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真实的榜样

2021-09-16黄芳吴星仪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人物受众生活

黄芳 吴星仪

“小人物”报道顾名思义就是对“小人物”,即对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进行的报道,平凡人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平凡的举动也会散发光辉。这些“小人物”身上保持着社会生活中所匮乏的珍贵价值与传统,因而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同时也为媒体注入了清新和活力。

“小人物”报道的优势及社会影响

着眼于“小人物”

“小人物”顾名思义是和“典型”的大人物相对的,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大舞台上,更多的是“小人物”,他们通常不太惹眼,媒体聚光灯难以照向他们。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邻居,可能是路人,但是“小人物”做的事,令人惊叹和难忘。

做受众喜爱的“小人物”报道

“小人物”报道是新兴网络环境下符合受众需求的形式,当前涌现了一批以新媒体平台为主的新闻客户端,掌握更多的受众关注,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小人物”的报道中大部分都是人们身边的事,这与受众所在的生活环境、生活体验接近,能够缩小新闻报道与受众的距离,更容易被接受,所以受欢迎程度也相对高还有一点是,新时代背景下,各媒体平台之间存在更大的竞争关系,大家通过创新的报道领域来改变以往传统的报道题材,代表了新闻内容上的新发展。

“小人物”报道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小人物”报道在采制过程中也容易遇到一些问题。“小人物”的采稿范围广,任何人、事都能够被写入报道中,采编者容易疏忽对筛选步骤的把关,忽略采写质量的要求,影响传播效果。

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神

在“小人物”报道中存在着“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神”的现象:有些报道只满足于对人物事例的罗列,缺少对事例背后人性之美的挖掘;有些报道只满足于对人物表象的展示,缺乏对其内涵品质的升华。因此,报道的人物往往显得干瘪、枯燥,缺乏神采,难以引起共鸣,留下印象。

被采访者寡言

被采访者很少与媒体直接接触,或从来没有接受过媒体的访问,当采访者抛出问题的时候,会显得手足无措、紧张,出现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等问题。如何更多更真实地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新闻真相,也成为记者的采访心理学试题。

因重复而消淡

当各媒体平台争相制作大量小人物报道时,受众对类似报道的兴趣会逐渐消淡。虽是不一样的人,但差不多的事和雷同的报道形式,让受众觉得和之前接受的信息没什么区别,就会失去关注度,进而被人遗忘。

传播方式单一,影响传播的广度

在新媒体时代,许多广电媒体还是只靠自己的传播渠道,不能很好地和其他媒体相结合,因此传播的广度上有限,而且还会错失一些好的题材和内容。

出现问题的原因,首先跟记者的“功力”有关。倘若记者没有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敏锐感,没有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关注,身边有相关“小人物”案例出现,也只能看到肤浅的表象。其次,受傳统“典型”报道思路的影响,没有客观反映人物特点。再者,采访前做的功课不够。

传播方式单一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不愿接纳。当前新媒体飞速发展,人们可以从各个渠道获取新闻,需要的时间更短,相比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新媒体传播更加多样化,时效性更强,与受众的互动性更明显。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更加青睐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如果我们只依靠一种传播方式,就必定会丧失一大批的受众。

新媒体时代如何报道“小人物”

处于最基层的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主持人,几乎每天都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因此,生活在基层的“小人物”便成为县级广电记者采访和报道的重要对象。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如何使“小人物”报道做到有血有肉,可亲、可信、可敬?作者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要让人物报道出彩,不仅要写出人物的形,更需写出人物的神,努力展示其高尚的精神风采。小人物的报道还必须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优势,改变以往的固定传播模式,从根本出发,关注人物的内涵,从小事中提炼主题,呈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小人物”。

小中见大,用坚守彰显品德

基层记者面对“小人物”的采访,内容多是很具体的小事,因此,有人认为这样的切入点很难做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报道来。其实不然,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人、很平淡的事,如果挖掘其内涵,放在大背景中去衡量,就会小中见大,其新闻价值就会大大提升,人物的精神境界也随之升华,就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来。

比如央视《真诚沟通》中播出的大勺哥——他每天清晨3点钟带着14个锅去摆摊,通过这种方式养家,还供孩子上了大学,他用自己的劳动维持着自己的家庭,并且享受着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每天的工作结束时,都会哼着曲儿,高高兴兴地回家。笔者认为,他的这种心态和行为值得我们尊敬,通过报道,这种“踏踏实实做人”的精神深入人心。

挖掘闪光点,凸现大境界

小人物往往在生活中很平凡,但是他们依然能够成为报道中的新闻人物,其身上一定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体现着积极的人物精神。我们在对“小人物”进行采写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到他们的闪光之处,深入挖掘,以展示给受众。

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张道歉条,触动了我们什么?》就是通过平凡之事展示其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使“小人物”的形象光鲜起来。该报道引发了大众对道德和诚信的持续反思,为大众传媒化解、防范社会风险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事件要鲜活,突出时效性

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数量激增,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对新鲜、突发事件的兴趣更高,因此,“小人物”报道要区别于以往的先进人物报道,报道形式不能总是静态化的,而是要让鲜活有力的新闻事件打头,在细致的挖掘中体现深度。

我们发现网络时代那些成功的“小人物”报道,大多都是事件“打头”:晾被竹竿7楼掉下砸坏轿车,南京“信义奶奶”主动赔偿;威海好大姐保管船员工资十几年微博寻到主人等等。这样就把静态的人物变成了动态式的人物,增强了时效性和真实感。

追求时代感,承担社会责任

“小人物”报道不仅要具有新闻性、公益性,还要追求时代感,选题要符合时代特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比如现如今,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开始被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就选择采访了宜兴老干部大学合唱团,他们都是退了休的老人,他们爱唱歌、爱生活,每天聚在一起学习唱歌,以歌会友。笔者来到他们中间,跟着他们唱歌、聊天,进行采写报道活动。通过报道,受众深受启发,这一话题接近生活,更容易引发社会共鸣。

媒介联动,打造传播合力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舆论场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媒介联动必定产生一个新格局。在报道后期,我们要寻找有效发声的落脚点,可以在微博、微信平台互动,吸引受众广泛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有效引导舆论走向,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

2014年11月27日,威海市张茹文荣登中国文明网《好人365》专栏第84期封面人物。该专栏全景式地呈现了“好大姐”张茹文替外地船员代领工资十几年,发帖寻人主动还钱的诚信故事,受到全国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点赞。威海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宣传渠道,对“好大姐”张茹文事迹进行了集中全方位报道,将好人故事讲好传递好,激励市民思善、向善、行善,让学习“好大姐”的热潮在全市蔚然成风。

“小人物”报道,聚焦在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主题上,以紧贴生活感受的话语引发大家共鸣。报道中提到的人物、事迹,不是宏伟的国家大事,也不是伟大的人民英雄,而是一个个普通人,在平凡的社会点滴中,展示出所能支撑社会发展的力量。平凡人身上的正能量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是社会普通群体的榜样,也只有真实的榜样才能深入内心,进而证明媒体人的价值。

(作者单位:宜兴市融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小人物受众生活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台湾风云小人物
小人物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