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1-09-17任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8期

任翔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在创建之初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伟大建党精神。建党精神萌生于丰沃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新的征程上,要一以贯之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就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整体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形成“文、行、忠、信”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关键词】百年辉煌,建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永续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和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懈奋斗,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升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精神品质,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这些精神内涵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追求和价值理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忍不拔的信念支撑和顽强奋进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创造和积累了大量关于修身养德、生存发展、治国理政的思想、经验和智慧,为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

中国共产党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推崇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对外交往中倡导“以和为贵”,主张“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及“扶弱济困”“患難相恤”“守望相助”,向往和平美好,逐步养成持中、稳健、温和的民族性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讲,“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树立起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继承和发扬协和万邦、仁者爱人的民族精神,确立五项原则的外交路线。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起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相携,为人类提供了多元文化和文明。

二、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在创建之初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萌生于丰沃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伟大建党精神作了科学概括:“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精辟论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的信仰、信念。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挑战,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与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人民奋进的动力。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把爱国主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旗帜,形成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旨的五四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凝聚。早在商周时期,中国政治就开始了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化,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理念,之后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数千年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已内化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治国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不仅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伟大创造与升华。1944年,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习近平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与人民同甘共苦。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了自强不息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种精神的完美写照。中国古代经典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苏武的饮雪吞毡、岳飞的精忠报国、秋瑾的从容就义等,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民族危难时刻发挥了巨大激励作用,推动着中国历史不断向前。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时期的豪迈、建设时期的决心、改革时期的勇气、新时代的气概都是这种牺牲精神、斗争精神的映射。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可以预测和难以预测的风险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面对许多新的斗争,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张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气魄,不断书写中华民族的壮美诗篇。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尽忠职守、情系人民的高尚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我国八项传统美德,涵括了先贤德育的全部精髓。《说文解字》云,“忠'从心,中声,敬也,尽心日“忠”,意谓做事要忠于职守、心无旁骛、竭尽全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道德力量。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忠诚不仅是做人的品格,也是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素养。道德靠忠诚滋养,靠奋斗培育;忠诚靠道德支撑,靠实践锤炼。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恪尽职守,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内涵,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商情怀,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追求。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又一个百年新征程,要一以贯之地弘扬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就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根。

加强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要,以建党精神为纲,以立德树人为本,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共产党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5000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合起来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里,是我们党源源不绝的思想动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要进一步弄懂、弄清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结合新时代要求不断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与此同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广度、高度,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辉煌。

整体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衔接语文、品德、历史三科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特别是要贯通语文学科各学段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大、中、小、幼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体系,力求体现科学系统、分层分级、可学可用,引导学习者随时随地反复研读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于生活、融于工作,融于语言文字表达和做人做事,涵养文化气质,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文明人。

有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为帮助青少年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和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美与语言形式美,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践行能力,应有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要把好教材关,精选有利于涵养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特点的历代经典篇目,确保内容具有可读性、经典性、时代性。要把好教学关,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为根本,以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和爱国主义的牢固树立为核心,引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由知识层面学习向能力提高、智慧增长和修为养成逐步提升。要形成教育合力,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传统文化教育联动模式。既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形成“文、行、忠、信”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孔子教导弟子“文、行、忠、信”并重,要博学多闻、身体力行、尽忠职守、执着信念,力求成为德智兼修之人。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统筹安排“文、行、忠、信”的学习,既要使“文”内化于心,更要使“文”外化于行;只有“文”与“行”合一,方能实现“忠”与“信”的自觉,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而学以成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