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技艺二重性下的大学英语翻译课“课程思政”导入模式

2021-09-16陈斯歆许克祥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思政

陈斯歆,许克祥

(福建中医药大学a.人文与管理学院;b.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福建福州 350122)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1]。“大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受众面最广的通识课程之一,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功能。大学英语翻译课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探讨大学英语翻译课的“课程思政”导入模式,对于外语教育实现价值引领,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学英语翻译课的立德与树人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 其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本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思政缺位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广、学时多、周期长,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有重要作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能赋予思政课程新的活力,又能丰富大学英语课程的自身内涵[4]。“课程思政”既是大学英语学科建设和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大学英语教育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价值担当。

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一定的思政缺位现象。杜刚跃、孙瑞娟的研究发现,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存在偏差,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不足[5]。大学英语教材普遍缺乏思政内容。很多教材为了追求“原汁原味”,偏爱西方叙事视角,中国文化在教材内容源头上被忽视了。有学者统计,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为例,与中国相关的内容不到1.3%[6]。另外,高校部分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有所欠缺。这些缺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大学英语教育“教”与“育”二重性的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亟需“课程思政”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引领。

(三)大学英语翻译课的思政价值

图1 2013—2020年四六级翻译题话题分布

因此,利用好大学英语翻译课丰富的“中国故事”资源,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上的思政缺位,实现大学英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深度契合。

第一,通过大学英语翻译课,实现大学英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使学生掌握翻译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翻译的技术和艺术,升华为内在素养和德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

第二,通过大学英语翻译课引导学生思考,明确“学习为何” “学习为谁”的命题,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情感导向和行为导向,释放学生学习的内源性驱动力,激发其为国家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第三,通过大学英语翻译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回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文化归属感问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明确“文化自信”的历史性和必然性,坚定爱国、爱家、爱专业的正确价值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二、 大学英语翻译的技术与艺术

(一)翻译的复杂性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范畴。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8]5。由于翻译本身的多学科性以及作为翻译客体的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和文化性,必然使翻译具有了多质性、悖论性和复杂性。有学者称之为“宇宙历史上最复杂的一类现象”[9]3。翻译文化派重新审视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指出翻译的跨学科性,主张跳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抛弃“编码”“解码”“忠实”“对等”,将文化置于语言和翻译的核心位置,将跨文化交际作为翻译的首要目标,将文化作为翻译的最小单位,提倡采用综合性方法(integrated approach)处理翻译中的多元系统和多学科的关系[10]12。此后,后殖民主义翻译、女性主义翻译、多模态文本翻译等流派相继产生,对翻译文本外因素予以很大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也有颠覆性创新。赵彦春基于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提倡翻译“归结主义”视角[11]25。所谓“归结主义”是淡化翻译的边缘属性,回归本质规律的一种具有辩证兼容性“简单化”思维。在归结主义视角下,“忠实”“对等”等因素是辩证的,以“二律背反”的形式存在:静态的不对等,动态的对等;局部的不忠实,整体的忠实等。有学者认为翻译归结主义舍弃“偏态”回归“常态”,是结构主义之后结构主义的上升式回归[12]83。

(二)大学英语翻译课的“技”与“艺”

无论是文化派的翻译观还是“归结主义”翻译视角,都可以作为大学英语翻译课的理论和方法来源,加深学生对翻译本体论的认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各种理论的统领能力和“可拓逻辑”化矛盾为不矛盾的整合能力,不妨在课堂上以一种“简单化”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进行认识:翻译的“技术”和“艺术”二重性。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入手,以促进大学英语翻译课“课程思政”为目标,翻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在翻译认知、翻译范畴、翻译目的和手段以及价值引领方面具有以下关系(见表1)。

表1 翻译技艺二重性

一方面,技术和艺术是一对有区别又辩证统一的概念。技术具有物质性、客观性、具体性、普遍性,重在步骤,靠的是学习,求的是“制造”,偏向工具性;艺术具有精神性、主观性、抽象性、特殊性,重在境界,靠的是领悟,求的是“创造”,偏向人文性。从翻译实践看,无论“文化派”倚重的跨文化交际功用还是“归结主义”的“关联-顺应-趋同”的处理方法,翻译工作的对象都是“语言”和“文化”。前者具有技术性,后者具有艺术性,故翻译具有技艺二重性。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重在结合和统一。“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要求我们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最终实现授业解惑与立德树人的统一。这与翻译的技艺二重性产生了深层呼应。大学英语翻译课的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利用中英语言的转换,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情怀”的人才。这种呼应使翻译课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产生协同效应。

1.基础量设置偏大,额外量不足甚至没有,销售板块的成本压力仍大,而炼厂因没有额外量体会不到市场的滋味。

基于翻译“中国故事”的价值回归,翻译课技艺二重性下的“课程思政”可以设计凸显以下思政目标:(1)文化自信和大国自信;(2)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明型国家崛起;(3)助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和而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人才,实现大学英语翻译课的立德树人使命。

三、基于翻译技艺二重性的大学英语翻译课“课程思政”导入模式设计

以《大学英语六级翻译概论》课程为例,笔者设计了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导入模式(见图2),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翻译的考法(现象)”“翻译的本质(内涵)”“翻译的境界(认识论)”和“翻译的步骤(方法论)”四个部分,教学过程中遵照“盐溶于水”“有感而发”和“因势利导”的原则,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展现相应的思政内容。具体思政元素的导入实例如下。

图2 《大学英语六级翻译概论》“课程思政”导入模式

(一)文化自信的树立

在“翻译的考法”部分向学生展示近几年四六级翻译真题,请学生思考“近几年翻译的主题词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问题。在提问互动之后,教师强调:翻译的主题词只有一个——中国。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家国情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层的自信。

这也说明了,现阶段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除了学习全人类共有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外,还要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实现中国梦,促成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提供智力支持。

这部分设计教师遵循“盐溶于水”的原则,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大国自信,解决学生“学习为何”“学习为谁”的问题,促使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其“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热情。

(二)中国文化的传播

在“翻译的本质”部分,教师指出,翻译是一种基于语言、传播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具有技艺二重性。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语言转换是手段,文化传播是目的。为了展示翻译的目的,笔者设计了“少商穴”,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医针灸的穴位名的翻译。

WHO将“少商穴”译为LU11。LU代表lung肺,11代表“肺经”上的第11个穴位。这种转换虽然保留了“少商穴”的医学信息,但却失去了利用翻译传播中医文化的机会。有人把“少商”译成Young Merchant,但“商”并不是Merchant(商人)的意思,而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为了展示翻译跨文化交际的属性,教师通过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

“五行”理论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中医通过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将五行与世界万物进行对应,比如对应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类似的还有五情、五方、五位、五色、五季、五音等等。“少商穴”里的“商”对应的五行里的“金”元素,五脏通肺。

有一次笔者给博士生上课,由于连日讲课,偶感风寒,喉咙肿痛到连吞咽都困难,这时一位博士生同学主动提出为笔者试扎“少商穴”放血,大概10分钟就感觉痛感缓解,20分钟后竟然能开口说话,这就是“少商穴”的作用。因为是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中医理论认为那里“金气”最弱,所以“少”指的是“弱”的意思,可译为less。商通金,可译为Metal,合起来就是 Less Metal Acupoint。

精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从事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翻译的前提。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在这儿要讲“少商穴”。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如果没有对中医的热爱,那么一切的翻译技术都没有用。毕竟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才是翻译的目的。

这部分设计遵照“有感而发”的原则,向学生传达了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明型国家崛起的重要途径;并通过自身实例,树立中医情结,坚定学生爱国、爱家、爱专业的正确价值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三)文明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翻译的境界”和“翻译的步骤”部分,遵循“因势利导”原则,以学生关注度高的国内外事件和行业“金句”为例,进行翻译实例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在讲授翻译的境界时,告诉学生,当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过大,只能抛弃外在的对等去追求内在的统一,追求外在的不对等和内在的对等。如:

砥砺奋进(十九大报告主题词)

Shear endeavor (中央编译局 译)

昨日之日不可留,

明日之日不可知。

觉今是而昨非。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陶潜《归去来兮辞》)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mystery,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 (英谚语)

当中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过于巨大,助推文明的交流互鉴,实现文化和而不同成为翻译的终极使命。我们需要利用翻译的技术和艺术,跨越不同,实现文化间深层次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四、 结语

大学英语翻译课具有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价值。利用翻译的技艺二重性,遵循“盐溶于水”“感同身受”和“因势利导”的原则将思政内容导入大学英语翻译课,有助于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的能力,树立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 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英语翻译教学与汉语言文化素养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