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隆平:我的两个梦

2021-09-16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安江学农杂交稻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經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决心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

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把梦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记得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随后,我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

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1973年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2011年,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研制。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希望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摘自《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安江学农杂交稻
七律 安江农校感怀
鼓励学农实践不只为避免五谷不分
中越大米贸易合作会议:大力推动越南大米出口中国
学农活动是极好的实践育人途径
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两个杂交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一等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
英国人热衷农场开放日“学农”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安徽合肥杂交稻种出口量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