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起始课教学微探

2021-09-17肖志刚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司马光文言文教学策略

肖志刚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坚持以激发兴趣为先,培养语感为本,积累语言为重,拓展延伸为辅,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体悟情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司马光》,教学策略

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发展思维、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文言文,语言简洁,意蕴丰富,能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文言文的学习前置到三年级,而且整套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有所增加。

那么,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起始课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又该如何有效实施呢?笔者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和学情

《司马光》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讲述的是司马光砸破瓮救落水孩子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这是统编教材中第一次以课文的形式安排文言文。全文共30字,精练短小。

从学情来看,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如生僻字的读音,古今词义的不同,一字多义等。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教材在编排上给生僻字加注了拼音,还加入了注释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内容,学生大多通过不同的途径阅读或听过,这些都能有效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学段目标中这样定位诗文教学:“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联系本课课后习题,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诵读感受语言特点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引导学生通过其初步感知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很有必要。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本文和其他课文的不同,鼓励学生发现语言上的差异,如本文篇幅很小,句子也很短,许多词语是单个字等。不过,学生对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感受是感性的、初步的,教师不必作过多概念上的详细解释,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应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使其逐步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想象讲述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不需要逐字逐句分析理解,只需知晓大意即可。本课课后第二题是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对于有故事情节的《司马光》来说,我们可以在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比如群儿如何戏于庭,看到一儿落水后,群儿都有什么表现,司马光持石击瓮时的表情,儿得活后大家如何夸赞司马光等,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情感。

3.多法保护学习热情

文言文的学习有难度,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就是感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选取的都是经典的、便于理解的、篇幅短小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诵读、猜测、表演、想象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将文章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以获得情感体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多种方式落实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如何带领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初识、初读文言文时就对其产生兴趣,有阅读的愿望,并初步获得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呢?

1.“读”占鳌头,“练”为手段,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阅读的过程,是语感形成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尤其是文言文,更应该将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顿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与之前学过的现代文相比,朗读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读好呢?教材中的课后习题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那就是“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语句间的停顿”。所以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就要范读给学生听,给学生以正确、规范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方法。接着带领学生读,让学生在亲身的朗读实践中进一步感受方法。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在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朗读不是见了标点符号才停顿,读文言文时,不仅要字字清晰,句句通顺,还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最后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用停顿符号在课文中画一画,读一读。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倾听和练习中发现了停顿的规律,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培养了文言文语感。

诵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诵读中,学生不仅能积累语言,还能进一步了解文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在学生跟读、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并借助注释了解意思后,教师就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练习。如教师可引读“群儿__,一儿__,众__,光__,儿__”,教师引读的都是故事中的人物,让学生接读,读出人物的表现,这是对故事内容的进一步了解。教师还可选取《司马光砸缸》连环画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插图,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句子为每幅插图配解说词,让文字有画面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出示竖版排列无标点符号的文章,配上古典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进行朗读。通过一遍遍的朗读,相信学生一定能熟读成诵,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会读出独属于文言文的味儿。

2.理解为“基”,想象为“翼”,讲述故事,发展语言

统编教材在古诗和文言文中加上了注释,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釋来了解文章内容。古诗文的注释作为学生的助学工具,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如“瓮”,是现代人很少用的字,注释中就作了简单介绍,“瓮:口小肚大的陶器”。但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与平时我们见到的“缸”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可以借助文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了解。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会通过看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要求与翻译课文截然不同。如何讲好故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表达上的空白。比如文中说“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由此可见,不少孩子在庭院里游戏,但文中只写了登瓮的孩子,其他孩子在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在结合生活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可用文言的语言来表达: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__,一儿__,一儿__……这样既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还丰富了故事内容。除了想象故事内容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想象,进行表演。如“光持石击瓮破之”,如何持石?如何击瓮?“众皆弃去”,如何弃去?可让学生演一演,在对比中体会司马光的沉着与机智。通过表演把书本上的故事变得立体起来,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启发想象:若是碰上落水孩子的母亲,司马光、落水的孩子或其他孩子会怎么给孩子的母亲讲述刚刚发生的事情呢?如此,通过角色互换、情节补充等方法,让学生进行表达,学生对文本的了解也会更深入,同时深刻感悟人物品质,发展语言。

3.巧用对比,感受语言,体会特点

在学生熟读成诵、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同时出示现代文的《司马光砸缸》,让学生观察比较,同样的故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从篇幅、语言等方面来说,只要學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在交流中引导他们初步发现文言文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告诉学生,文言文是一座宝库,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初步了解文言文,并激发其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对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4.拓展链接,学以致用,丰富认知

《司马光》通过一个小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与沉着以及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司马光小小的年纪,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敬佩、赞叹的智慧和仁义呢?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出示《宋史·司马光传》的另一内容:“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学这部分文字,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识到,司马光之所以具有这些美好品质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的智慧、仁义是从书中而来的,这也丰富了学生对人物的认知。

猜你喜欢

司马光文言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