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小学语文德育探析

2021-09-17王妍雄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王妍雄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文本中的国学经典,达到对少年儿童培根、启智、铸魂、增慧的目标,这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时代命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德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9/22-0022-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的改革,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只是学习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可喜的是全新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传统文化篇目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9篇,这些篇目都是很好的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的载体。即使不属于这些篇目内的课文内容,其实也蕴含着很多的传统文化内容,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借助文本中的国学经典,达到对青少年儿童培根、启智、铸魂、增慧的目标,这是教师队伍面临的一个时代的命题。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专题的研讨。下面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简述如下:

一、研课题——欣赏水墨画,感受艺术之美

《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它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的典型活动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

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上课伊始,笔者从理解课题意思入手,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首先展示的是有关儿童画面的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水墨画的特点。相机介绍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国水墨画,是国画的代表,是中国所特有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生长的一门艺术。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结晶,是纯用水墨所作之画,作画工具是“笔墨纸砚”,是把书法、诗词与绘画融合在一起的美的发明。它的创作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具有清新淡雅、气韵悠远、写意而不写实的特点,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这时的学生,不但对水墨画有了简单的認识,更由衷为我们中国这门伟大的艺术骄傲和自豪。

在学生对水墨画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笔者又紧接着展示了几幅名家的水墨画:山水画《水墨山水图》、山水画扇面《千山一碧》、写意花鸟画《水墨石竹图》等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受。一幅幅水墨画,让学生仿佛来到了一座美丽的艺术殿堂,他们沉浸在水墨画的艺术之美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吮吸着水墨画朴素自然的清新气息。

接着让学生回读课题,初读课文,初步感受到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二、学生字——了解墨文化,体味文化之韵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是根基,是活化石,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渊源等诸多文化因子。大学问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让学生通过汉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墨”字时,除了指导“墨”字书写外,笔者又给学生介绍了“墨”的字理及文化,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甲骨文、金文中不同的“墨”字,简要讲述了每个时代关于“墨”字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真正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解并记住中国的墨文化源远流长:墨是文房四宝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开始用墨进行书写了,墨文化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墨文化,笔者通过一幅水墨交融的动画展示水与墨交融在一起后顷刻间的美妙变化,而这一神奇的现象恰好可以用我们本课的另一个生字来解释,学生很轻松地就猜出了“染”字,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染”的含义。这样,学生在轻松、期待和欣赏中学会了“墨”和“染”字,体会到了墨文化的意境之美和历史底蕴。这样的识字课,不仅仅是为识字而教,更赋予汉字教学文化传承的使命,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受到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丰盈了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在实施统编语文教材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务必认真研读文本、了解汉字历史及文化,以汉字为载体,将知识的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及德育放在教学目标的基础定位上。

三、观插图——徜徉VR动画,沉浸童年之乐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彩色版设计,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有的还不止一幅。而且选择大量的中国画作为文本插图,其目的是通过插图,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其精髓,从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图文结合,感悟、理解、深刻体会文本的主题,做到人文和一。

本课所配的插图就是三幅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在释题之后,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插图,感受简约凝练的画面中别有韵味的儿童欢乐嬉戏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初读这组诗歌,体会乡村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文本插图不仅与文本内容相对应,而且富有童趣、形象生动,初步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在具体学习每一首小诗之前,笔者又会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插图,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和画面之后,他们可能会对那些乡下孩子的生活会有一点儿初步的感受。为了避免走马观花,笔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每一幅插图,去观察图中的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人,去想象挖掘背后的故事和主题。然后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诗句进行对照,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达到图文感知一致,凭借插图深刻理解文本的目标。

在学完这组诗歌后,为了给学生有切身的体验,真正体会到乡村儿童的童年之乐,再次创设情境,角色代入,运用虚拟现实的VR动画技术,学生带上VR眼镜,走进了手机中的水墨动画中,他们来到了小溪边,看被洗水染绿的倒影,看草地上蹦跳的鱼儿。在水里拍水戏耍,你拍我溅笑哈哈;他们来到了松林,欢叫着、奔跑着、采摘着一朵朵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随着画面的滚动,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变化、在跳跃,他们深深地沉浸在这童年的水墨画中,享受着童年之美、感受着童年之乐。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作为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精粹,寓教于无形之中,那么整个课堂也会像水墨画一样浓墨重彩。长此坚持下去,定会达到培根、启智、铸魂、增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凤池,胡守钧.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

[2]门   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4).

[3]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4]李伯黍.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5]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