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想象训练科学化探微
2021-09-17郝海鹏
郝海鹏
【摘要】想象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统编教材根据由静态到动态、由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由客观具象想象到主观抽象想象三条线索编排想象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想象认知心理规律,采用指导有条理地描述、提供想象线索、学习运用想象工具、进行想象知识教学等方式,进行科学、系统地训练,以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想象能力,教学线索,训练方式
统编教材从低段开始就安排想象教学,此后逐册持续设计想象训练任务。可见,想象教学的地位很重要,但多数教师认为想象教学很难。在进行想象训练时,教师一般能提出“读句子,想画面”的要求,而学生经常表现为“想不好”,教师觉得没法指导,于是失去耐心,干脆“包办”代替。另外,可供学习的资源少,导致教师教学凭空无据,漫无目的,缺乏实效。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不起来,最终影响了读写能力的提高。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先厘清统编教材对想象教学的编排思路,摸清想象教学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就上述问题对教材和教学进行分析。
一、教材线索
统编教材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照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编排想象教学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三条线索。
1.先训练静态画面想象,后训练动态画面想象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读诗句,想象画面”。《夜宿山寺》描绘了危楼之上看到夜空星辰的景象,《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也是以想象静态画面为主的训练。
二年级下册开始训练对动态画面的想象。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习题要求“读句子,想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这是想象人物动态行为的练习。
2.先训练再造想象,后训练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文字材料提示想象场景和画面。比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星辰、草野等画面,都是有文字材料提示的,学生结合这些提示,提取积累的感性形象材料,就能想象出相应的画面。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要复杂。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编排创造想象训练,这种想象没有文字材料提示,属于“无中生有”的想象。如第四单元《彩色的梦》的课后习题:“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要画什么,没有文字提示,需要写话者自己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此后的想象写话、编童话,如《蜘蛛开店》续编故事;《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选一个开头,接着往下讲”;三年级编排的“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等都要求训练创造想象能力。
3.先训练具象想象,后训练抽象想象
第一、第二学段中想象的内容都是可观可感的具象事物或画面,这样的想象要相对容易些。三年级开始有想象情节的训练,比如上册的“编童话、写童话”,下册的“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想象出情节才能写成完整的故事,而情节想象需要有逻辑,带有抽象性,难度就大了。到六年级上册,如《月光曲》等课文,要“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想象音乐的强弱、节奏和情感,想象盲姑娘兄妹听音乐时内心的感受,想象内容指向主观精神世界,同样有抽象性。
从静态画面到动态行为,由简单再造到复杂创造,由客观具象到主观抽象,在这三对关系中,前者均是后者的基础。教材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进行编排,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二、训练思路
想象能力的形成,须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想象教学不但要秉持“训练观”,还要坚持科学化。笔者梳理、总结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1.有条理地说出想象,使想象可观察
想象时,用通顺、连贯的话来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内容或画面。学生在描述的时候,其意义不只在发展言语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想象的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优化想象。
比如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中“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这段话实质是在写雷雨来时大自然中树木、天空的景象,写花开得迅速和热烈。如果不能抓住意象展开想象,学生是无法深刻体验这种生动、迅速和热烈的。为了引导学生想象,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你们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想象此时此刻,大自然在发生着什么,根据提示,用连贯、通顺的话来描述你想象到的画面。(出示课件)
湿润的东风刮过荒野,冲进树林,__树,__树,__树,__树,它们的枝条__;
猛烈的阵雨洗刷着森林,发出__的响声。__叶,__叶,__叶,__叶,每片叶子都__;
天空中,鉛灰色的云气中夹杂着乌云,闪电__,惊雷__,雷声仿佛在云端呼喊:“__”;
花孩子们从各个地方冲出来。有紫色的__、__,黄色的__、__,白的__、__,还有红色的__,蓝色的__、__,它们边冲边喊:“__”。远远望去,大地就像__。
这个说话训练,是学生“想进去,并继续想下去”的引擎。没想象之前,文字是抽象的、空洞的,因而在学生眼里也是没有情趣的。当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描述的时候,他们才真正走进阵雨中的树林,感受到花朵们的兴奋和激动,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气和美丽。这个过程,是“说”在起作用。学生在描述想象的时候,想象变得可观察、可指导、可评价了,不再是一个没法把握的、内隐封闭的心理活动。
2.具化想象线索,攻破想象难点
根据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对儿童而言确实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他们的学习困难在于找不到触发想象的点,导致只视读抽象文字符号而无形象化思维介入。此时,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联想线索,学生才能突破这一障碍,顺利地想象下去。如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的课后要求“读诗句,想象画面”,有些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但当学生想不出画面时,教师干脆开讲,把古诗用白话解说一番。如此教学,不但将诗句的意境破坏掉了,也将想象训练淡化了。
笔者在教学《登鹳雀楼》时,首先,让学生标出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其实就是想象的凭借。学生依次标出“白日、山、黄河、海、楼”等词语。接着,还是用填充的形式,启发学生去细腻地、具体地想象。
傍晚,诗人登上河岸边的楼,他站在
上,扶着__,往远方望去。只见天上太阳光辉__,离山__;一座座山脉,__。山谷之间,黄河奔流,河面__,河水__,浪花__,发出__的响声。黄河弯弯曲曲,就像__,一直流到__的大海。海的那边是什么?诗人想看得更远一些,就继续向楼顶攀登。
这首诗里,虽然有“黄河”“山”等物象,但学生还是难以更深入、更细腻地想下去。当把这些更具体化的线索交给学生后,学生脑海里储存的关于山水的那些丰富的感性材料就被激活了,他们会进入更具体的想象之中,从而走进诗的意境,这比教师自己讲解更有教学价值。
3.训练使用想象工具,锻炼想象本领
思维导图是进行创造想象的常规工具。掌握这一工具,能减小想象难度,生成想象内容,优化想象效果。如二年级下册的《彩色的梦》,其中一道课后习题是: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
这是典型的“创造性想象”应用题,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到的创造性想象训练。这个题目中没有任何文字提示,“想画些什么”需要“无中生有”,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很多教师在执教时也觉得这道题学生难以完成,主要原因是“实在想不到”。
虽然没有文字提示,但学生脑海中储存着大量已分门别类的感性材料,如果利用好这些材料画出思维导图,困难将迎刃而解。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先仿写第2小节,第2小节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2小节。
(生齐读)
脚尖划过的地方,
大块的草坪,绿了;
大朵的野花,红了;
大片的天空,蓝了,
蓝——得——透——明!
师:在彩色铅笔脚尖划过的地方,都画出了什么呢?看老师画的导图。(出示导图)
师:现在拿出作业纸,你们的作业纸上有各种各样的导图等你来填呢。作业纸示例如下:
(学生开始从脑海中调取相应形象,完成导图。如“划过校园”导图,填写了操场、教室、国旗、花坛、礼堂等;“划过秋天”导图,填写了谷穗、高粱、田野、果园、枫树、大雁等)
师:请你们根据下面的句式,仿照第2小节,创作自己的诗歌吧!
脚尖划过________,
__的__,____了;
__的__,____了;
__的__,____了;
__得__。
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被激活,顺利完成了自己的诗作。
4.预测学习困难,准备好“金钥匙”
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想象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前准备好能帮学生克服困难的、打开想象之門的“金钥匙”,这会使学生感觉豁然开朗。如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片段:
师:请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完后,开始静默)
师:谁来说一说,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来说。
生:我想象到大潮来势汹涌,声音惊天动地。
师:谁还想说?请你说。
生:我想象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连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好,这样的大潮,你觉得怎么样?
生:水势巨大!
生:撼人心魄!
我们可以判断上述教学对想象的训练是不成功的,学生没有具体描述出想象的画面,第2位同学甚至只是在重复课文的原句,根本没经历想象的过程。可出乎意料的是,由于之前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想象困难,已经准备了指导措施,他接下来的教学堪称精彩。
师:虽然你们有所感受,但描述不出想象的画面,这感受就是空洞的了。下面,请同学们重新默读第4自然段。(出示课件)
(画出描写浪潮动态的词语,结合这些词语,由远到近地想象画面,说说那条白线在越来越粗的过程中,分别像什么,潮头越来越近地飞奔而来时,你就在不远处的岸上,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学生默读想象,作批注后,教师指导学生用通顺、连贯的话自己练说。学生练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师:大家都进行了想象,这次谁来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浪潮起初是从远处的天边移来,像白线,逐渐拉长;像长长的白色哈达,变粗后横贯江面;又像白色的巨蟒跨过江面。浪潮越来越近地向我飞奔而来,我觉得仿佛有千百条列车重叠着向我冲过来,把周围的摄像机镜头都震颤得抖动了,周围的人发出尖叫,我们都怕被浪潮吞没。
师:他描述浪潮像白线,像哈达,像巨蟒,体现了浪潮越来越近、拉长变粗的变化。在想象时,他还想象到了周围环境里的其他事物,使人更加感受到钱塘潮撼人心魄的力量。谁还想描述一下自己的想象?
生:浪潮起初像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后来像白色的缎带,像一段开满荞麦花的大地铺在江面上。潮头高起来,像又直又长的白色的长城向我们压过来。我在岸边,听到响声像暴风要摧毁森林,还夹杂着震耳欲聋的雷声,浪花一个连一个,浪头就好像无数的白色恶龙,张牙舞爪地从半空扑向岸边,我几乎要转身逃跑了!
师:他也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述自己的想象。他不但描述了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几乎要转身逃跑了”,这就是想象画面带给人的感受。文字虽然是静止的,但是我们加入想象,画面就生动起来。想象,确实是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那么,总结一下想象的过程,你们主要想象了哪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前后又有什么变化?
生:想象到了浪潮的形态、声音,还有我们的感受。
师: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生:随着由远及近,声音越来越剧烈,潮头越来越壮观、猛烈,人们也越来越激动!
师:总结得很好!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出这种变化……
这位老师在发现问题后,及时亮出了准备好的“金钥匙”,有效指导了学生想象的过程,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与课文内容理解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5.进行知识教学,以知识促能力
想象,存在着程序性知识,也存在着策略性知识。学生在经历过一些基础的想象训练后,及时引导他们总结想象的知识,利于其在想象知识的引领下,使今后的想象由经验走向策略,由无意识走向有章法。如想象静态画面,要按照一定顺序想象。要在想象时描述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以及组合成的样态面貌。想象动态画面,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过程想象。如想象事物的发生、发展、其间关键细节的定格、最终的结果等。想象情节,要借助思维导图,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确定情节关键词、想象情节演变中的关键点,形成完整的事件过程。想象主观抽象的事物,要注意借助形象来表述抽象,其间要衔接自己的感受和评价,等等。
如果坚持遵循规律,依托教材扎扎实实地进行想象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提升。在阅读和习作时,学生会表现得话语丰富,能说善想,思维敏捷,读写能力出色,语文教学也会因此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