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2021-09-17黄少玲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8期

黄少玲

一、教材解读

《女娲补天》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拣五色石头燃火熔炼,用石浆补好天上的大窟窿,斩断大乌龟撑起天空,接着杀死黑龙,最后把芦苇烧成灰堵住地缝的故事,塑造了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

本单元课文是神话故事,人文主题是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以及人物的勇敢、责任与担当。根据本单元课文课后练习的提示,语文要素的重点是讲故事。《女娲补天》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篇幅虽然简短,但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对于训练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来说,是很好的范本。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除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住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讲故事之外,还要重视课前导读部分提出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的要求。《女娲补天》的教学,除了要综合运用之前学到的讲故事的方法,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讲故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把故事说得更加具体、生动。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三、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发揮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生动。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故事激趣

【教师导学】在本单元的课文里面,一个个形象鲜明的神话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盘古,有矢志不渝、坚韧执着的精卫,还有为民造福、甘于奉献的普罗米修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善良、勇敢、智慧,也看到了责任、使命和担当。今天我们认识本单元最后一个神话人物——女娲。有关女娲的传说很多,课外你都搜集了哪些与女娲有关的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故事。

【预设】

故事1:传说女娲能捏土造人,她用一根藤条蘸着泥浆,甩到地上,就变成了很多很多的人,因此创造了人类社会。

故事2:传说女娲是礼仪之神,她看到人们生活单调,于是化甘露为酒,赐给百姓。百姓感恩戴德,以酒敬女娲,后来敬酒便成为一种礼仪。

故事3:女娲制乐的故事。女娲做了一个有十三根管子、形状像凤凰尾巴似的乐器,取名叫“笙簧”,送给人们。后来,笙簧就成了人们经常演奏的乐器。

2.导读引领,整体感知

【教师导学】同学们都很会讲故事。关于女娲,流传最广的还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动人的传说——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一些讲故事的方法,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我们可以借助插图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在《精卫填海》一课中,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在《普罗米修斯》一课中,我们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抓住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讲讲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还要发挥丰富的想象,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

我们先来读读课题《女娲补天》。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她是怎样补天的?补天的结果怎样?抓住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就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出示:女娲为什么补天?(起因)

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经过)

女娲补天的结果怎样?(结果)

请带着以上几个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相关段落,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3.层层深入,落实要素

▲落实语文要素之一:说说女娲补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借助动词,把故事起因说清楚

【教师导学】描写故事起因的重点段落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说明故事起因的几个关键的动词。抓住了关键词,就可以说出故事的起因了,你们试试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抓住关键词语把故事说具体,从简要说出故事的起因到具体说出故事的起因,实现了语言由简要到具体的过程,这也是复述课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2)发挥想象,把故事起因说生动

【教师导学】天地被撞出一个大窟窿,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带我们去感受一下这个可怕的场景吧!如果要用四字词语说说这段话描写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预设】天崩地裂,洪水泛滥,猛兽成群,生灵涂炭。

为了把故事说得更加生动,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展开想象,创编情节。在本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人们惊慌失措有什么表现?

四处奔逃,又逃向何方?

前方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的险境?

课文没有具体描写这些情景,这时,我们就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这些情节说具体。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句式把想象到的画面有条理地写下来,现在请你动笔试一试吧!

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怖之中。

【学生活动】学生借助表格,发挥想象,课上练笔。

【预设】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有的(跑到山上去,结果还没跑到半山腰就被洪水冲走了);有的(慌慌张张爬到树上去,拼命叫喊,结果树枝被大火烧掉,人也掉进了万丈深渊);还有的(被野兽追赶,在路上一边狂奔着逃命,一边大声哭喊着)……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怖之中。

【教师导学】这是多么恐怖的景象啊!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是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的,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配乐男声朗读)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在这个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环境中,人类是如此的弱小与无助,谁来拯救人类呢?此时此刻,女娲出现了,她在人类最需要她的时候出现了。

师:女娲为了拯救万民于危难险境之中,她决心怎样?

生:她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设计意图】由简要说故事起因到把起因说具体,最后发挥想象,把故事起因说生动,此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体现了由抓住要素复述课文到创造性复述的过程。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恐怖情景,又为解决下一个教学重难点“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作了铺垫。

(3)串联情节,把故事经过说完整

【教师导学】这就是女娲,勇敢的女娲、伟大的女娲、神奇的女娲。女娲的神奇更体现在她修补天地的过程上。补天,这可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作,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女娲要做哪几件事情?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把女娲做的几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概括事件,小组交流结果:炼彩石补天、断龟足撑天、杀黑龙驱兽、烧芦苇堵缝。

【教师导学】作者为了把这几件事写清楚,还用了一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请你在文中圈畫出来吧!我们用上这几个连接词,古今对照,把女娲补天的过程说具体、说完整吧!

【学生活动】借助连接词,古今对照,自由练说女娲补天的过程。

【设计意图】女娲补天的过程由几个小情节组成,课文通过连接词把这几个情节串连起来。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概括几个小情节,再找出连接词,利用连接词把故事说具体。其作用有三:一是不会漏掉情节,二是学会有序表达,三是体现了语文知识输入、内化和输出的过程。

(4)播放视频,说说故事的结果

【教师导学】女娲补天有了圆满的结局。课文中,故事的结果写得很简单,只用了一句话,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天和地终于恢复了平静,人类获得了新生。

正是因为有了女娲的壮举,天地间才有春夏秋冬的交替,才有日月星辰的运行,人类才得以在天地之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去感受女娲带给天地的安宁和祥和吧!

【播放视频】播放动画片《女娲补天》片段。

【小结】在我国各地,处处都耸立着女娲的塑像,她的美丽善良,她的甘于奉献,将会被世人一代代地传诵下去。(同时展示女娲在各地的塑像图)

▲落实语文要素二:创编情节,把女娲拣石的过程说具体

(1)借助句式创编情节

【教师导学】同学们,神话就是如此的神奇,动人的传说往往能经久不息。在课文中,作者用了一句话介绍女娲寻找彩石的过程,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女娲是怎样找到这五种彩石的?课文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请你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师导学】(出示五彩石图片)这就是传说中的五彩石,这些石头可能藏在什么地方?它们或许藏在毒虫猛兽出没的高山密林之中,或许藏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之上,又或许藏在变幻莫测的海底深处。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想象:

女娲分别去哪里找到这些石头的?

女娲在拣石头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她是怎样解决这些困难的?

抓住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把句子说具体了,我们把刚才产生的问题放进句式中思考:

女娲补天需要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为了找到(哪种颜色?)石,她来到了(哪里?),(寻找的经过?遇到的困难?怎样克服困难?),终于(在哪里找到石头?)。

请你按照以上的句式,把女娲找到五种颜色石头的经过说一说吧!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练说,老师点评。

【预设】女娲补天需要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为了找到(黄)石,她来到了(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女娲知道黄石就藏在沙漠中的一口清泉之中,可是茫茫的沙漠寒风刺骨,黄沙漫天,要找到这口清泉谈何容易!女娲又累又渴,在沙漠中找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那口藏在沙漠深处的清泉,那块黄石就静静地躺在泉水之中)。

(2)借助连环画创编情节

【教师导学】1957年张令涛、胡丁文两位画家把女娲补天的故事绘成了一本连环画,其中有三幅描绘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经过,请你发挥想象,为这几幅画配上解说词吧!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幅画,为画配词。

【预设】女娲知道黑石藏在山顶上,她爬上山顶,先用双手搬开巨石,再用石铲铲土……连续几个日夜,山顶被挖出了一个几米深的大坑,她继续挖啊挖,终于在地下十多米的岩层之中找到了黑石。

青石藏在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女娲冒着随时摔进深谷的危险,攀着峭壁上的藤蔓,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凶狠的老鹰在她头上盘旋,碎石不断地往深谷里掉,她紧紧攥住岩石上的青藤,找啊找,终于在乱石峰顶找到了青石。

白石藏在深深的海底,女娲深吸一口气潜人海底,海底一片漆黑,只能看到一丝丝微弱的亮光。女娲朝着珊瑚轻轻一挥手,珊瑚马上发出银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海底;水草左右摇摆,为女娲让路;鱼儿成群结队,围在女娲身边,帮着女娲一起寻找白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女娲终于在海沟深处的裂缝中找到了闪闪发光的白石。

【评价】在创编神话的过程中,如果做到了过程具体、语句生动、想象神奇,解说词就可以被评上五颗星,我们也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评一评!

(3)加人角色创编情节

同学们,在创编情节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加入其他的角色,并且还可以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使创编的故事更加神奇、生动。你们看,这位同学在故事中加入了“恶犬”和“大鲨鱼”两个角色,通过语言描写,把女娲取石的艰难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请你读读这两段对话吧!

为了拿到赤石,女娲来到了一座火山,看守赤石的是一条凶猛的恶犬。

恶犬对女娲说:“你想要得到赤色石头,可以!但是要把你身上的骨头取下来换,这样你就有可能失血而死,你愿意吗?”女娲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为了世人,我愿意!”

女娲忍着剧痛从身上抽出一根骨头,把它递给了恶犬,恶犬接过骨头,把赤石交给了女娲。

为了拿到青石,女娲来到了海底,青石藏在大鲨鱼的肚子里。女娲找到了大鲨鱼。

大鲨鱼说:“你要想拿到青石,可以!但要回答我的三个问题,答对了你就可以拿着青石离开,答错了就会被我吃掉,你愿意吗?”

女娲坚定地说:“为了世人,我是不会退缩的!请开始说你的问题吧!”

女娲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回答了大鲨鱼提出的三个问题,大鲨鱼从口中吐出青石,交给了女娲。

那么,女娲去寻找其他颜色的石头的时候,又会遇到哪些“角色”呢,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课后请你继续往下编吧!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一起感受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和发挥想象的方法,讲述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了故事中神奇的想象,而且还学会了三种创编情节的方法:借助句式创编情节,借助插图创编情节,加入角色创编情节。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我们可以运用学到的创编情节的方法,把本单元的神话《精卫填海》中描写精卫填海过程的句子说清楚、说生动。

2.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神话故事如同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在《中国神话故事集》里,还有很多类似的中国神话故事,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

七、点评

本节课教学目标精准,脉络清晰,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整个设计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创编情节为纬,经纬交织,构建了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整个设计紧紧围绕“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发挥想象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具体”两个语文要素展开,在语文要素落实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梯度地设计了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经历语言实践活动,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积累、模仿、运用、创作的过程。

1.循序渐进,复述故事

学习语言,不是靠老师的分析和讲解,而在于“耳听+口说”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回归语言学习的本源——“习得”。对于神话故事题材的文章,最好的语言训练就是复述故事,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实现语言的内化和重组。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有质的提升。本课没有多余的内容讲解,而是通过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讲故事,并通过以下的策略落实这一语文要素。

第一,由概要复述到详细复述。本文的课前导学要求是“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此学习要求提示了复述故事类课文的方法: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故事。新课开始,老师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女娲补天的结果是怎样的?找到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找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尝试借助以上三个问题,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地进行复述,此设计既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读课文,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详细复述,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更加生动。

第二,由复述单一情节到复述多个情节。在本课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注重教给学生详细复述的方法,如在故事起因部分,描写天崩地裂的景象,为了引导学生把这一情节说具体,本课采用“借助关键词句,讲述故事的起因”的方法;在故事经过部分,运用“找连接词串联主要情节”的方法把女娲补天的经过说清楚。找到了故事的关键词和重要情节,在讲述故事经过的时候,就不会漏掉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的情节。

2.多元组合,创编情节

与本单元前几篇精读课文相比,本文的语文要素多了“发挥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这一要求,这样一来,讲故事就不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模仿,而是要加进自己的想象,为后期的创造性复述奠定基础。旧版本的《女娲补天》对女娲寻石的过程描写得比较具体,而新版本的课文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很明显,这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紧紧依托这个句子,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创编情节,并教给学生三种创编情节的方法:借助问题创编情节,借助插图创编情节,加入角色创编情节。运用这三种方法减小学生创编的难度,激发学生创编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一,由合理创编到大胆创编。“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如何引导学生把女娲炼石的过程说具体呢?教师首先采用了“借助问题,创编情节”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先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拣”,然后围绕着“拣”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想象:女娲分别去哪里拣到这些石头的?女娲在拣石头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她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依托以上几个问题,学生脑海中就会呈現想象女娲寻石的一幕幕画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借助连环画创编故事”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加入童话的元素,如“海底的珊瑚会发光,水草会让路,鱼儿会寻石……”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由实写向虚写跨越。

第二,由单个角色创编到加入其他角色创编。借助问题创编情节、借助插图创编情节都是局限于女娲这个角色进行想象,为了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本设计还教给孩子一种新的创编情节方法:“加入角色创编情节”,在想象中加入角色,并设计“反复型”的童话故事情节,运用“对话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趣味性。这种创编情节的方法,更富有童话色彩。在创编的情节中,有的孩子加入“恶犬”和“大鲨鱼”两个角色,通过它们的语言描写,把女娲取石的艰难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极大提高了孩子们创编的热情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