诸葛亮并没有说得疾言厉色,相反,却平和克制、恭敬从容。这种态度通过文中的六个“宜”字表现得极为明显: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前五个“宜”字集中出现在文中的第二段,是诸葛亮就宫中府中之事对后主提出建议;后一个“宜”字出现在文章结尾,是诸葛亮临行痛表,对后主寄予无限希望。

“宜”译为“应当”,看似寻常,实则隐藏着非常复杂深曲的情感。如用比较法,则区别立见。比如,将其中的“宜”改为“须”“务”(译为“一定”),将“不宜”替换为“不可”(如“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等表意相近的字眼是否可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宜”或“不宜”是建议的语气,是劝告,是规诫,是有商有量,是慈父教子,正如金圣叹所言:“切切开导,勤勤叮咛,一回如严父,一回如慈妪。”而“须”“务”“不可”则是命令的口吻,语势强硬,居高临下,没有回转的余地,有斥责意味。所以诸葛亮由始至终,皆用“宜”字婉劝,既切中时弊,还讲求分寸。

如此一来,既达到了规劝的目的,又维护了后主的尊严。但是“宜”字之下,又深藏着多少惶恐与焦虑、急迫与艰难、哀其不争与无可奈何?诸葛两次针对后主本人,就提出“不宜妄自菲薄”,要“自谋”之语,哀哀苦心,沉沉忧思,难以尽言。

三、十个四字短语:一腔决心泣鬼神

《出师表》一文,洋洋七百余字,说不尽沉郁顿挫、悲凉深婉。似二胡长箫,幽幽咽咽。但当中却有一段,恰似急管繁弦,高亢激越,气势如虹,壮怀激烈。共“臣本布衣”数语,成为表文中最精诚感人的两段。它就是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这一段是诸葛亮向后主表明挥师北伐、势必凯旋的决心。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就是四字短句的铺排。区区一百三十二字,几乎全以四字句连缀接续,节奏急切,阵势铿锵。字字壮如鼓点,奔如马蹄,有短兵相接雷霆万钧之势。一气呵成,倾吐而下,是热血喷薄直荐轩辕,是金石坠地琅琅有声。

《出师表》至此,情感达到最高潮。诸葛亮为君、为国出师北上、视死如归的精神及其大忠、大勇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诸葛亮于此,已经做好了用生命献祭政权的准备。非拼死尽忠者,不能有此言。

可是,诸葛亮当时果真信心满怀吗?实情并非如此。以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指挥家的敏感,他怎么可能不知蜀汉江山大势已去?更兼自己日益年长,力不从心,此中辛苦,难以言说。正因如此,他才会在表文末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诸葛亮在此还是咬紧银牙,自我奋发,鼓舞他人,不死不休!明知不可而为之,独自咽下所有的惶恐和危难,为一线生机拼尽全力,虽蹈死而不顾。这才是诸葛亮最令人震撼的地方。

同为忠良之才的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北伐虽然失败,但诸葛亮的一腔忠勇早已渗透进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沾溉后世,在历史长河中悠悠不绝。诸葛亮是“忠”的化身,《出师表》也成为“忠言”的代表。英雄热血,千载犹殷;赤子之心,万古不磨。其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内涵,值得后人在岁月的风尘中虔诚回首,吟咏体味,以身相感。

参考文献:

[1] 李怡.《出师表》的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4).

[2] 黄厚江.《出师表》课堂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05).

[3]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2011(01).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可视化语言学习社区建设与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17JK12-中ZB23。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江苏 阜宁224400)

猜你喜欢

出师表文本细读
王洛勇朗读英文版《出师表》,网友:诸葛亮英语八级
《出师表》阅读题湖南邵阳市试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出师表》的思想格局及蜀汉政治背景探寻
《出师表》的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